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汉景帝刘启生平简介

汉景帝(前188~前141)> 景帝刘启是汉文帝长子,母亲窦姬(窦太后),汉惠帝七年(前188)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在位16年,卒于景帝后三年(前141),谥号“孝景皇帝”。按周代的《谥法解》,“景”是美谥:“由义而济(获得成功)曰景”,“耆(通“嗜”)意大虑(喜欢深思熟虑,善于充分谋划)曰景”,“布义行刚(传播仁义,品德坚强)曰景”。虽有谄媚溢美之意,但还是从几个侧面反映了景帝政治及其个性特征。> 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那么,景帝是怎样发展有利的形势、消除不利的因素,使大汉王朝达到繁荣强盛的境地的呢?以下从对诸王、对匈奴、对政治、对储位四个方面,加以阐释和解说。 > 对诸王:成功平叛,稳固皇权> 景帝前三年(前154),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史称吴楚之乱,或“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既有远因,也有近因。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开铜矿,铸“半两”钱,煮海盐,设官市,免赋税,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文帝时,吴太子入朝,与皇太子刘启(即景帝)博弈,因争棋路发生争执,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太子砸死。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从此,刘濞称疾不朝。汉文帝干脆赐他几杖(茶几、手杖,对老年人尊敬和优待的象征),准许他不用朝请。但吴王刘濞不但没有悔改,反而更加骄横。> 晁错像汉景帝即位后,吴王刘濞日益骄横,反迹也越发明显。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他给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景帝前三年(前154),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6个县。
2,刘启和刘彻是什么关系
他们为父子关系。 刘启是汉景帝,刘彻是汉武帝,刘彻为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出生于公元前156年,是西汉第七任皇帝,第六任就是刘彻的父亲刘启。刘彻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16岁登上皇位,从此为整个西汉掀开了一页新篇章。 刘启很节省,在位时他极少兴建宫殿楼阁。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刘启患病,病势越来越重,他自知不行了,于是病中为太子刘彻主持加冠(成年礼)典礼。 汉武帝的功绩 汉景帝刘启是西汉的第六任皇帝,刘启之后的皇帝是他的儿子刘彻,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七任皇帝,刘彻不仅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战略家。 刘彻16岁的时候登基为皇,可谓是年轻有为,刘彻对整个国家整个未来有着自己的规划。刘彻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巩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中期,在各地方设置刺史,制定察举制,来选拔优秀的人才。 第二件事就是推恩令的颁布,允许诸侯分配土地,建立自己的诸侯国,但是这种形式必须将政治特权交给国家,这种方式奠定了将来的政治格局。
3,刘启和刘邦什么关系
刘启是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第五个儿子。
汉景帝刘启生于公元前188年腊月初五,卒于公元前141年正月。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刘启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 。其在位16年,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卒于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