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高景德的介绍

高景德(1922年02.05——1996年12.24),男,电机工程专家、电机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高景德先生系统地发展了电机复数分量理论和电机动态过程理论,并参与开辟了电力系统线性与非线性最优控制的研究领域;发展了电力系统控制理论;创造性地研究了串联电容引起交流电动机自激问题。坚持科研与教育相结合,在教育与科研事业上作出了贡献。
2,唐太宗最爱的那个女人是谁?武则天连边都沾不上
在李世民的生命中,最重要、最难忘的女人有两个,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就是他的妻子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贤德皇后,这从她的谥号为“文德圣皇后”也可以体现出来。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河南洛阳人。她的祖先为北魏宗室,父亲名长孙晟,为隋朝的右骁卫将军,母亲也是名门闺秀,为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是贞观时代的名士。长孙皇后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长大。 长孙皇后小时候遇一个算命的人,就预言她将来“贵不可言”。长孙在十三岁时嫁李世民为秦王妃,她性格温柔贤惠,气度宽宏,还有过人的机智,很得李渊后宫妃嫔的欢心。出于对长孙皇后的喜爱,她们替李世民在李渊面前说了不少好话,使李渊对李世民在诸子中被刮目相看,可见夫人路线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唐高祖李渊武德末年的储位之争期间,长孙皇后与房玄龄等人齐心辅佐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时,后宫之中,李世民只带了长孙皇后一人在身边。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为李世民争取了人心,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长孙为皇后。 在夫妻生活上,长孙皇后给李世民留下了三男四女: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四女: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长孙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在政治上给了李世民很多有益帮助。临终前,长孙皇后与太宗辞诀,提及还是国事。当时房玄龄因故被太宗谴归,长孙皇后言到:“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又安排自己的后事:“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言毕而终,时年才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香消玉殒,李世民悲痛万分。送长孙皇后下葬后,他命人在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一间房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的灵位――这种对已逝之人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为李世民首创。李世民还在宫内搭了一座高台,以便能时常站在哪里观望长孙皇后的陵墓,又是何等地痴情。可惜魏征不解风情,硬是劝谏李世民把这个高台拆了。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 这种对爱情的真诚令人感动。 在魏征的劝讽下,高台与起舍最终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诏令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妻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答魏征手诏》)。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李世民那么刚强的男子汉,何曾会流泪?英雄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世上能让李世民流泪的,只有三个女人。一个是他的妈妈,另外一个就是长孙皇后,还有一位晋阳公主,长孙皇后的女儿。 长孙皇后知书达理,具有母仪天下的风范,她曾著有《女则》三十卷,用来教育后宫的女性,可惜均已佚失。长孙皇后现存的文学作品仅有诗一首,但这足以让我们领略到这位贤后的另一面,这首诗名为《春游曲》: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留在史书中的长孙皇后,是她母仪天下的贤德端庄,而这首诗中展现的长孙皇后,却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女人,是一个被皇帝丈夫深爱着,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幸福女人。她自豪地宣称“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不用别人去宣传,自己的美名已远播在外。因为她知道,在丈夫的心里,自己是一朵永远怒放的盛世牡丹! 在太宗晚年的感情生活中,还有一个女人也令人梦绕魂牵,这就是后宫才女徐惠。徐惠,是李世民晚年最受宠爱的妃子。在李世的心中,徐惠的地位仅次于长孙皇后。徐惠是浙江湖州人,果州刺史徐孝德之女。徐惠小时候就喜欢诗歌诗,八岁的时候巳能出口成章,而且辞致清丽,颇有水准。一次,父亲徐孝德想考考她的文才,就让她仿照屈原的《离骚》作一首离骚体诗。徐惠找来纸笔信手一挥,片刻即成《拟小山篇》一首:“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想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这首小辞写得声情并茂,流露出小徐惠对屈原高洁人品的崇敬与仰慕。十一岁时,徐惠的才气已经名扬遐迩,以至传到离江南千里之外的宫廷,李世民闻其才名,纳为才人。 徐惠十一岁入宫,先是当后妃嫔中最末级的才人,不久就封为婕妤,又很快升三品充容。宫中的藏书超过任何一个地方的收藏,求知欲极旺的徐惠一入宫中,就如饥似渴地钻入文学典籍中,几年下来,已遍览宫中藏书,才学和见识也迅速提升。李世民是个极有品位的人,对身边的女人也有很高要求。看到徐惠如此好学,他也十分高兴,对她也十分照顾,,而徐惠反赠给李世民的却是许多的快乐。有一次,李世民派人叫徐惠来见自己,本来兴致挺高,结果徐惠迟迟不来。李世民等了很久很久也没见徐惠的影子,好心情变成了一腔怒火。当徐惠姗姗到来的时候,一眼就看到李世民冷脸如冰,她知道了李世民的不快,嫣然一笑,挥笔写了一首诗递到了李世民的面前: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这首小诗写和既有傲气,还有娇气。既有青春女孩聪慧多情的娇媚可人,也有知识女性孤高自尊的品格。这首诗就是后来收入《全唐诗》的《进太宗》篇,李世民读完之后,不禁哈哈大笑。 虽说是李世民对徐惠宠爱有加,但后宫佳丽如云,李世民毕竟不能把所有感情都专注于她一人身上,徐惠做为后宫众多妃嫔中的一员,也常常有失宠之忧。《长门怨》原为乐府诗题,长门指长门宫,是汉武帝罢弃陈皇后使之退居的地方,相当于冷宫,后代文人遂长门宫来指代失宠嫔妃的居所。徐惠这首诗所写的是汉代班婕妤被汉成帝冷落之事,但也表现了她自己心有戚戚焉。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徐惠悲痛忧思成疾,却婉拒太医诊治,病危中,还诗行连珠,寄托对李世民的深厚感情与追思。唐永徽元年,也就是李世民去世后的两年,徐惠告别人世,终年二十四岁。 高宗感念徐惠的贤德,下诏追谥她为“贤妃”。并按徐惠的遗愿,把她葬于昭陵,除了长孙皇后,她是离太宗最近的一位妃子,了却她“日夜侍奉在先帝身边”的心愿,她也是太宗后妃里唯一一位和长孙皇后一起被列了传的。太宗病故前,遗诏将后宫未有子女的嫔妃全部出家,当时的才人武则天也在此列,但徐惠却是个例外。
3,武则天是唐太宗的妃子吗?
两人是夫妻关系。 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武则天十四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听说她仪容举止美,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但武则天并未得到李世民的宠爱,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高。但在李世民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太子李治开始建立了感情。 扩展资料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所以使得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集团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 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集团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则天
4,唐太宗最爱的那个女人是谁?武则天连边都沾不上
在李世民的生命中,最重要、最难忘的女人有两个,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就是他的妻子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贤德皇后,这从她的谥号为“文德圣皇后”也可以体现出来。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河南洛阳人。她的祖先为北魏宗室,父亲名长孙晟,为隋朝的右骁卫将军,母亲也是名门闺秀,为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是贞观时代的名士。长孙皇后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长大。 长孙皇后小时候遇一个算命的人,就预言她将来“贵不可言”。长孙在十三岁时嫁李世民为秦王妃,她性格温柔贤惠,气度宽宏,还有过人的机智,很得李渊后宫妃嫔的欢心。出于对长孙皇后的喜爱,她们替李世民在李渊面前说了不少好话,使李渊对李世民在诸子中被刮目相看,可见夫人路线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唐高祖李渊武德末年的储位之争期间,长孙皇后与房玄龄等人齐心辅佐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时,后宫之中,李世民只带了长孙皇后一人在身边。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为李世民争取了人心,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长孙为皇后。 在夫妻生活上,长孙皇后给李世民留下了三男四女: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四女: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长孙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在政治上给了李世民很多有益帮助。临终前,长孙皇后与太宗辞诀,提及还是国事。当时房玄龄因故被太宗谴归,长孙皇后言到:“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又安排自己的后事:“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言毕而终,时年才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香消玉殒,李世民悲痛万分。送长孙皇后下葬后,他命人在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一间房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的灵位――这种对已逝之人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为李世民首创。李世民还在宫内搭了一座高台,以便能时常站在哪里观望长孙皇后的陵墓,又是何等地痴情。可惜魏征不解风情,硬是劝谏李世民把这个高台拆了。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 这种对爱情的真诚令人感动。 在魏征的劝讽下,高台与起舍最终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诏令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妻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答魏征手诏》)。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李世民那么刚强的男子汉,何曾会流泪?英雄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世上能让李世民流泪的,只有三个女人。一个是他的妈妈,另外一个就是长孙皇后,还有一位晋阳公主,长孙皇后的女儿。 长孙皇后知书达理,具有母仪天下的风范,她曾著有《女则》三十卷,用来教育后宫的女性,可惜均已佚失。长孙皇后现存的文学作品仅有诗一首,但这足以让我们领略到这位贤后的另一面,这首诗名为《春游曲》: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留在史书中的长孙皇后,是她母仪天下的贤德端庄,而这首诗中展现的长孙皇后,却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女人,是一个被皇帝丈夫深爱着,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幸福女人。她自豪地宣称“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不用别人去宣传,自己的美名已远播在外。因为她知道,在丈夫的心里,自己是一朵永远怒放的盛世牡丹! 在太宗晚年的感情生活中,还有一个女人也令人梦绕魂牵,这就是后宫才女徐惠。徐惠,是李世民晚年最受宠爱的妃子。在李世的心中,徐惠的地位仅次于长孙皇后。徐惠是浙江湖州人,果州刺史徐孝德之女。徐惠小时候就喜欢诗歌诗,八岁的时候巳能出口成章,而且辞致清丽,颇有水准。一次,父亲徐孝德想考考她的文才,就让她仿照屈原的《离骚》作一首离骚体诗。徐惠找来纸笔信手一挥,片刻即成《拟小山篇》一首:“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想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这首小辞写得声情并茂,流露出小徐惠对屈原高洁人品的崇敬与仰慕。十一岁时,徐惠的才气已经名扬遐迩,以至传到离江南千里之外的宫廷,李世民闻其才名,纳为才人。 徐惠十一岁入宫,先是当后妃嫔中最末级的才人,不久就封为婕妤,又很快升三品充容。宫中的藏书超过任何一个地方的收藏,求知欲极旺的徐惠一入宫中,就如饥似渴地钻入文学典籍中,几年下来,已遍览宫中藏书,才学和见识也迅速提升。李世民是个极有品位的人,对身边的女人也有很高要求。看到徐惠如此好学,他也十分高兴,对她也十分照顾,,而徐惠反赠给李世民的却是许多的快乐。有一次,李世民派人叫徐惠来见自己,本来兴致挺高,结果徐惠迟迟不来。李世民等了很久很久也没见徐惠的影子,好心情变成了一腔怒火。当徐惠姗姗到来的时候,一眼就看到李世民冷脸如冰,她知道了李世民的不快,嫣然一笑,挥笔写了一首诗递到了李世民的面前: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这首小诗写和既有傲气,还有娇气。既有青春女孩聪慧多情的娇媚可人,也有知识女性孤高自尊的品格。这首诗就是后来收入《全唐诗》的《进太宗》篇,李世民读完之后,不禁哈哈大笑。 虽说是李世民对徐惠宠爱有加,但后宫佳丽如云,李世民毕竟不能把所有感情都专注于她一人身上,徐惠做为后宫众多妃嫔中的一员,也常常有失宠之忧。《长门怨》原为乐府诗题,长门指长门宫,是汉武帝罢弃陈皇后使之退居的地方,相当于冷宫,后代文人遂长门宫来指代失宠嫔妃的居所。徐惠这首诗所写的是汉代班婕妤被汉成帝冷落之事,但也表现了她自己心有戚戚焉。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徐惠悲痛忧思成疾,却婉拒太医诊治,病危中,还诗行连珠,寄托对李世民的深厚感情与追思。唐永徽元年,也就是李世民去世后的两年,徐惠告别人世,终年二十四岁。 高宗感念徐惠的贤德,下诏追谥她为“贤妃”。并按徐惠的遗愿,把她葬于昭陵,除了长孙皇后,她是离太宗最近的一位妃子,了却她“日夜侍奉在先帝身边”的心愿,她也是太宗后妃里唯一一位和长孙皇后一起被列了传的。太宗病故前,遗诏将后宫未有子女的嫔妃全部出家,当时的才人武则天也在此列,但徐惠却是个例外。
5,武则天是唐太宗的妃子吗?
两人是夫妻关系。 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武则天十四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听说她仪容举止美,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但武则天并未得到李世民的宠爱,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高。但在李世民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太子李治开始建立了感情。 扩展资料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所以使得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集团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 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集团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