目录
1,梁武帝萧衍有什么个人成就?

经史 在学术上, 萧衍 以经学、史学的研究为卓着。在经学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可惜大都没有流传下来。天监十一年(512年),又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一千余卷,八千零十九条,颁布施行;在史学方面,他不满《汉书》等断代史的写法,认为那是割断了历史,因而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并“躬制赞序”。他对此书颇为自负,曾对臣下说:“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可惜,此书到宋朝时即已失传,这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萧衍 最大的着述是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经义注讲疏等共有二百卷,赞、序、诏、诰、铭、诔、箴、颂、笺,奏等文共一百二十卷 萧衍又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学,着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着作。对道教学说,他也颇有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的涅盘、“因果报应”揉合在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佛教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诗文 萧衍的诗赋文才,也有过人之处。齐武帝永明年间(485年—493年),诗坛创作风气大盛,很多文人学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萧子良的周围,各逞其能,施展他们的诗歌创作才华。在这些文人学士中,比较着名的有八位,如谢x、沈约、任f、范云等人,时人称之为“竟陵八友”。萧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诗歌都是在这一时期写的。建梁称帝后,他素性不减,经常招聚文人学士,以赋诗为乐。他的文学创作,推动了梁代文学风气的兴盛。 萧衍现存诗歌有80多首,按其内容、题材可大致分为四类:言情诗、谈禅悟道诗、宴游赠答诗、咏物诗。萧衍的言情诗集中在新乐府辞中,又称拟乐府诗,数量几乎占了其全部诗作的一半。乐府是古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据学者研究,至迟在周代便设有乐官,称为大司乐,以乐府为音乐官署的名称,则始于秦。到了汉代,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职。汉武帝时,乐府的性质和规模与以前有很大不同。那时,乐府除制作乐章、训练乐工之外,还广泛采集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凡由乐府机构制作和采集的歌辞,以及文人以乐府题写作的诗,后世皆称为“乐府诗”或“乐府”。其中,民歌是乐府诗中最有生气的部分。 魏晋时,乐府停止了采集民歌的工作,当时的乐府诗也出现了日趋雅化的倾向。到了南朝,江南新异风格的民歌再次受到了上层社会的重视,通过乐府机构的采集、演唱,对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江南民歌言情的题材、内容,及其纤弱绮丽的风格特点,适应了当时统治阶级对声色的爱好,因而被广泛模拟创作。 萧衍任雍州刺史驻居襄阳时,就非常喜好当地的民歌,他的许多拟乐府诗,如《芳树》《有所思》《临高台》等,便是在此时创作出来的。即使在称帝以后,萧衍对乐府诗的兴趣也仍然不减当年。在天监十一年(512年),他亲自动手改西曲(南朝乐府民歌分为吴歌和西曲两大部分。前者产生于建康周围,此地相袭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郢、樊、邓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军事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可见其爱好沉迷的程度。 和乐府民歌一样,萧衍的乐府拟作也是情歌,主要以女性为咏唱对象。他的大多数诗作都是描摹女子对爱情的殷盼,为离别相思所苦的情态,感情缠绵,风格绮丽,语言平易,具有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如“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君志固有在,妾驱乃无依。”(《子夜四时歌。冬歌》);“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襄阳蹋铜蹄歌》)等。郑振铎先生认为,“萧衍新乐府辞最为娇艳可爱”。此话确有一定的道理。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萧衍的七言诗。萧衍有十余首乐府诗是用七言歌行的体裁写的,如《河中之水歌》《江南弄》《东飞伯劳歌》等。其中以《东飞伯劳歌》最为着名:“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法艳照里闾。南窗北ü颐鞴猓幄帷绮帐脂粉香。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七言体诗歌的创作始于魏文帝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此后,宋、齐时鲍照、汤惠林、释宝月等人也间有此类作品问世,但影响不大。到了萧衍,七言诗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曹丕的《燕歌行》虽然是开山之作,但全诗逐句押韵,未免显得单调,缺乏婉转咏叹的情趣。 梁武帝 的七言体诗平、仄韵互换,抑扬起伏,颇具独创性。其后,仿效者四起,其子萧纲(梁简文帝)、萧绎(梁元帝),大臣沈约、吴均等,都有七言诗的创作。到陈朝时,七言诗的句式、结构更趋完美,韵律也更加和谐多姿。后来,唐朝的李白、杜甫、高适等人创造性地运用这一诗体写出了许多气势磅礴的诗篇,七言体诗更为发展。萧衍等人的开拓之功是不容抹煞的。 萧衍的谈禅悟道诗的数量仅次于其乐府诗。他早年信道,晚年佞佛,他所撰写的谈禅悟道诗是其信道佞佛的自我写照。这些诗,如同宗教哲学箴言,十分乏味,没有什么艺术可言。 萧衍的第三类诗是宴游赠答诗,内容较前两类诗复杂。这里有表现宗教哲理、宣扬佛教思想、规劝臣下信奉佛教之作,如《游钟山大爱敬寺》、《觉新意赠江革》等;有巡幸记游、描绘景物之作,如《首夏泛天池诗》、《登北顾楼》、《天安寺疏圃堂》等;有送别诗,如《答任殿中宗记室王中书别诗》等。这类诗不乏上乘之作,如“舟楫互客与,藻苹相推移。碧池红菡萏,白沙青涟漪;新波拂旧石,残花落故枝;叶软风易出,草密路难披。薄游朱明节,泛漾天渊池。”(《首夏泛天池诗》)该诗画面景物鲜明,色彩绚丽多彩,读来颇有韵味。再如:“兰华时未晏,举袂徒离忧,…誊言无歇绪,深情附还流。”(《答任殿中宗记室王中书别诗》)写友人将别时深沉真挚的眷恋之情,也是赠别诗中较好的作品。 萧衍的第四类诗是咏物诗,如《咏舞诗》《咏烛诗》《咏笔诗》等。这类诗虽穷力追新,但内容浅薄,可足称道者甚少。 他的《赠逸民十一》:“如垄生木,木有异心。如林鸣鸟,鸟有殊音。如江游鱼,鱼有浮沉。岩岩山高,湛湛水深。事迹易见,理相难寻。”此诗以树木异心、飞鸟殊音、游鱼浮沉、山高水深难以知晓的某些不可思议之处,来说明世间事物的本质、规律实在是难以寻求。 后世文人对齐梁诗总的评价不高,大都以为其“嘲风月,弄花草”(白居易语),“风云气少,儿女情多”。齐梁诗人缺乏匡世救时的崇高理想,也缺乏严肃认真的社会责任心,因此反映社会现实及言志述怀之作便不多见,充斥当时文坛的是大量的山水、咏物、艳情之诗。萧衍的诗歌从题材、内容、风格诸方面来说,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齐梁诗歌的特点。这当然与他即位前漫长优裕的贵族生活环境不无关系。他虽然是一个开国创业之君,但即位前已官居高位,养尊处优,并未受过太多的打击;其灭齐建梁,也只经历过一年多的时间,而且非常顺利。所以,萧衍的诗歌中多“儿女情语”、“神仙道气”,少“风云之气”,少言志述怀、积极进取之作,也就不奇怪了。 由于萧衍雅好诗文,大臣们纷纷效仿,甚至连赳赳武夫也能偶尔吟出几句好诗来。天监六年(507年),梁将曹景宗和韦睿在徐州大败魏军。班师回朝后,萧衍在华光殿举行宴会,为他们庆功。在宴饮中,君臣连句赋诗。鉴于曹景宗不善诗文,怕他赋不出诗来难堪,负责安排诗韵的尚书左仆射沈约便没有分给他诗韵。曹景宗深感不平,坚决要求步韵赋诗。萧衍对曹景宗这种不甘人后的性格早有了解,于是安慰他说:“将军是一位出众的人才,何必在乎作一首诗呢!”当时曹景宗已经有一些醉意,就乘酒兴再三固请。萧衍不愿再扫他的兴,便命沈约分给他诗韵。这时诗韵差不多已经分完,只剩下“竞”、“病”二字。在这种局限之下要按韵赋诗是很困难的。可是曹景宗只是稍微想了一会儿,便提笔赋出一首诗:“去时女儿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诗写得自然流畅,而且非常切合眼前凯旋庆功的实际。此诗一出,语惊四座,文人们自叹弗如,连萧衍也感叹不已,特命史官记入国史。 在萧衍的影响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东晋以来最繁荣的阶段。《南史》作者李延寿评价说:“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这句话颇能反映当时的实际。 音乐 萧衍对音乐也颇有研究,他创制了许多新歌。《隋书·音乐志》上说:萧衍“既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如“鼓吹,宋、齐并用汉曲,又充廷用十六曲”,萧衍“乃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时也。更创新歌,以述功德”。 萧衍创制了不少颂扬佛教的歌曲,如“制《善哉》《大乐》《大欢》《大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砖》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 萧衍重视礼乐。他素善钟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气。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应。每律各配编钟、编磬,丰富了我国传统器乐的表现能力。 绘画 萧衍很喜欢绘画,尤善画花鸟与走兽。着名画家张僧繇善于写貌,颇受萧衍赏识。当时,萧衍诸子多出镇外州,萧衍常常想念他们,便命张僧繇前往各州郡去画诸子之像,悬于居室之中,萧衍见图如见其子,思念顿减。萧衍信佛,在位时建造了很多佛院寺塔,也都命张僧繇作画。 书法 萧衍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可以在古代善书的帝王中排上前几位。即使抛却他的帝王身份,以一个书法家的标准来评判他的字,也自有其可观之处。萧衍当时常与陶弘景探讨书法上的话题,陶弘景擅长行草书,师法钟繇、王羲之。二者间的对话被整理为《与梁武帝论书启》流传于后世,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典籍之一。同时萧衍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大力推崇王羲之书法成就的帝王,而在此之前王羲之的声名往往被其子王献之所掩。也因为他的推崇,从那时的梁朝起,兴起了第一波学习“大王”书法的风潮。同时萧衍还留下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四部书法理论着作,都是历代书法理论典籍中的精品。 成就梁武帝
2,如何评价梁武帝萧衍呢?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庙号高祖,谥号“武"。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他的一生几乎就是梁一代,既是开国之君,也差不多在亡在他手里,死于八十六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高寿皇帝 纵观武帝的一生,其实很难相信这是一个人,英武,聪明,驭下之能,卓越的政治才华,文史兼通,贪小利,妇人之仁,迷信佛教,有成就志骄意满,无远见,这些都是他的标签。 武帝出生于南朝门阀兰陵萧家,幼时便受到良好教育,史书记载其年轻时样样精通,还曾是"竟陵八友"之一(谢朓也是) ,后来从政,凭借家世和才华,做到给事黄门待郎。在之后,他帮助齐明帝夺位,也因其帮助之功,地位迅速上升。又在之后与北魏作战中获胜,升为中庶子。齐攻雍州战败后,齐明帝令其主持雍州的防务,任雍州刺史,他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明帝之后,其子萧宝卷(恋足那货),好逸乐好杀,国事荒废,还两次要杀萧衍,萧衍起兵,另立皇帝,后又废帝自立为帝,国号梁。 梁武帝一刚上任还不错,做了好几件事,首先他虽处于世族高门,但他大力提拔寒门子弟,吸引了不少人才,如沈约、范云都还不错。其次,它为儒家五礼做注,对儒家学说进行弘扬。然后在他的任内,出现了南朝著名将领陈庆之,并在北魏内乱时轻骑入洛,虽说又被打回来了,但是确实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且在梁是南朝文学最昌盛时期,比如说他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他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还有《文心雕龙》《玉台新咏》等著名著作。而且在执政的前期,每天早上五更起床批阅奏折,从来不缺朝会,勤勤恳恳。所以,在其执政前20年左右,国家保持稳定发展,国力逐渐强盛,人民生活也日益提高,可以说是不小的成就。 但是,萧衍干的时间太长了,随着国家的繁荣,武帝逐渐志得意满。比较著名的就是佞佛,梁武帝信佛高峰时,请建康一城就将近五百寺,大量的寺庙建立,极大的占用了劳动人口和社会财富,加重了社会的经济负担,同时还助长奢靡之风。随着礼佛之风愈加盛行和梁武帝宠信奸臣朱异等人,梁朝政治逐渐腐败,风气萎靡,社会贫富更加悬殊,国力大衰。 那时候一个叛将的出现彻底将梁朝终结,东魏河南王候景。侯景因高氏猜忌,转投梁武帝,梁武帝在意候景那一片地方,收纳了他。结果收了他之后什么也没有得到,还把自己的军队赔上去一大批,自己的草包侄子也被俘了。东魏与梁议和,北齐提出放回俘虏,以侯景交换。之后侯景写信诈了梁武帝一下,梁武帝的回复让侯景十分害怕,梁武帝可以为了那个废物侄子,把他卖了。所以,侯景反了。梁朝的部队已经十分差劲了,侯景又是勇将,所以很快就把建康攻破了,并俘虏了武帝。武帝这时候表现的也与常人不同,随便候景控制,但侯景的要求常常不予理会,候景把武帝给杀了,武帝死后没多久,梁朝就亡了。 对于他的评价,我只能说,谁有英明之举,却非英明之主。老而昏也。
3,梁武帝萧衍饿死宫中,你有哪些了解?
关于梁武帝,其实个人是不讨厌的,后世人要通过梁武帝吸取经验教训。梁武帝登基之初,勤勤恳恳,常年每天很早起床处理政务,从不懈怠。清正廉洁,重视人才,奖惩分明。在梁武帝的统治下,国民经济繁荣。 梁武帝最初主张佛教是因为认识到佛教有利于统治,忠孝思想可以得到尊重。所以经常邀请高僧到皇宫讲学。为了以身作则,自己还连续几年每天吃素,穿布衣,盖被子破了也舍不得扔掉。梁武帝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系列行动来影响老百姓,让每个人都能安分守己,不做各种坏事。梁武帝佛教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统治期间政权稳定,人口大量增加。 但是到了后期,梁武帝完全沉浸在佛教中,社会矛盾激化。梁武帝早年没有孩子,过继了侄子萧正德。后来,梁武帝有了自己的儿子,萧正德被封为西丰侯。萧正德愤怒不满,于是勾结小人侯景发动叛乱。叛军袭击了健康城,锁住了宫城,并把武湖水引到了宫城内,将梁武帝锁在了皇宫里。没有人在梁武帝身边,最后梁武帝活活饿死在自己的宫里。 关于梁武帝萧衍饿死宫中,自己要承担很大责任。梁武帝萧衍对于佛教的过度崇拜、不理朝政导致国家治理混乱,国库亏空,对百姓加重赋税,最终被百姓推翻。 所以,一个政权的稳固靠的是人民,民心所向,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民心背离,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梁武帝萧衍可以崇尚佛教,但不应该将信仰问题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朝政,忽略了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梁武帝可以将信仰和治国合理安排,应该会成为一个好皇帝,也会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戴。
4,梁武帝萧衍之死
他博学能文,精通音乐、书法,在年轻时曾与谢眺、沈约等名士一起被誉为“竟陵八友”,是当时文化界的名人。登上帝位后,他在执政前期曾创造了良好的业绩。他矫正前朝的诸种弊端,鼓励学术,减轻人民负担,勤政爱民,虚心倾听民间的呼声,使国家一度政局稳定,国库充足,文化繁荣。这样的好皇帝想必会很有一番作为,必然能够造福百姓令国祚绵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身为皇帝的萧衍最后居然被活活饿死,个中缘由还请听笔者一一道来。
一、舍身寺院一心向佛
不知从何时开始,也不知由何事发端,信奉道教的梁武帝居然转投佛门,坚定而执着。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近乎苦行僧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据史书记载,他是一位彻底的素食主义者,在重大的祭祀和宴会场合也禁止食肉,甚至每天只吃一顿粗米饭;他穿的是布衣,床上挂的是用木棉做的黑帐子,被子几年才更换一次;他还不饮酒、不听音乐、不近女色,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俭朴的皇帝。
到了后来,这位皇帝在宗教信仰方面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作为一名狂热的佛教徒,梁武帝在位期间花费大量公款,兴建了大量佛寺。公元519年,他在寺院受菩萨戒,从此被称为“菩萨皇帝”。更荒唐的是,为了显示自己对佛祖的虔诚,公元527年,身为一国之君的梁武帝到同泰寺做法事时,竟突发奇想地宣称要舍身于此,甘为寺奴。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让他赶紧回宫,群臣只好按他的旨意筹集了一万万钱将他“赎”回。四天后,心满意足的梁武帝才还俗返朝。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将国家大事视同儿戏的他后来又曾三次上演了同样的闹剧,逼得大臣们只好每次都花费一万万钱为他赎身。
二、纵容亲小无法度
在梁武帝所处的时代,很多王朝都发生过皇室内部骨肉相残、导致国破家亡的悲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头顶“菩萨皇帝”光环的梁武帝决心以一种非常“另类”的方式维系皇室的团结。于是,他对皇室成员处处纵容,即使这些人威胁到自己的身家性命,他也格外宽容,简直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梁武帝有个六弟叫萧宏,被封为临川王,腐败堕落、无恶不作,但因受到皇帝哥哥的娇纵,却总能逃脱惩罚。公元506年,梁武帝派萧宏率军与魏国打仗,由于萧宏的临阵退缩,梁军惨败。梁武帝竟没有丝毫责备他,反而体贴入微地安慰他,并在一年后对其加官进爵。萧宏有个小舅子叫吴法寿,仗着自己是临川王的内弟,到处横行不法。有一次,吴法寿因抢夺民财并持械杀人而受到官府通缉,萧宏公开出面包庇。官司打到梁武帝那里,有大臣强烈要求追究萧宏的责任,梁武帝当时虽被迫罢免了他的官职,但很快又将其官复原职。
由于长期受到纵容,萧宏有恃无恐,竟异想天开地做起帝王梦来。公元518年,萧宏听说梁武帝将要到建康城郊的光宅寺举行佛事,便派人埋伏在必经之路准备行刺。不料事前被人告发,被捕的刺客当即供出幕后策划者萧宏。梁武帝派人叫来萧宏,然后眼泪汪汪地对这位要害自己的凶犯讲起了大道理:“我虽然时刻害怕被人推翻,却从未怀疑过骨肉至亲,没想到你却打朕的主意!我并不是不能像别的皇帝那样处置你,只是因为你愚昧无知,才特加怜悯;而你却不感恩戴德,竟做非分之想,真是太无人性了!”当萧宏跪地求饶后,梁武帝仅仅罢免了他的官职,令其闭门思过。
不久后,梁武帝听手下报告说萧宏又有谋反的迹象,便赶紧带着亲信去打探。原来,萧宏在为官期间曾大肆盘剥,并将搜刮来的财宝都秘密存放在近百间库房里,因此有人怀疑里面藏的都是兵器。有一天,梁武帝借口来萧宏家饮酒。酒过三巡后,梁武帝提出要看看萧宏的库房,不等回答便起身向库房走去。打开库房后,只见里面堆满了制钱,梁武帝等人粗略地估算了一下,竟有三亿万以上。做贼心虚的萧宏以为贪污勒索的罪行败露,非常惶恐。谁知梁武帝见状反而笑着对他说:“阿六,你可真会营生啊,家当不小!”随后又拉着萧宏的手回去接着喝酒。经过这次突击搜查,梁武帝觉得萧宏只知道囤积私财,并无政治野心,于是又下令恢复了他的官爵。这件事传出后,许多王公贵族看到贪财聚敛的萧宏不但没有被治罪,反而备受信任,也纷纷仿效他的行为,使梁朝的吏治迅速败坏。
三、用侯景饿死台城
公元547年,东魏朝的大将侯景前来投降。当时各国都知道他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因此都不接纳他。当走投无路的侯景前来南梁投靠时,贪图小利的梁武帝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执意接纳了他,并封其为大将军、河南王。不久,为了解救被东魏俘虏的另一位侄儿萧渊明,梁武帝准备与东魏讲和。侯景听到这一消息后,为求自保,便立刻举兵反叛。
面对汹涌而来的叛军,糊涂的梁武帝竟派萧正德到前线统帅军队。两军对垒后,侯景派人诱骗萧正德说,只要他肯做内应,在推翻梁武帝之后,就拥戴其为皇帝。于是萧正德秘密派了几十艘大船,帮助侯景的叛军渡过长江,还亲自带领叛军渡过秦淮河,可惜他没等美梦成真便被侯景杀死。侯景攻入建康后,将梁武帝居住的台城包围起来。而那些平日受到梁武帝娇纵的王公贵族,尽管手下有几十万兵马,却都袖手旁观。直到这时,梁武帝才如梦方醒,大骂那些不忠不孝的子孙,可惜悔之已晚。
被围困在台城后,梁武帝缺吃少穿,加之年事已高,最后竟被活活饿死,享年86岁而不得善终,真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这位皇帝的“菩萨心肠”,也成为了历史中的千年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