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成都文殊院在哪个区?

文殊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又被称为“空林堂”。它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以木结构为主,坐北朝南,是典型的川西平原古建筑风格,它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在。在1974年被四川政府列为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文殊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是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它不仅是修行者的圣地,也成为寺院周围老百姓的休闲场所。
2,文殊院成都的景点介绍
成都文殊院景点介绍如下: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年-617年),是国家确定的全国佛教重点寺院之一,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文殊院占地20余万余平方米,现存建筑乃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全木质建筑,六重正殿依次正对山门的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巍峨壮观。 院藏大量珍玩宝物、典籍书画,其中尤以唐玄奘顶骨舍利、舌血《华严经》、发绣观音、贝叶经、以及康熙、果亲王、刘墉、张大千、谢无量、丰子恺、赵朴初、启功等大家书画为著名。 文殊院的主要建筑: 第一进殿为天王殿(山门),由慈笃禅师建造,本圆和尚改建,供奉弥勒菩萨及四大天王。进门两侧有哼哈二将,山门和天王殿合二为一。 第二进殿为三大士殿,又称观音殿,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殿内左、右还供奉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殿后是护法神韦驮将军像。 第三进殿为大雄宝殿,慈笃禅师建造,丈伯和尚重建。大雄宝殿高10.56米,单檐歇山顶。殿中建有高大的玻璃翕,供奉铜铸的释迦牟尼佛坐像一尊;左右侍立为铜铸的迦叶、阿难尊者像,均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铸造。 第四进殿为说法堂,又名“药师殿”,重檐歇山式建筑相传是古信相寺的遗址。堂中有砖砌的戒坛,正中墙壁间镶嵌有康熙手书“空林”二字;堂中央宝盖下方供有药师佛一尊,左右供有药叉大将十二尊。 第五进殿为宸经楼,慈笃禅师创建,清道光四年(1824年)本圆和尚重建。宸经楼分两层,高15.84米,是寺院收藏经藏及重要文物的地方。 第六进殿为文殊阁,位于文殊院内中轴线最后,占地1000平方米,由第一层“空林讲堂”、第二层空林佛教图书馆及第三层万佛殿构成。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文殊院
3,成都市文殊院简介
成都市文殊院——寺殿接通衢 文殊院座落在成都市西北角,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寇,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市民群众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FONT>1706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这82根石柱今天成为院中一景。近代时,文殊院香火兴盛。历任方丈都在这里开坛传戒,并办有佛学苑、传习所,培养僧才。抗战时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虚、能海等陆续到这里讲经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寺庙。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共有房屋200余间,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有僧人60多人。现在是四川省佛教协会所在地。走近寺前,只见古色厚朴的围墙盘绕在古刹四周,正门上嵌着“文殊院”三个大字,与围墙上“南无阿弥陀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相映衬,使文殊院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寺内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等五重殿宇,两庑配以钟鼓楼、禅堂、观堂、客堂、斋堂、戒堂、念佛堂及各职事寮房,形成闭锁式的四合结构。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200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同,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又前临文殊院街,后畔万福桥侧,素有“寺殿接通衢,禅房远尘嚣”之说。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就拿供奉的佛像来说,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护法韦驮像,1829年本圆法师主持塑造,整个塑像均以青铜翻砂而成,韦驮威武而立,相貌端庄,盔、铠、靴、杵的链锁,浮雕花饰,都雕琢剔透,工艺精湛,是一尊难得的艺术珍品。还有一尊观音大士像,也为1829年用青铜铸造。观音慈祥平和地坐骑在水兽身上,形象生动,缨络衣纹、细致流畅。所骑水兽,似狮非狮,似犬非犬,造型独特,温顺可爱。这尊造像,反映了清代较高的雕铸水平。另有一尊缅甸玉佛,是文殊院和尚性鳞1922年一路募化,历尽艰苦,步行到缅甸请回的,也十分珍贵。在藏经楼,收藏了各种佛经上万册,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赐的《药师》、《金刚经》等,十分珍贵。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文曰:“从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遗世,世谁为之。爰有大士,处此两间。非浊非清非律非禅。惟是海月都师之式庶,复见之众缚自脱。我梦西湖天宫化城,见两天竺,宛如生平,云披月满。遗像在此,谁其赞之,惟东坡子。”果亲王墨迹是清朝雍正年间,果亲王赠给文殊院的墨宝。条幅上写着“日面月面,胡来汉现。有时放行,有时把断。世法佛法,打成一片。苦作一片会,遇贵即贱。不作一片会,麦里有面。”另有一副于佑任所书“圄满法界月,清凉功德池”的对联。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玄类法师头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印度贝叶经是1887年寺僧明宽法师从印度请回的一部佛经,十分珍贵。千佛袈裟为明代祟祯皇帝的妃子所绣,绣工细美,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发绣观音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之女用自己的头发绣成的一幅水月观音像,衣纹、毛林全用经文组成。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挑纱文殊为清代女信徒吴贞女用挑纱的方法制成,远看烟水茫茫,很象是绘画,十分精美。金刚经宝塔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杨光坼用绳头小楷抄写《金刚经》,全部经文组成一座宝塔,远看是图,近看是经。舌血含宝是指清朝时有三位和尚用舌血书写的《华严经》、《楞严经》和《法华经》等经书。藏经楼还珍藏着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书法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干、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
4,文殊院怎么去
文殊院在成都的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66号,前往此景点交通方式,比较常见的有:
地铁
地铁1号线【文殊院】站。
公交 乘坐16、55、98、298路、机场专线2号线至文殊院站下车,步行约320米可达。 乘坐42、75、126、127路公交至大安西路西站下车。
。家庭、情侣、亲子等不同的出行适合不同的出行方式,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才能在保证性价比的同时,玩的开心。
参考用时:1小时 - 2小时。
简介:
文殊院位于青羊区,始建于隋朝,康熙年间重建后,称文殊院。院内供奉着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脱纱、木雕、石刻、泥塑等多种材质。其中有一尊缅甸玉佛,来自缅甸,极其珍贵。
寺院内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5座大殿递次连接,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浑然一体,再配以其他建筑,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院内还开设有茶馆和独具特色的素餐馆“香斋堂”,使得这里成为本地居民喜爱的休闲之地。
此外,寺内还珍藏有明清以来书画珍品多幅,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牌匾,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还有唐代玄奘法师顶骨、印度贝叶经、唐代日本鎏金经简等佛教文物。不过,由于是珍贵文物,外人难得一见。
文殊院门前的文殊院街,目前已开辟为号称“都市禅林”的文殊坊,清一色的仿古建筑,很多老字号小吃也依旧经营着。
5,文殊院简介
文殊院,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文殊山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古刹。该寺始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文殊院占地面积约为13.3万平方米,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典园林式建筑。寺内景观丰富,建筑布局也非常精致,游客可以欣赏到许多古建筑、花园和文物。寺内主要建筑包括殿堂和塔刹。殿堂主要包括大雄宝殿、藏经阁、罗汉堂等等,其中以大雄宝殿最为著名。这座殿堂建筑气势恢宏,富丽堂皇,是文殊院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塔刹也是文殊院的一个重要景点。寺内的宝塔高耸入云,远远望去就像一朵金色的莲花,格外壮观。寺内的宝塔还有一个神奇之处,每天正午时分,塔内的钟鼓会响起,令人不禁感叹。除了建筑,文殊院的花园也是游客不能错过的景点。寺内的花园分布在殿堂和塔刹的周围,有着丰富的植被和美丽的景观。在春季,寺内的樱花盛开,香气四溢,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总之,文殊院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寺庙,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古老的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和佛教文化。如果你来到苏州,一定不能错过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