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宣化来历是什么

宣化来历是什么

宣化的历史由来: 夏商属古幽州,战国、秦汉时,天下分36郡,宣化属上古郡;唐置武州领文德县治所,唐天宝年间建雄武军城;金代最早使用“宣化”名称并设州;元代为顺宁府治所,明代为宣府镇是著名的长城九镇之一;元曾为宣德府,明设宣府镇为长城九边重镇之首。 清朝改为直隶省宣化府,是全国72府之一,被誉为“京西第一府”;至清康熙三十二年定名“宣化”,遂沿用至今。 解放后,曾属察哈尔省,置宣化市,后改属河北省,直到1963年改市为区,属张家口至今。 古城宣化,坐落于首都北京西北150公里处,宣化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 通过考古发现证实了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古老深厚的文化积淀铸就了这座千年古城的灵魂,古老的城墙,巍峨的钟鼓楼,精彩的辽代壁画,神秘的立化寺……地上的每一处古老建筑,地下的每一处墓葬残石,无 *** 越时空,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折射出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之光。 扩展资料: 宣化文化底蕴深厚,是河北省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为全省60张极具河北特色的文化形象名片之一。 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汇、互融,留下了众多文物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区内现存全国文物保护单位7处共11个点:宣化古城(含清远楼、镇朔楼、拱极楼及古城垣)、下八里辽墓群(含Ⅰ区、Ⅱ区)、明长城、时恩寺大殿、柏林寺、佛真猞猁迤逻尼塔、察哈尔省民主 *** 旧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共6个点:五龙壁、立化寺塔、关子口遗址、小白杨墓群、直隶省立第十六中学堂及天主教堂;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河湾挎鼓,鼓声如行云流水,经典鼓点“凤凰三点头”极具民间艺术特色。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柏林寺庙会、趄柳树窗花等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宣化区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构建出“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已形成以宣化文化古城景区、王家湾桑干河大峡谷旅游区、庞家堡碾儿沟旅游景区、洋河南青泉战国红玛瑙交易市场、黄羊山文化园、宣化国玉陶瓷文化园为龙头的环京津旅游特色景区20处。

2,宣化的历史是什么?

宣化历史大事古记
前280年前后,燕将秦开击破东胡,拓地千余里,燕昭王始置上谷、渔阳等郡。宣化地属上谷。

前200年(西汉高祖七年),匈奴聚兵屯代郡、上谷,诱汉出击,围汉高祖于平城。自此,匈奴侵扰频繁。公元前128年至前123年间,入袭上谷、代郡;杀守将,虏人民。武帝遣霍去病破之。之后,汉又迁乌桓人入居上谷、渔阳、辽东等郡。置乌桓校尉统之,以为屏障。

公元39年(东汉建武十五年),匈奴又多次侵扰。汉将吴汉率马成、马武北击匈奴,还,徙雁门、代郡、上谷吏民六万余口,置居庸、 常山关(飞狐口)以东避之。

公元45年(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匈奴又入侵上谷,杀掠甚众。公元46年,乌桓击破匈奴,并请内附,边境稍安。

公元109年(东汉永初三年),乌桓入侵上谷。自后,乌桓、鲜卑不时侵扰。

公元290年(西晋太熙元年),上谷地陷裂,水泉涌出。

公元294年(西晋元康四年),地复震。

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五年),晋刘琨与王浚争夺冀州。琨遣刘希回上谷、广宁、代郡聚众。王浚联结鲜卑并力攻破刘希,驱掠三郡士女出塞。自此, 三郡陷入混战近百年。

公元415年(东晋义熙十一年、北魏神瑞二年),魏帝至大宁,并至上谷。问高年,访贤俊,免田租一半。北魏既统一北方,上谷战乱稍息。

公元525年(北魏孝昌元年)柔玄镇人杜洛周率“六镇降户”自上谷起兵,攻没郡县。

公元613(隋大业九年),炀帝幸上谷,以供费不给,免郡太守虞荷等职。

公元615年(隋大业十一年),王须拨自上谷起兵反隋、失利。公元617年,又有王子英率起义军攻破郡城。

公元894年(唐乾宁元年),唐末,藩镇交争。是年,太原李克用攻李匡寿,攻陷武州。武州即今宣化。

公元917年(后梁贞明三年),晋李嗣源进攻武州,守将元行桂以城降。此后,晋、辽互争,武州境内占乱不止。 公地936年(后亚天福元年)石敬瑭割让包括武州在内的幽、蓟等十六州与耶律德光,酬其助夺后唐帝位。自此,武州(今宣化)地入于契丹。契丹改武州为归化州。

公元1122年(宋宣和四年、辽保大二年、金天辅六年),归化州降金。1168年,金改归化为宣德州。

公元1213年(南宋嘉定六年、金崇庆二年),成吉思汗于1211至1214年间连续发兵攻金。本年蒙古军攻占宣德州。元初改宣德州为宣宁府, 后又改为宣德府。

公元1322年(元至治二年),宣德府地屡震。

公元1337年(元至元三年),宣德、龙庆、怀来皆于辛己夜地震,坏房舍、伤人畜。次年改宣德府为顺宁府。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败元将脱列伯于宣府(今宣化)。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置宣府前卫于城厅。之后,添置宣府左卫、宣府右卫, 皆治宣府城。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谷王朱穗受封,就藩宣府。自此,宣府为明代边防重镇。

公元1409年(明永乐七年),置镇守总兵官,佩镇朔将军印,驻宣府,宣府镇自此得名,城称镇城。

公元1418年(明永乐十六年),置宣府驿(在今宣化城南关)。有马76匹,役夫186人。

公元1430年(明宣德五年),置万全都指挥使,以统领宣府各卫。

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刺也先攻陷宣府,围土木,虏明英宗,并进逼京师。此后百余年间,前有瓦刺,后有俺答,不断入侵,宣府几无宁日。

公元1528年(明嘉靖七年)巡府刘源清、巡按李宗枢创办上谷书院。

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翰林院国史修撰孙世芳编纂《宣府镇志》,完稿成书。

公元1632年(明崇祯五年),清兵入侵宣府,时蒙古诸部已衰,而清兵又开始侵扰,直至明亡。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自大同发兵攻破宣府,明巡抚朱之冯等自杀。宣府既定,自成复进捣京师。

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八月,宣府城内大火,焚千余家。次日,城外又焚百余家。

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姜际隆纂成《新续宣府志》。有手抄本行世。

公元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废宣府各卫所,改置宣化府、宣化县。府、县治所均在镇城,宣化由此得名。

公元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宣化县志》刻印成书三十卷,知县陈坦纂修。

公元1743年(清乾隆八年),王者辅、王畹修、吴廷华编纂《宣化府志,刻印成书。

公元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清政府重修宣化城垣。同年,口北道良卿、宣化知府张志奇、宣化知县黄可润创设柳川书院。

公元188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怀来人董衍庆在县城内开设公成永昌记工厂,加工面粉,有制粉机二台。

公元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各地义和团风起云涌。宣化赵壁、赵二虎联络群众,组成宣化义和团。同时,王传珠也邀集妇女组成了宣化红灯照, 会天主教扩建教堂,迫居民拆迁,激起公愤,义和团带领群众,焚毁了天主教堂。七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率光绪帝等西逃。七月二十七日到宣化,驻“上谷公所”(现宣化图书馆处)。三日后离去。九月,德、英、意、奥等国联军千余人侵至宣化,屯驻南关,以炮轰宣化相威胁,索取白银、皮衣、牛羊、米面,约共合银两万两,然后焚烧民宅退去。

公元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宣化知府王守?将柳川书院改为宣化府学堂,后改为宣化府中学堂。同年,宣化开设邮政局,局址四牌楼。 次年宣化又开设电报局。

公元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宣化府属各学堂首届运动会,九月在宣化城内举行,各州县学生运动员600余人参加。

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5月27日,京张铁路修至宣化。9月24日,通至张家口。

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10月15日,宣化县成立县商会。

1946年宣化市、县分置。分置后宣化市建制屡变,曾改镇、改区,又复置市,1963年始定置为张家口市辖区。辖境为原宣化县旧城及近郊3乡,总面积153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4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