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介绍?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介绍?

为了保障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开展,我国制定相关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技术规范,其中包括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以下是中达咨询梳理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相关内容,基本概况如下:中达咨询结合建筑网行业解读栏目,整理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基本概况如下:《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基本概况:《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是2000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沙庆林起草。《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和各级公路的刚性(水泥混凝土)路面、半刚性(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或柔性(柔性基层沥青或中级)路面的基层和底基层施工。 本规范规定了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土、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级配碎石、级配砾石和填隙碎石的施工和质量管理要求。目前状态为已作废。现实行JTGT F20-2015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基本信息:书 名 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作 者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主编ISBN 15114·0431页 数 155页定 价 20.00元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是指在公路路面建设中,用于指导和规范路面基层施工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以下是一般性的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材料选择:规定了基层所使用的材料的种类、质量要求和使用方法。包括基层填料、土壤、石料、砂土、砂石混合料等。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 施工工艺:详细描述了基层施工的工艺流程和方法,包括挖填、夯实、平整、压实等步骤。规定了施工顺序、施工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方法等。 厚度控制:规定了基层的设计厚度和施工厚度,以及相应的厚度控制要求。包括基层的压实度要求和厚度的测量方法。 基层质量检验:规定了基层施工质量的检验方法和标准,包括基层的平整度、密实度、稳定性等方面的检验要求。 基层质量检验 排水设计:针对基层的排水性能,规定了排水系统的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法,包括排水沟、排水管道等。 施工安全:强调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包括对作业人员的防护、机械设备的使用安全等要求。 环境保护:规定了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要求,包括土壤保护、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技术规范通常由国家、地方交通运输部门或相关行业组织制定,并在公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不同地区和国家可能会有略微的差异,因此在具体施工前应仔细研究和遵守相应的技术规范。

3,防治沥青路面病害的产生?

防治沥青路面病害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千里之提溃于蚁穴,从细节出发防范病害的产生才能更好的制定方案解决实际问题。中达咨询就防治沥青路面病害的产生和大家说明一下。1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此时人民的交通方式也越来越多,那么市政道路工程也随之被推动前进一大步,但是因为是市政工程所以经常会出现抢赶工期,重载、超载严重等诸多原因,市政道路出现了不同类型的路面病害,通过现场调查统计,目前主要有横向裂缝、纵向裂缝、横纵向裂缝交叉支缝处网裂沉陷、网裂、沉陷、车辙、修补边缘损坏等。而沥青路面具备表面平整、坚实、无接缝、行车舒适、耐磨、噪声低、施工期短、养护维修简便,且适宜于分期修建等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要求路面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平整度,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同时应满足高温无车辙、低温不开裂、常温病害少等不同温度条件下稳定性的要求,另外沥青路面的表面层应具有耐久且良好的抗滑性能和耐磨性。本文针对沥青路面的典型第一类病害(使用1~3年间的病害)特征及产生原因,提出了在路面设计、施工方面的主要对策。2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防治措施2.1设计方面2.1.1半刚性路面设计在进行半刚性路面设计时,首先考虑温度裂缝从表面开始逐渐向下扩展的机理,应选用松弛性能好的优质沥青(必要时使用改性沥青)做沥青面层,并在稳定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选用针入度较大的沥青做面层。其次应选用抗冲刷性能好、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小和抗拉强度高的半刚性材料做基层。采用适宜的沥青面层厚度,以节约沥青和减少投资,保护开裂的半刚性基层在使用期间不产生干缩裂缝和温缩裂缝。2.1.2合理级配的设计原则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的矿料级配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只有混合料级配在最大密度条件下才有最佳的使用质量,因此AC结构的矿料级配设计应以追求最大密度为设计原则,违背这一原则的沥青混合料将不可能获得AC结构应有的使用效果。2)AC结构的混合料级配设计应以最大密度线为依据,规定一较小的目标和生产配合比的级配允许范围。级配范围太宽将使AC结构和ATP,AM结构相混淆,使设计和施工无所适从并使工程质量失控,而且可能使AC结构的工作特性得不到保证。3)当矿料级配偏离最大密度线时,AC结构应按图1预估所设计的矿料级配对混合料和路面性能可能带来的影响。4)耐久性、泌水性、稳定性和适当的抗滑性是AC结构应同时具备的技术要求,不可追求其一而忽视其他。5)大交通量、路线纵坡较大路段、平交道口和收费站前后的路面,为提高AC结构的热稳性,应采取沥青改性技术措施,调整矿料级配的作用是很小的。选用较大公称粒径,对减少矿料AC混合料的热稳性无益,因而是不可取的。6)在热拌沥青混合料中,不同混合料有不同的功能作用和使用条件,只有充分掌握这些混合料的工程特性才能正确地选用混合料类型,进而作出合理的级配设计。2.2施工方面2.2.1材料要精良1)沥青。要选用重交通沥青,或将优质沥青按照对沥青混凝土录用性能的特殊要求进行改性处理。2)粗集料。粗集料应坚硬、洁净、无分化、无杂质,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耗性,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Ⅳ级,不能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抗剥落措施后使用,最大粒径不大于层厚的1/3。3)细集料。细集料应采用坚硬、洁净、无风化的石屑和天然砂,坚固性不大于12,砂当量不小于60,并具有适当的级配。4)矿粉。矿粉需采用洁净的5mm以上石灰岩碎石磨细石粉,禁止使用拌和机回收粉尘,含水量不大于1%,小于0.075mm的粒度范围为75%~100%,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小于1%,塑性指数小于4%。2.2.2配合比要准确1)目标配合比用以确定拌和设备各冷料仓的供料比例、进料速度和作为备料、试拌的依据。2)生产配合比由拌和楼热料仓中取样筛分,以确定各热料仓中材料比例,同时反复调整冷料仓比例,以达到供料平衡。按目标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0.2%进行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确定各热料仓材料、矿粉比例及最佳沥青用量,供试拌、试铺使用。3)标准配合比即通过试拌、试铺最终确认的配合比,用以作为生产控制和质量检验的依据。4)生产中若材料变化或经检验材料级配、马歇尔技术指标不符合要求时,应分析原因并及时调整配合比。2.2.3拌和要均匀1)派专人负责检测混合料的出厂温度,并做好记录。2)沥青与集料粘附性不满足要求时,应掺加消石灰或生石灰粉,消石灰粉或生石灰粉应在矿粉生产过程中按比例均匀掺入;也可掺加有效的抗剥落剂,抗剥落剂应按剂量加入140℃以上的热沥青中,并使其均匀分散。3)计量设备、温度测试系统必须进行计量标定、调试,并定期进行校核。开机前要全面检查拌和楼各部位运转是否正常,如有问题及时排除。4)注意观测检查混合料的均匀性,若发现花白料、结团等异常现象,应采取延长拌和时间,提拌和温度等措施处理。5)逐盘打印沥青、各热料仓材料、矿粉的用量和拌和温度。并在每天拌和完成后,以拌和机拌制的总数量校核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及矿粉的用量,计算平均油石比、平均级配、平均厚度。2.2.4混合料运输沥青混合料保温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所以尽缩短运输时间,运料车辆宜用篷布覆盖;运料车接料时,应按前、中、后三次移动装料,以避免减少离析现象;运料车的数量应满足摊铺机连续摊铺的需要,尽量减少摊铺机停车和启动的次数。2.2.5混合料摊铺及碾压1)检查下承层,下面层摊铺前应先完成路缘石及路边石施工,对透层油脱落或不足处应予以补洒。2)应配足足够的施工机械和配件,拌和、运输、摊铺、碾压能力相配套,施工前做好保养、调试、试机工作,以确保在施工期不发生影响施工质量及进度的故障。3)摊铺机充分预热烫平板后开始作业,应均匀行驶,并保摊铺速度与供料速度平衡;摊铺机螺旋输送器的转速要均匀定,使混合料料位恒定并高于螺旋输送器2/3高度。4)合理的控制摊铺宽度,大于7m的摊铺宽度对于中、粗径的混合料来说,无法回避离析问题。5)科学地安排压路机,均衡地跟在摊铺机后面及时碾压。碾压时应遵循“高频、低幅”原则,从两边向中间进行,确保两台摊机搭接处混合料密实,折返时关闭振动,以避免沥青面层产生挤、推移。6)在高温下紧跟压路机碾压是提高碾压效果的重要手段确保初压温度和终压完成温度符合要求,确保压实度和空隙率合要求。3结束语据上所述,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不仅与设计、施工等路面形成的环节息息相关,而且与道路养护也分不开,要消除沥青路面早期破坏这一病症,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周期,提高投资效益,需要从设计、施工、管理各方主体各负其责,分头把关,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重点,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尤为重要。“防治沥青路面病害的产生”详细信息尽在中达咨询建设通,想要的相关建筑建设信息应有尽有。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4,沥青路面病害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沥青路面具有行车舒适、振动小和噪音低等优点,保证了公路的安全畅通。但是也有部分公路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功能,尤其是近几年来,交通量日益增大,超重车辆迅猛增多,造成公路病害迅速加重,严重影响了公路的通行能力,在社会上和经济上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提高公路的使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本文就沥青路面病害损坏原因并结合我县实际,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沥青路面波浪拥包产生的原因分析  沥青路面产生病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交通量大小,车辆超载情况,气候条件、基层强度、路线线型、路面结构、路面材料、路面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水平及养护情况等。笔者经过多年的施工和管理经验分析如下。  1.交通量及超限超载车辆多对路面的影响  随着交通量的日益增大,大型车辆增多,对路面产生很大影响,据调查,国道308线赵县段日平均交通量为13000余辆,其中超载超限车辆占40%。有资料表明:超载30%时,换算系数为满载的3.13倍,超载60%时,换算系数为7.73倍,超载100%时,换算系数为20.39倍。汽车作用于路面上力的大小由车辆荷载所决定,行车荷载对路面的作用力主要有垂直力和水平力两种:  a.垂直力:分为由车辆荷重产生的垂直静压力和由于路面不平整及车身自身震动而产生的冲击力。一般载重货车的后轴负担车辆总重约3/4,垂直静压力对路面作用的大小,决定于后轴车辆的荷重。冲击力的大小同行车速度、路面平整度和车辆的自振特性有关,一般为垂直静压力的0.15-0.2。  b.水平力:汽车在车轮起动、爬坡、换挡或刹车时对路面产生向前或向后的水平力。在一般匀速行驶条件下,水平力的作用并不大,约为静载压力的0.2-0.3,但在换挡或紧急制动时,可增大到0.7-0.8。  在以上两种力的作用下,路面承受多次重复轮载作用,路面材料的强度随着荷载重复次数的增加而降低,造成路面病害逐渐加重,直至破坏。  2.路面结构不合理对路面的影响  通过试验发现,路面各结构层材料的均匀性对整体强度有较大的影响,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多少、矿粉含量的多少及各种矿料的配比组合都将直接影响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流值等指标,面层沥青用量过多或细料集中易出现波浪拥包。  3.基层强度不够对路面的影响  基层局部强度不足或水稳定不好(基层强度应小于95%),使基层容易造成松软而导致路面病害。  4.路面基层表面质量对路面的影响  在基层施工中,混合料含水量较大或偏细(最佳密实度时,最佳细料含量为8%-10%),则在碾压过程中,使基层表面出现灰浆,形成光滑的表面层,降低了路面面层与基层之间的摩擦系数,使基层和路面面层局部结合不牢,在气温较高时,经行车作用,顺行车方向或弯道外侧容易推移形成拥包。  5.路面施工方法对路面的影响  层铺法施工洒油不均、用油量过大或是拌合法施工摊铺时细料集中、局部油量大(油石比超过6% )。当路拱过大或平整度差,则在热季时,油料会向低处积聚,形成拥包。  6.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对路面的影响  通过多年施工经验得知:施工控制较差的路面结构层其强度只有均匀材料的一半。为此,施工中沥青含量的控制、矿料级配控制及混合料摊铺运输、碾压等都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施工,并加强试验检测力度,最大限度的保证路面材料的均匀性。  7.养护不到位对路面的影响  初期养护时,处理泛油不当,养护矿料过细撒布不均,在车辆的作用下容易形成拥包。  二、防治措施  1.合理设计。公路设计及施工中,要根据公路的状况,应严格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设计,要严格控制路面的厚度,材料、油石比。施工中要严格按《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2.合理选择路面结构组成。根据路面结构组成,通过认真调查交通量,充分考虑路面设计年限内的重载交通量,计算路面厚度。确定最佳矿料级配及沥青用量,确保稳定度、流值等指标达到规范要求。  3.加强原材料试验检测。施工所用材料来源杂,质量不稳定,往往达不到设计配合比要求。应严格控制材料质量,杜绝使用不合格沥青。  4.提高沥青路面施工质量,首先要把握好油石比例,沥青混合料的拌和均匀度;把握好运料的温度;在路面的摊铺中要确保路面的接风平顺密实及路面平整。  5.加强路面的后期养生工作,当路面摊铺成型后,要有专职人员控制交通,在路面达到2-3小时降温后,才能开放交通限速慢行,确保工程质量。  例如:省道赵赞连接线赵县段桩号K3+000-K13+519,2008年大修,同年10月通车,通车初期,公路站在该路段设置限载、限速标牌,并派路政人员看管,严禁超限、超载车辆上路,在交叉路口处,设置了减速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结语总之,引起沥青路面病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是设计施工方面还是日常养护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认真分析,在优化设计的同时,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加强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加强养护。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沥青路面实用性能,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