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张奚若的介绍

张奚若的介绍

张奚若(1889年-1973年7月18日),字熙若,自号耘,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17年获得学士学位,1919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回国历任北京国际出版品交换局局长、大学院(教育部)高等教育处处长,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教授暨联大、清华政治学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奚若历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等职务;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提议者。张奚若虽然是有名的大学者,但一生著述并不多,著有《主权论》、《社约论考》等。发表过《社约论考》、《主权论》、《法国人权宣言的来源问题》、《卢梭与人权》、《自然法则之演进》、《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等论文,并有时评、政论若干。其去世后,著述经整理辑成《张奚若文集》,于1989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如何评价张奚若?

张奚若 张奚若是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国的第二任教育部部长,为推动中法、中日建交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就连新中国的国家名称都是由他确定的。 张奚若确定国家名称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张奚若以民主教授的身份出席会议。在各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对于新中国的国号问题,争论颇为激烈。有人提议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也有人提议用“中华人民民国”。 张奚若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认为还是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好。张奚若说:“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人民这个概念已经把民主的意思表达出来了,不必再重复写上‘民主’二字。” 与会代表经过反复讨论,认为张奚若的提法好,一致同意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如何评价张奚若 张奚若作为爱国民主人士,他关心国运、痛恨腐败、独裁,积极地参政议政。 在抗战时期,他是当时国民参政会中蒋介石最怕起立质询的四个人之一(其他三人是钱端升、罗隆基和周炳琳)。 张奚若终其一生,始终以全体人民的福利为中心目标,保持仗义执言、坦诚耿直的作风,合志士与学者于一身,往大处着眼做学问,为社会服务做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