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李四光的资料 李四光简单介绍

李四光的资料 李四光简单介绍

1、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3、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2,李四光生平简介

  李四光简介: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中国地质大学第一任校长,湖北黄冈人,蒙古族。我们来看看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简介:李四光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李四光的著名事迹也被翻拍为电影。1932年任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代理校长,之后又任重庆大学教授。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四光简介: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他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探讨了中国的地质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潘钟祥就明确提出了陆相生油学说,说明中国广布的陆相地层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反驳了西方所持的中国贫油的观点。   20世纪50年代,在李四光部长的领导下,通过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谢家荣等地质学家的不断理论探索和实践下,肯定中国东部特别是东北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    *** 、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地质部的观点,并根据地质部和李四光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在李四光的主持下,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中国人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和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3,李四光是哪里人?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他从小就喜欢动脑筋,经常向别人请教问题。青年时期的李四光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科学技术才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为了准确分析我国的地质特点,李四光的足迹遍布整个中国。他不畏艰险,翻山越岭,测量精确的数据,以便分析地质层的构造。他首先提出柴达木盆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等地方应该作为勘探石油的主要地区。李四光的报告鼓舞着人们积极寻找石油。 李四光亲自带领队伍,在新疆、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开展石油普查工作,经过艰苦努力,他在很多地方发现了储油的地质结构。李四光先后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大型油田。李四光不仅对地质学很有研究,而且还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地质力学,对研究矿产的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导人们发现了很多钨、铬等珍贵的矿藏。 李四光是杰出的地质学家,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享有很高的声望。   李四光怀着一颗让祖国变得强大的心深入研究地质,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字仲拱,是湖北黄冈人,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以及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他创立的地质力学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的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以及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曾从英国带回一台伽马仪,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地质力学理论,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书下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系主任以及北京大学评议会的评议员和理学院的庶务主任。还跟章鸿钊、丁文江等人一同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并担任了第一届的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