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周村芯子的介绍

周村芯子的介绍

周村芯子是山东省独特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是明清时期周村老艺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发达的织机技术集体创造的。其内容丰富宏伟壮观。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和十五将会在周村上演三天。芯子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周村,后传至博山,嗣后又波及淄川、张店和临淄等地,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周村芯子已被列入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周村芯子的发展

通过数年实践,不断改进,芯子更精巧大方,数量也越来越多,有一年三月,接驾时,周村出到七十二台芯子,扮玩的队伍布满了城区内外,七十二台芯子,七十二个故事内容,再加上每台芯子都有旗锣伞扇,高跷、旱船、竹马,可称是全国民间故事大展玩之最。锣鼓声、号角声、礼炮声,响彻云霄,轰鸣数里,参观与扮玩者多达数万,惊动了国内外,以村与村民间扮玩活动相比,可称“天下第一”。

3,周村的民俗风情

在旧社会,谁家娶媳妇都在早上2、3点钟,讲究天不亮媳妇就要进婆家门,出娘家门后,拿上娘家的筷子,洒在路上,寓意再不吃娘家饭,跟着婆家,好好过日子。在婆家,在新媳妇的房门上要挂门帘,男方要找自家最亲的子侄,挂着个门帘,这时男方会向女方讨要红包。新媳妇上厕所时,那些青年小伙故意在路中间放一张桌子,不放新媳妇过,女方要给他们准备手绢,好让他们过去。婚嫁讲究一个“闹”字,代表喜庆。在关中地区,丧事也是非常讲究的。人死后,先要请风水先生找好墓地的位置和方向,打墓子;再有门中的长辈,安排青壮年小伙向死者的亲戚、朋友们报丧,在家里设灵堂,亲友们隔天都要来向死者烧纸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尤其是下葬前一晚,所有有血缘关系的亲戚,轮番烧纸钱,三叩九拜,所有孝子都要在场,对亲戚的祭拜,表示感谢,回礼。正式下葬时,所有亲戚朋友们都要来送行。过去埋人,都要请乐人,吹唢呐,为死人送行;到后来请电影队、唱大戏。现在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思想的开化,提倡对去世的人,进行火化、文明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