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简介

  1、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2、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3、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2,谭嗣同出生

【历史上的今天】1865年3月10日谭嗣同出生 谭嗣同, 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派人物。在北京半截胡同41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 *** 逮捕.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学》,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其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趾思张俭,直谏陈书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戊戌六君子之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最后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   姓名:谭嗣同   字:复生   号:壮飞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朝代:清朝   出生地:湖南浏阳   妻子:李闰   父亲:谭继洵   师父:欧阳中鹄   出生时间:1865年3月10日   去世时间:1898年9月28日   信仰:佛教   职业: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主要成就:参加领导戊戌变法等   谭嗣同是清末时期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当初以自己的鲜血,为维新思想开路,唤醒国人意志的伟大牺牲者。   他生于公元1865年的北京宣武城南眠胡同邸第,祖籍湖南浏阳,父亲谭继洵为湖北巡抚。谭嗣同出生官宦之家,因此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十岁的时候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也因此受其师影响,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兴趣。不过十岁之前,谭嗣同曾经有一奇遇。   据说在谭嗣同五岁的时候,曾经因为生了重病,曾经昏死三日,眼见就要没有气了,最后却又奇迹般的活了过来,这也是他的字“复生”的由来。   谭嗣同虽然出生官宦,但是却自有自己的思想。他喜好经世致用之学,而厌恶空空学问,所以他对“八股文”痛恨异常,写下过“岂有此理”之言。   谭嗣同一生读书颇多,不仅限于儒学。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后,他又先后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出走,游历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也许正是有这样的思想和性格,所以谭嗣同才会有革新的气魄,才会有后来为了自己的志向,不畏生死的勇气。   谭嗣同四处游历,读书学习,增长自己的游历学识。后来甚至开始接触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这也是他维新思想的开端。   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当时在湖南家乡的谭嗣同名听到这个消息,满怀忧愤,开始宣传提倡新学,呼号变法。他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奠定了维新思想的发展基础。   同年,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 *** 。当时的谭嗣同也深感国家存亡之际,若不能变法,则无突破之机。所以他随后便上京,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结交,积极为维新变法出力。   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是怎么死的,历史书上说的很清楚。一纸诏书,被拉去菜市口斩首示众,死得惨淡而壮烈。

4,谭嗣同是一位怎样的人

戊戌变法 谭嗣同

戊戌变法,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捉拿维新派。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5,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怎么去世的?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 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 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 虽然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是虚假的,但是他用博爱、平等、自由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常,在旧中国那个史况下,在激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这点上,有它突出的进步性。 扩展资料: 著作 谭曾著《仁学》一书,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仁”是万物之源,“以通为第一义”。 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并且认为儒学“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理、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专制网罗。对秦汉以来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谭嗣同

6,关于谭嗣同(戊戌变法)

这个问题不好说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我认为值得.
1他希望他的死能唤醒民众,当然是否达到目的了,我们暂且不谈,但是他这种爱国情操,为了民族大业甘于奉献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至少他的这一死让后世之人为之震动.
2他的性格和康,梁等本就不同,中国历史证明他们信奉的资产阶级改良是不能救中国的,康梁虽然活着但事业也没成功,最后这两人反而站在了历史的对立面(和资本主义革命派的论战),如果让谭嗣同也像康梁那样赖活着简直是对他的侮辱,就从他的一死就可以看出他们三人的气度了,这才是中国人典范.
或许有人会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君子报仇,十年末晚”,我也看到有人说轻易送命是对生命的亵渎,是对责任的推卸。
但是我要说他这种行为才是为历史,为国家负责的表现,中华民族之所以崛起就是因为无数仁人志士为这个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结果,试想如果当时国家的每个人都像康梁那样面对国家危难就逃之夭夭,甚至像汪精卫那样投降外国,那么你认为还能唤醒民众吗,我们这个国家还有前途吗.更别说那些资本主义的改良梦了.所以说谭嗣同之死才章显出他的伟大人格,这才是我们所要学习的.而且站在历史,国家与个人生命来说,无疑历史和国家为重,个人生命为轻,所以在面对历史转折,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要舍弃个人的生命,在历史上文天祥就很好的诠释了这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