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岷归的栽培历史

1950-1965年,种植面积变化波动比较大,栽培区域只有清水、寺沟、秦许、梅川等几个乡,种植面积3313-6010h㎡,产量1200-1500kg/h㎡ 左右。1966-1985年为第二阶段。此期内由于受自然、政治、经济、科学 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归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归生产迅速发展,1980年曾达到44617h㎡,总产达到98215万kg,但在计划经济体制统购统销政策影响下,市场发展滞后,供求比例失调,形成产品大量积压, 导致效益低下,药贱伤农,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1986-1996年,甘肃省委、省政府1985年在岷县召开了“岷县经济发展座谈会”,提出了“以牧为主,发挥药材优势,牧、林、农、工、商综合发展,尽快脱贫致富”的经济发展方针。这期间,为保证“岷归”这一地道药材的品质,岷县把培育当归产业列入主要议事日程,作为实现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的重点产业来培育,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与省内外等10多家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研究出了当归麻口病防治、独苗栽培、地膜覆盖种植等一系列科技新成果,初步解决了当归生产中麻口病、早期抽薹、耕作粗放三大问题,完成了当归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与推广,实现了当归产量、质量的大幅度提高。1997年开始,是当归栽培的又一次革命。随着“绿色”消费的盛行,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国际、国内中药材市场竞争的新局面,根据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现“以特取胜”、“以优取胜”,尽快抢占市场,1999年以后由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甘肃省科技厅支持,开展了岷县当归GAP基地产业化生产研究,主要开展了当归规范化种植、当归脱毒试管苗的研究、当归GAP规范化种植试验研究和工厂化育苗、新品系培育等研究,为岷县当归规范化生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1世纪初,该县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按照“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的原则,因地制宜,把发展以“岷归”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作为优化种植结构、实现富民富县的首要任务,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扩大种植面积,着力建设国家级当归药源基地,2002年全县当归种植面积达到10159万h㎡,占中药材总面积的36.16%,产量12770t,占中药材总产量的35.12%,纯收入11493万元,农民仅当归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286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3元的2216%。从2000年开始,岷县按照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生产标准和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加强院地合作,在积极推广当归麻口病防治、独苗栽培、“十支归”优质丰产栽培等一系列农业适用科技 的同时,突出名、优、特、新,组装最新药材培育技术 和成果, 建成了占地10519h㎡的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并以此为依托,与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甘肃中医学院、兰州医学院、兰州佛慈制药集团等科研院所和药业集团合作,启动实施了当归GAP规范化种植试验、示范和工厂化育苗、新品系培育等科研项目,提高了“岷归”种植的科技含量,并逐步使当归生产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变。为真正发挥“岷归”产业优势,实现农民、企业和财政收入的稳定增加,在基地建设初步形成规模后,及时调整了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中药材深加工企业, 组建了岷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GMP生产线、岷当生物工程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华兴中药材有限公司、顺兴和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等30多个以当归深精加工为主的中药材龙头企业,开发研制出了当归浓缩丸、当归饮片、春秋宝、当归鲜汁美肤水与美足液、当归保健醋等系列药品和保健品、化妆品,积极论证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当归油、当归除 硫保鲜生产线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延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岷归”生产由原料销售型向就地加工增值型转变。按照“把岷县建成西北乃至全国规模较大、具有一定影响的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产地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的定位标准,先后建成了城关和梅川中药材专业市场,启动实施了“中国当归城”综合开发项目,扶持发展了一批“岷归”营销骨干企业和贩运大户,运销人员达3万多人,据统计,在全国外销当归中,“岷归”销售量占90%以上,在国内市场也占据70%以上的份额,岷县已牢牢把握了国内外当归销售市场的主动权,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商品化销售的产业发展格局,“岷归”为县域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2006年,全县当归种植面积达到10.35万亩。 到2011年,岷县当归5000多吨,占全国当归出口总量的90%以上。到2011年,全县累计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有117户,其中年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有7户,已有7户加工企业的10条生产线通过GMP认证,年加工中药材饮片2万多吨,占全县药材总产量的40%,其中当归饮片1万吨,红黄芪饮片0.5万吨。相继建成了以岷海制药公司为代表的中成药生产,以顺兴和公司、岷海饮片公司、岷归公司为代表的中药饮片生产,以康达公司为代表的中药提取物生产,以岷当公司、草春堂公司为代表的化妆品生产,以天容公司为代表的保健食品生产等一批龙头企业,使岷县中药材由原药销售逐步向初级加工、精深加工过渡。中国当归城年交易量已达到5万吨、交易额近5亿元;梅川镇中药材市场年交易量达3万吨、交易额近3亿元,吸引了来自亳州、玉林、成都、河北、湖南等地常驻岷县的客商达280家,流动客商650多家。同时,县内岷海制药、顺兴和等企业还在广州、亳州等全国知名省市设立营销专区,远销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岷归的介绍
岷归,甘肃省岷县特产,岷县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柴胡、大黄、贝母等中药材238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尤以“岷归”驰名中外,早在公元6世纪时当归就是极为珍贵的贡品,有很高的药用、食用价值,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根据研究,“岷归”成分复杂,有挥发性和水溶性物质106种。因其质量最佳、含量丰富、产量最大、销量最广而驰名中外,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欧洲人誉为“中国妇科人参”,是世界当归中的上品。
3,当归之乡的岷县简介
岷县历史悠久,远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县境洮河两岸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创造了史前文化,夏、商、周时期,岷县属壅州之域,为西羌之地。先秦时代,岷县地处秦国。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岷县进入秦国版图。1935年和 1936 年,中国工农红军两次突破“天险腊子口”途径岷县,在这里成立了由何长工任主席的“甘肃省苏维埃政府”和“中共甘肃省委”,召开了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制定了《通庄静会战役计划》。在这里,红军先后集中休整达 57 天,建立县、乡、村苏维埃政权 30 多个,有 3000 多名岷州儿女参加了红军。
4,当归产地
我国的当归主产甘肃东南部,以岷县产量多,质量好,其次为云南、四川、陕西、湖北等省,均为栽培。当归,属多年生草本,原产亚洲西部,欧洲及北美各国多有栽培。
当归
当归,别名干归、秦哪、西当归、岷当归、金当归、当归身、涵归尾、文无、当归曲、土当归,高0.4-1米。花期6-7月,果期7-9月。
当归,为低温长日照作物,宜高寒凉爽气候,在海拔1500-3000米左右均可栽培。在低海的地区栽培抽苔率高,不易越夏。
当归,宜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低洼积水或者易板结的粘土和贫瘠的砂质土栽种,忌连作。
5,当归产地
我国的当归主产甘肃东南部,以岷县产量多,质量好,其次为云南、四川、陕西、湖北等省,均为栽培。当归,属多年生草本,原产亚洲西部,欧洲及北美各国多有栽培。 当归 当归,别名干归、秦哪、西当归、岷当归、金当归、当归身、涵归尾、文无、当归曲、土当归,高0.4-1米。花期6-7月,果期7-9月。 当归,为低温长日照作物,宜高寒凉爽气候,在海拔1500-3000米左右均可栽培。在低海的地区栽培抽苔率高,不易越夏。 当归,宜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低洼积水或者易板结的粘土和贫瘠的砂质土栽种,忌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