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巡抚和总督是什么关系?

巡抚和总督是什么关系?

巡抚和总督没有明显的隶属关系,提督倒是受总督节制,甚至有的提督还要受巡抚节制,因此只能说提督在三者里面权力最小,至于总督和巡抚则属于平衡关系。 清朝的制度都是继承的明朝的,毕竟清朝是女真人建立的,属于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入主中原,用前朝的制度是最好不过的。清朝也在明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变,这样更加的完善。 权利大小分析: 总督确实权力比巡抚大,但是巡抚却不是总督的下属。因为管理的方面不大一样。清朝的总督侧重军事,巡抚侧重民政,也就是说总督管理军事方面的事情比较多,比如提督就受总督管辖,而巡抚则管理民政事务比较多,像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都是巡抚管辖的。 很多人觉得总督可以管理辖区内的所有事务,其实是不对的,有些事务本来就是巡抚负责,总督如果指手画脚,属于越权。比如巡抚有本省的刑事权,也就是刑名案件,都要报巡抚,由巡抚直接上报中央、皇帝,总督根本没有办法过问,如果强行过问,巡抚肯定不高兴,也会不给面子的。

2,巡抚和总督是什么关系?

巡抚和总督的关系是二者都是直接听命于皇帝。 总督一般是正二品,但是清朝的总督都会加兵部尚书衔,提升为从一品。而巡抚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一般是正二品,所以从品级上看总督比巡抚大。从管辖范围上看,总督管辖着多个省的军政大权,而巡抚只管理一个省,所以总督比巡抚厉害。 历史上的巡抚和总督 明代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 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明后期巡抚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门户左右,而最后点定之权又重归权阉。清因明制,在各省设置巡抚。清代巡抚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具有处理全省民政 、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大权。 因为明代宗时期战事不断,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为了统一多个省之间的工作,又设立了总督,用来统筹多个省的工作配合。

3,清朝巡抚是几品官?

清朝时知府属于从四品,巡抚属于从二品。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布政、按察两使为督、抚的属官。 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 巡抚的类型: (1)居三司之上,为各省最高权力机构。明代全部十三个布政使司均设定员巡抚,三司属其管辖。这一类型,是明代巡抚的主流。 (2)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辖,为新省区建制的开端。这类巡抚主要设在边境地区,又多在原有的行都指挥使司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以辽东、宁夏、甘肃为典型。英宗即位后增设文臣镇守,逐渐由军事单位过渡为行政单位。 (3)组成特别区。这类巡抚主要设置在数省交界、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以南赣、郧阳为典型。

4,八府巡抚是几品官

在《九品芝麻官》中给八府巡抚定义的是正一品的高官。所谓的“八府巡抚”真正名称应该叫“八府巡按”,而且这个名称取自于民间的戏剧、小说,并非正式官名。从职能上来定义的话,八府巡抚应该相当于监察御史,分巡各省时称巡按御史。
帝制时代其实没有“八府巡抚”这个官名(完全出自旧时戏剧)。明、清两朝都设有中央监察部门,叫都察院,其下有各道(一般一个总督辖区为一道)监察御史,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实际上是个御史,而且是最低级别的御史,正式的叫法可以称“侍御史”。从这个御史的“御”字,可看出担任这一官职的最初都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君主)身边的人,本为皇帝的耳目和工具。至明清市民文化兴起,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引用时,将其改成“八府巡按”,代指民间百姓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