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夏完淳的解释夏完淳的解释是什么

夏完淳的解释夏完淳的解释是什么

夏完淳的词语解释是: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十四岁即跟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夏允彝兵败自杀后,又与陈子龙等联合太湖义兵继续抗清。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被捕后不屈被杀,年仅十六岁。所作诗赋慷慨悲壮,有《南冠草》、《续幸存录》。夏完淳的词语解释是: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十四岁即跟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夏允彝兵败自杀后,又与陈子龙等联合太湖义兵继续抗清。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被捕后不屈被杀,年仅十六岁。所作诗赋慷慨悲壮,有《南冠草》、《续幸存录》。注音是:ㄒ一ㄚ_ㄨㄢ_ㄔㄨㄣ_。结构是:夏(上下结构)完(上下结构)淳(左右结构)。拼音是:xiàwánchún。夏完淳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关于夏完淳的成语反正还淳浇淳散朴破巢完卵还淳反素民淳俗厚还淳反朴还淳反古大璞不完还淳返朴返朴还淳关于夏完淳的词语还淳反素完体将军大璞不完还淳反古还淳返朴神完守固反朴还淳反正还淳完好无缺破巢完卵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夏完淳的详细信息

2,夏完淳的词语夏完淳的词语是什么

夏完淳的词语有:民淳俗厚,反朴还淳,还淳反古。夏完淳的词语有:完好无缺,大璞不完,反正还淳。2:结构是、夏(上下结构)完(上下结构)淳(左右结构)。3:拼音是、xiàwánchún。4:注音是、ㄒ一ㄚ_ㄨㄢ_ㄔㄨㄣ_。夏完淳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十四岁即跟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夏允彝兵败自杀后,又与陈子龙等联合太湖义兵继续抗清。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被捕后不屈被杀,年仅十六岁。所作诗赋慷慨悲壮,有《南冠草》、《续幸存录》。关于夏完淳的成语浇淳散朴还淳反素破巢完卵还淳反古民淳俗厚反正还淳还淳返朴还淳反朴返朴还淳大璞不完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夏完淳的详细信息

3,《一份没人愿意做的高薪工作》夏完淳是哪里人16岁民族英雄夏完淳的传说?

这样一个人,以他的存在,为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史增添了许多骄傲和自豪;对他来说,这个国家的毁灭是如此的荒凉,如此的惨烈,如此的壮观。但几百年来,很少有人读过他的诗;他的名字鲜为人知。至少在当代公众中,很少有人知道夏完淳这个名字。但是,这个为国捐躯的16岁青年诗人,应该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和他一起,从宋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一蹶不振,几千年来屈辱的亡国历史也看到了光明的一面。夏完淳生于1631年,卒于1647年,松江华亭人。他既聪明又勇敢。他九岁的时候就能写诗当课文了,这让他出名了一段时间。不幸的是,我生在动荡的年代。明末朝廷昏庸,官方政党专制,政治黑暗。连续几年都有大灾,尤其是饥荒。人们吃野菜的根,很多人饿死。政局动荡,内战仍在继续。李自成起身而死。施思夏完淳只有14岁。他和父亲夏河、老师在太湖反清,在长江流域浴血奋战。夏本是江南名门,家财万贯。为了救国图存,为了恢复未来,他父子倾家荡产,灭亲抗清。经过两年的浴血奋战,明朝大势已去,难以独善其身。夏完淳16岁的士兵被俘,他的野心没有得到回报。这是生死攸关的事。谁拒绝苟且偷生,谁就会慷慨地走向灾难。少年就是这样的英雄,却很少快速反应。他们写了很多诗,收集了《夏完淳全集》。他的诗,写的是部队的艰辛,写的是死去的同事,写的是死前的感受。它们慷慨而热烈,高贵而壮丽。“定远掷新笔,上坛誓饮岳头”,他写道。一把莲花剑是坚硬的,但是一件柳衣是轻的。振奋人心的鸡叫不假思索,震撼人心的鱼役同舟共济。我恨湖海,恨秦庭。“在页面上,有依靠剑来为国家服务的年轻英雄的图像。战败入狱后,他写下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此生不在,来世长;未来万岁,不卖仁义;九八守望,灵魂永恒。“恨英雄之入骨,泪满巾,当三家可亡于秦。”少年侠义勇敢,激情,豪迈,吞山河,盖宇宙。少年英雄很少有各种柔情。去世前,他写了《左夫人之书》与妻子告别:“三月结婚时,他变了很多,但他厌倦了做一个淑女,厌倦了依赖他的外国家庭,却从未见过他家庭的风风雨雨。德国虽然是黑曜石美琪,但是不能比!德孝自古难。可惜,到目前为止我又得死一次;我死后,我的妻子不得不重生。世界上有两种善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谁在乎呢。此时,我的心碎了,我的文字悲伤了,我在纸上流下了眼泪.听到判决后,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是就不写了.我厌倦了你,我错了。那是什么?哇!读这份报纸就像读我一样。”少年英雄视死如归,毫无贪念。400年后,只是一根手指。穿越太空时,少年英雄的侠义、诗意、柔情打动了我的心。在短短的一生中,就是这样一个非凡的人才。

4,夏完淳作品 夏完淳是一个怎样的人

  夏完淳   夏完淳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华夏先烈,尽管16岁殉国就义,但他在明末文坛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光辉,他的诗歌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能引起人强烈共鸣,深深影响着后人。   夏完淳作品   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   夏完淳的作品先曾编为《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清五十五年(1790),吴省兰合编为《夏内史集》颇有遗漏。十二年(1807),王昶、庄师洛编刻为较完整的《夏节愍全集》,14卷。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加校订,编印为《夏完淳集》,为今日较完备的通行版本。《狱中上母书》被选为台湾高中国文教材。《别云间》被选为初中语文教材。   夏完淳是一个怎样的人   柳亚子《题》第5首:“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四川元勋回忆说:“我在家念私塾时,……,特别喜欢明末的诗文,一面抄写,一面熟读,至今还可背诵一二。”   闻亦博在《明代模范学生夏完淳传记》中说:“他的一生,始终不肯休息,不肯妥协,燃烧着似火一般的民族思想,在诗句中发生伟大的力量,比之于普通抒情的作品,描写春花秋月的文章,不知要充实多少倍了”。   英国人马戈尔尼也在他的传记中这样写道:那些在明朝末年反抗鞑靼人野蛮统治的 *** ,不仅仅是为了一朝一代的存亡抛洒热血,他们更是人类文明的卫士,是人类反抗野蛮的斗士!他们的行为,值得所有文明进步的人去怀念和敬仰。

5,夏完淳的人物生平

明崇祯四年(1631年)生于华亭(今属上海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园浜,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年纪最轻的华夏先烈。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与复社相应)。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天 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初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十二岁起,从陈子龙为师,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崇祯十六年(1643年),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 “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十五,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不久,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完淳泅水脱险。复明意志坚定不移。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永历元年(鲁监国二年,顺治四年,1647年)春,明鲁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师陈子龙,作《细林夜哭》诗,以表哀悼。船过吴江,又作《吴江夜哭》诗,以悼念吴易。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员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 在狱中谈笑自若。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分析南明弘光王朝败亡的原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故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义于南京西市,所谓罪名归纳为“通海寇为外援,结湖泖为内应,秘具条陈奏疏,列荐文武官衔”。临刑时,他立而不跪,神色不变,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过了很久,才持刀从喉间断之而绝。钱栴等三十余人一同在南京就义。夏完淳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松江昆冈乡荡湾村夏允彝墓旁。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不幸夭折,一代忠良绝嗣。夏氏父子墓坐落在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 北开阔的田野中。石驳墓基围成一块平台,墓地呈半月形,高约2米,面宽约30米,占地二 亩余。1956年,夏墓被当时的江苏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松江县划归上海市后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修葺了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并立墓碑,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亲笔题写碑文“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个行楷大字。字字有神,体现了陈总对这两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推崇。 夏完淳出生于崇祯四年,即公元1631年,这时的明朝社会离灭亡只有13年了,可谓内忧外患,积重难返。在文化思想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南方,要求个性解放,反对理学桎梏的时代精神也在广泛发展,许多饱读诗书、忧国忧民的士人按照文学观念或活动地域形成各种流派或社团,与阉党进行斗争。这里面就有著名的东林党。继东林党之后,又有组织地主阶级中下层知识分子及小市民的复社和几社,而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就是几社的创始人之一。一代奇才夏完淳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在大雷雨即将来临前的江南,松江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夏完淳出生后,夏家上下欢天喜地,亲朋好友也纷纷前来祝贺,祝贺夏允彝35岁喜得贵子,更祝贺夏家单弱的门庭终于有了生机。 完淳是夏允彝的偏房陆氏亲生,但在古代,正妻的地位是很高的,完淳虽为陆氏亲生,但按规矩他必须叫盛氏为母亲,对陆氏只能称呼“娘”,而且归于盛氏的名下。这种不合理的做法对他小小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好在盛氏为人温和大度,对陆氏与完淳的亲近非常理解,从不加干涉,并且利用自己精通文墨的优势,每天悉心教授完淳诗文和礼仪,使完淳深为感动,并且终生像对待生母那样敬重热爱这位嫡母。后来夏完淳在就义前夕写的《狱中上母书》,就是写给嫡母盛氏,这个他名义上的母亲的;但在信的后半部分,也提到了生母陆氏。在那个时期,这是天经地义的规矩,而夏完淳又是受传统教育很深的人。自他懂事时起,小小的心灵中就有这样的念头:即使他爱自己的生母,也不能一无保留地挂在脸上,这种感情必须拿来对待嫡母。长期受这种观念影响,再加上盛氏确实明理通情,因此他对盛氏的感情深也是很自然的事。这位嫡母对他的钟爱确是传诵一时的。夏完淳在就义前写的《狱中上母书》中曾提到,嫡母15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教自己礼仪及诗书,是千古难得的好母亲。至于他的生母陆氏,则生平不详,据郭沫若先生考证说,陆氏也是一个长于文笔的人,绝不是寻常的女子,并有陆氏亲笔写的悼念儿子的诗歌为证。尽管关于陆氏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但从夏完淳的上母书中我们也可隐隐看出他对生母陆氏热爱与歉疚相混杂的、欲说还休的复杂心情。 夏完淳的前辈们这样出色,同辈的姐妹也极富文采,对他影响很大。夏完淳有一姐一妹,姐姐夏淑吉是个女诗人,字美南,号荆隐,虽然是正房盛氏亲生,与完淳同父不同母,而且年长完淳15岁,但和弟弟的感情却非常深厚。夏完淳诗文中提到她的地方极多,甚至认为她的文采足以比得上东汉时的才女蔡文姬。夏淑吉夫家是浙江嘉定的侯家,丈夫侯文中是夏完淳最敬佩的同辈人之一,可惜在完淳六七岁时就早逝了,完淳对他的了解多是从其遗留的诗文中得到的。侯家也是江南有名的才子之家,后来在抗清斗争中,父子几人同时遇难,几乎全家都为国捐躯。姐丈一家的这种气节与才情对夏完淳成长的影响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完淳妹妹惠吉,字昭南,号兰隐,和他同为陆氏夫人所生。惠吉的字为“昭南”,和字“美南”的姐姐淑吉同称“二南”,再加上夏完淳,姐、弟、妹三人又同时被称为“空谷三隐”(夏完淳号小隐)。惠吉也富有才气,和完淳的感情亦很好。完淳曾在诗中称赞他们的兄妹情谊为:“天涯风雨雁飞鸣,雨雪相依倍有情……论心此日欢方恰,惜别他时感又生。”完淳牺牲前,郑重地把亲生母亲陆氏托付给这个唯一的妹妹照顾。夏家这脉已如此优秀,而完淳的亲友也同样出类拔萃,这也是他从小所受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完淳的亲眷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嘉定侯家外,还有嫡母盛氏的侄女盛蕴贞。和夏淑吉一样,她也是侯家的儿媳,但她的命运比青年守寡的夏淑吉还要苦。她的未婚夫是淑吉丈夫侯文中的堂弟侯智含,也是有名的才子。但在抗清斗争中,智含在灵隐逃难时死去,她便成了还未成亲的未亡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只得和夏淑吉一样削发为尼,做了淑吉的徒弟。其诗作非常真挚动情,如《寄兄》:“ 一自双亲杳,乡园不忍旋。七年三见面,稚子渐齐肩。梦断燕山月,春归海树烟。书来能念我,三复鶺鸰篇。”而她最为人称道的还是那首《赠圣幢诗》,其中“心能同水月,骨自带烟霞”被人们传为难得的清灵佳句。由于她和夏完淳是表亲,又是完淳姐姐夏淑吉的妯娌和徒弟,因此和夏完淳也成为互相影响的知己。 夏完淳很小便由父母作主订了亲,他的岳父钱彦林是嘉善一带极有名望的才子,而且性格豪爽,被称做钱长公。这位岳父可谓为完淳的师表,明亡时他积极参加抗清,组织义军,后来因掩护过完淳的老师、抗清义士陈子龙而被捕,和女婿夏完淳同一天为国捐躯。浩然正气,可歌可泣!他死后,妻子徐氏不愿独活,亦投水自尽。其两个儿子都是有才名的人,和完淳也非常要好。长子钱熙风姿玉立,才气纵横,也是夏完淳最敬重的同辈人之一,在完淳16岁时便因参加抗清活动,积劳成疾去世,完淳伤心不已,曾写下“千古文章未尽才”的悼语。钱熙之弟钱默8岁即能写诗,15岁成进士,和完淳也有唱和,亦有神童之誉,并为夏完淳写过一篇《神童赋》,被传为佳话。明末家破人亡后,钱默流浪各地,不知所终。另外,钱彦林堂兄钱棅也是完淳的抗清同志,和他们翁婿二人在同一天壮烈殉国。亲戚们的才情与气节为完淳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更大的优秀环境,使他在耳濡目染中思索、学习,得到了做人的力量和做文的启示。这是夏完淳的幸运,也是他最后成才的一块重要基石。

6,夏完淳的作品

1.《一剪梅·咏柳》明朝·夏完淳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2.《即事》明朝·夏完淳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3.《卜算子·秋色到空闺》明朝·夏完淳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4.《别云间》明朝·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山河 一作:河山)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5.《江城子·病起春尽》明朝·夏完淳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千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 7.《千秋岁·忆旧》明朝·夏完淳几番薄幸。无限伤心景。眉前事,心头病。残灯余一点,却把罗衣整。窗棂外,一枝带雨梨花影。 8.《绝句口号八首,勿以风雅观·其七》明朝·夏完淳愁来江上柳条青,渔父狂歌忌独醒。高卧梦回青琐闼,相思人在白楼亭。 9.《绝句口号八首,勿以风雅观·其二》明朝·夏完淳毅魄归来风雨多,潇湘春尽晚生波。可怜屈宋师门谊,空自招魂吊汨罗。 10.《读《三子合稿》》明朝·夏完淳十五成童解章句,每从先世托高轩。瘐徐别恨同千古,苏李交情在五言。雁行南北夸新贵,鹢首西东忆故园。独有墙头怜宋玉,不闻九辩吊湘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