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蒯通劝韩信自立的原话

蒯彻(避汉武帝刘彻讳,汉时称蒯通)曾劝韩信自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然后积蓄实力,削弱楚汉,成为诸侯霸主。 一,韩信平齐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韩信平定燕赵之地,率军伐齐。刘邦担心韩信功劳过大,以后无法节制,于是派郦食其游说齐王。郦食其到达齐国,成功劝说齐王田广降汉。 韩信听说齐地归附汉王,想要撤军,但蒯彻却劝他说:“将军率数万大军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平定赵地,可郦食其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得齐地七十余城轻而易举归附汉王。 将军辛辛苦苦为汉王效劳数年,最后连一个儒生都不如吗?”韩信听从,于是率军偷袭齐地,消灭了齐王田广。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地后,见当地土壤肥沃,人口众多,想要让齐地作为自己的封地,于是向刘邦求封代理齐王。刘邦大怒,但在张良的劝说下,同意韩信的请求,封他为齐王。 项羽见韩信占据齐地,实力强大,于是派人游说韩信,劝韩信自立,与楚汉三分天下。韩信认为刘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不能背叛刘邦,因此没有答应。 二,蒯彻进言 蒯彻见韩信不肯自立,于是游说韩信说:“将军若在刘邦手下,只能寄人篱下,还有性命之忧。若是据齐自立,脱离刘邦,必然能成为一方霸主。 当今天下有三大势力:齐、楚、汉。将军若脱离刘邦,以齐地与为根据,夺取燕赵,苦心经营,以后的实力一定会超过楚汉,那么楚汉必定会向将军臣服,那将军就是天下霸主。”韩信听了,认为刘邦对自己很好,因此没有答应。
2,韩信临死前说悔不听蒯通之言,蒯通曾对他说过什么?
蒯彻(避汉武帝刘彻讳,汉时称蒯通)曾劝韩信自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然后积蓄实力,削弱楚汉,成为诸侯霸主。 一,韩信平齐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韩信平定燕赵之地,率军伐齐。刘邦担心韩信功劳过大,以后无法节制,于是派郦食其游说齐王。郦食其到达齐国,成功劝说齐王田广降汉。韩信听说齐地归附汉王,想要撤军,但蒯彻却劝他说:“将军率数万大军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平定赵地,可郦食其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得齐地七十余城轻而易举归附汉王。将军辛辛苦苦为汉王效劳数年,最后连一个儒生都不如吗?”韩信听从,于是率军偷袭齐地,消灭了齐王田广。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地后,见当地土壤肥沃,人口众多,想要让齐地作为自己的封地,于是向刘邦求封代理齐王。刘邦大怒,但在张良的劝说下,同意韩信的请求,封他为齐王。项羽见韩信占据齐地,实力强大,于是派人游说韩信,劝韩信自立,与楚汉三分天下。韩信认为刘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不能背叛刘邦,因此没有答应。 二,蒯彻进言 蒯彻见韩信不肯自立,于是游说韩信说:“将军若在刘邦手下,只能寄人篱下,还有性命之忧。若是据齐自立,脱离刘邦,必然能成为一方霸主。当今天下有三大势力:齐、楚、汉。将军若脱离刘邦,以齐地与为根据,夺取燕赵,苦心经营,以后的实力一定会超过楚汉,那么楚汉必定会向将军臣服,那将军就是天下霸主。”韩信听了,认为刘邦对自己很好,因此没有答应。 蒯彻又劝韩信说:“将军用兵如神,你若帮刘邦天下就是刘邦的,你若帮项羽那天下就是项羽的,你若自立并趁机打压楚汉,那天下就是你的。刘邦对你只不过是小恩小惠,你是要做大事的,怎么能讲妇人之仁。”韩信听了,坚持认为刘邦一定会让自己长期拥有齐地,没有答应。 三,韩信被害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消灭项羽,一统天下。他担心韩信会对他不利,于是将韩信逮捕,降为淮阴侯。韩信自此被刘邦软禁在长安,直到被害。汉高祖十年(前197年),陈豨谋反,刘邦前往征讨。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与陈豨是同谋,想要谋反,于是吕后与萧何合谋,诛杀韩信。韩信死的时候十分气愤与后悔,恨自己当初没有听从蒯彻的建议三分天下。以韩信的杰出才能,若是听从蒯彻之言,齐、楚、汉先三分天下,然后寻找时机消灭楚汉,那天下极有可能是韩信的。
3,历史上的韩信是否真的谋反了?
历史上韩信没有造反,只因为韩信没有政治头脑和手腕,该造反的时候犹犹豫豫,不该造反的时候想造反,这才被刘邦的老婆吕雉和丞相萧何联手杀了他,讲真韩信死的窝囊。 韩信是刘邦时“汉初三杰”之一(三杰:韩信、张良、萧何)。韩信对汉朝的建立可谓功高盖世,但他没有张良的急流勇退的勇气,也没有萧何“自污”的头脑。以至于落得被杀身亡。韩信军事能力没得说,但讲政治他就是低能儿。 (淮阴侯韩信的影视形象) 历史上因战功卓著而被杀的有许多,比如清朝的鳌拜,年羹尧。韩信也是因「邀功请封」而被刘邦记恨的。事情是这样的: 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等齐国平定之后,他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需要个人来管理,当时齐国面积最大,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 这就是韩信没脑子了,当时刘邦被项羽紧紧围困在荥阳,给韩信去了好几封加急电报了,韩信口中答应,可就是迟迟不发一兵一卒,刘邦急得火燎眉毛要上房。正在焦头烂额的时候,韩信的“请封”的信使到了,说明情况,刘邦一听就要破口大骂,我觉得刘邦会这样骂:“老子这边眼看要顶不住了,在这关键时候,不是赶紧救驾,而是讨官职。娘希匹的。” (汉高祖刘邦的影视形象) 刘邦刚要当着使者开口大骂,旁边的陈平看到了这一切,在桌下用脚踢了刘邦一下,附在刘邦耳边说:“咱们处境不利,不能不让韩信称王,否则可能会发生变乱。” 刘邦经提醒也明白过来,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 等打败了楚军后,刘邦腾下手后,借机会就把韩信由齐王降为了淮阴侯,韩信感觉到了刘邦不信任自己了,他当时的好朋友蒯通就对他说:“假如老兄能够忍受住刘邦的欺负你就别反,不然的话,造反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吕雉的影视形象) 韩信的朋友说的确实不错,当时形式是三足鼎立,假如刘邦,项羽,韩信角逐中原,韩信胜算最大。可是韩信没有刘邦这样的头脑,他只是念及刘邦的“解衣衣我,推食食我,”韩信对蒯通说,「吾岂可见利忘义乎」。韩信拒绝了好朋友的建议了。 刘邦可没有韩信的这么婆婆妈妈,对韩信的怀疑有增无减,后来干脆收回了他的兵权,命其到京城(长安)来住,这分明是软禁了韩信,韩信这时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委屈了。我认为这时韩信最好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的,自保平安应该没啥大问题。 (韩信落魄时的影视形象) 然而韩信却和边关的心腹大将暗通消息,伺机造反。这事被密探告诉了吕后,吕后和丞相萧何以喝庆功酒为名,(当时说刘邦在外平叛成功,庆祝喝酒)把韩信诳到了宫里。吕后让宫中侍女,把韩信吊在钟楼,上不见天,下不着地,不用铁器,只用削尖的竹竿生生捅死了韩信。韩信最后说了这样几句话,也可以看作是他的遗嘱吧!「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你可能会问,杀韩信何必如此大费周折呢?直接砍了不就得了。原来刘邦曾答应,在有生之年他许下对韩信三不杀,(三不杀,不见天,不着地,不用铁器)说白了就是免死金牌给了韩信。但吕后所做的一切都没有违背诺言,杀的韩信没地说理。这招实在高明。这一切恐怕都是萧何背后出的主意吧。 这时刘邦带兵在外平叛尚未回来,消息传到了刘邦耳中,史记是这样写的:(刘邦)「且喜且怜之」。可见刘邦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 最后我告诉题主,韩信不是被刘邦所杀,是被吕后所杀,这才有了这样一句话,韩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生死一知己指的是萧何,生也萧何死也萧何!存亡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
4,楚汉战争时期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之心?
楚汉相争时,在外将兵的韩信的确动过背汉自立的心思,但经过慎重考虑之后,韩信最终放弃了背汉自立,而是做一个听命于汉王的诸侯王,韩信的选择直接导致了蒯通的装疯卖傻。 首先,韩信少有大志,又身负绝世才华,很难接受只做一个普通列侯。 《史记》和《汉书》都特意记载了韩信母亲的墓地。 韩信自幼家贫,后来更沦落到“从人寄食”的境地,但这样的一个韩信,在安葬母亲的事情上却令人刮目相看。 司马迁和班固都说过,韩信的母亲去世,韩信没有钱财安葬,但也不知韩信用了什么方式,竟然把母亲安葬在一块很高很宽阔的营地上,司马迁还特意到韩信母亲的墓地看过,回来在《史记》中记载说,“其旁可置万家”,意思是说,韩信母亲的墓穴旁可以安置一万户人家,这样的墓地,自食王侯所应有的,也就是说,韩信少时,便想过有朝一日,他会成为一方诸侯。 或许就是这样的原因吧,韩信身为大丈夫却不能自食其力也丝毫不以为意,甚至身处困顿中也能非常自信地跟赏他一餐饭的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报母”,韩信说的可不是“假如我将来有钱了,我一定会重重报答您的恩情”,而是“我一定会重报您”,韩信如此笃定,说明韩信非常自信,韩信在极度困顿之中也是坚信未来,这大抵就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吧。 韩信如此自信,后来的战绩也证明了韩信确实身负绝世才华,这样的一个韩信,岂会安安心心地只做一个周勃、灌婴那样的普通列侯? 其次,韩信与刘邦首次对话时,便已委婉地表露自己想做诸侯的心思。 韩信背楚投汉,先是被夏侯婴举荐为治粟都尉,接着又被萧何举荐为大将,登坛拜将仪式结束,刘邦才与韩信有了一次对话,这次对话中,刘邦问韩信,丞相多次跟我提到将军的才能,请问将军将有什么计策教与寡人? 韩信反问刘邦,与大王争天下的,不就只有一个项王吗?大王自己觉得,在勇悍仁强四个方面,与项王比,如何?刘邦沉默良久,简单地回了“不如也”三字,刘邦这一回答,或许让刘邦本人丧气,但接下来,韩信却燃起了刘邦的希望。 韩信先是给刘邦讲了项羽的为人,指出项羽身上的弱点,即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接着,韩信又鼓励刘邦,说只要刘邦反其道而行,必然能击败项羽。 怎么个反其道而行呢?答案是“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这三个举措,其实委婉地讲出了,韩信就是“武勇”、“功臣”、“义兵”,细思起来,韩信等于说自己有才能、必有功、且仁义的一名国士。对于韩信这样国士,刘邦应该怎么办呢?韩信也给出了答案,把城邑封给他。 后来,韩信率兵,先后拿下魏、代、赵等地,又逼燕王藏荼向刘邦称臣,而后以汉之相国的身份平定齐地,韩信自然还想更进一步,于是给刘邦写信,要求做“假齐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代理齐王的位置,可以叫“临时齐王”,刘邦当时正被项羽围困,很烦,见信后很恼,说,你擅自袭齐,搞不定,我派兵马援助你,现在我被困在这里,你却不想着怎么解救我,反而朝我要临时齐王,真是岂有此理。幸好被张良、陈平提醒了,刘邦才明白过来,自己很难两线作战,不如成人之美,送韩信一个真齐王。 就这样,韩信成了真齐王,心愿达成,但背汉自立的种子,也将被一些人种到韩信的心里。 最后,关于背汉自立,韩信内心经历了坚定、摇摆再到坚定的一个过程。 第一个来给韩信种下背汉自立种子的人,是武涉。 武涉是淮阴人,韩信的老乡。或许在淮阴时,韩信与武涉见过,或许没见过,这都不重要,项羽派武涉前去见韩信,就是想靠老乡的身份拉近武涉和韩信的关系,进而实现对韩信的劝降。 关系是拉近了,韩信见了武涉,但武涉的嘴码子不太行,没能说动韩信,反而给韩信整生气了,武涉拿出韩信和项羽是旧相识来拉拢韩信,韩信当时就火了,说我韩信在项羽麾下,官不郎中,位不过执撠,你现在叫我重归项羽麾下,不就是让我丢了这齐王宝座吗?我在汉王这里打工,汉王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汉王穿什么我就穿什么,汉王坐什么车我就坐什么车,汉王待我这么好,项王待我那么薄,我为什么要背叛汉王? 武涉被韩信给撵走了。 第二个给韩信种下背汉自立种子的人,是蒯通。 蒯通跟韩信讲,汉王和项王争天下这么久,谁都吃不下谁,天下百姓已经厌战了,如果大王您成为第三股力量,居中调停,让二位不要打了,百姓不就高兴了吗?百姓高兴,大王您和汉王、项王三足鼎立,不好吗? 蒯通的话,还是在韩信心中落地生根了,所以韩信认真地和蒯通讨论起来,韩信第一层顾虑是名声问题,他韩信是项王一手提拔起来的,如果他背叛汉王,天下人怎么看他,他能得到民心吗?蒯通则给韩信讲了一堆人际关系不可考的事情,韩信一听,你蒯通只是挑拨而已,根本就没能释除我的疑虑。 韩信疑虑的是什么呢?是他回绝武涉时说的话,“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不祥”的原因有二,一是道义上,背叛的人有亏,他人基于义愤,也会和韩信作对,二是实力上,韩信麾下的将军都是刘邦的眼线和亲信,韩信若是背叛刘邦,他们定然拿韩信开刀。 蒯通只给韩信讲了,刘邦现在是待你好,那么将来呢?将来很可能不好的。这就好比你去跟一个女生说,你男朋友现在爱你宠你,那么将来呢?将来还会爱你宠你吗?所以你还是早些离开他吧,女生一定觉得你有病。 韩信也知道,蒯通说的背汉自立的思路有可取之处,但蒯通没能力解决韩信的疑虑,这个疑虑需要韩信自己去解决,所以韩信跟蒯通说,我会考虑的。 过了一段时间,蒯通又来问韩信,你考虑得怎么样了?韩信还是没有考虑好,很犹豫,又觉得刘邦不会夺了他的诸侯王,做个诸侯王的收益远大于背汉自立的危险,所以韩信最终谢绝了蒯通。 多年以后,韩信被吕后捕杀,杀头之前,韩信痛苦地说,他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策。 综上所述,韩信的确是在楚汉相争时认真考虑过背汉自立,考虑的原因既跟他个人的志向有关,也跟武涉、蒯通等人的撺掇有关,但韩信最终战胜了欲念,选择和刘邦站在同一阵营。
5,楚汉战争时期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之心?
楚汉相争时,在外将兵的韩信的确动过背汉自立的心思,但经过慎重考虑之后,韩信最终放弃了背汉自立,而是做一个听命于汉王的诸侯王,韩信的选择直接导致了蒯通的装疯卖傻。 首先,韩信少有大志,又身负绝世才华,很难接受只做一个普通列侯。 《史记》和《汉书》都特意记载了韩信母亲的墓地。 韩信自幼家贫,后来更沦落到“从人寄食”的境地,但这样的一个韩信,在安葬母亲的事情上却令人刮目相看。 司马迁和班固都说过,韩信的母亲去世,韩信没有钱财安葬,但也不知韩信用了什么方式,竟然把母亲安葬在一块很高很宽阔的营地上,司马迁还特意到韩信母亲的墓地看过,回来在《史记》中记载说,“其旁可置万家”,意思是说,韩信母亲的墓穴旁可以安置一万户人家,这样的墓地,自食王侯所应有的,也就是说,韩信少时,便想过有朝一日,他会成为一方诸侯。 或许就是这样的原因吧,韩信身为大丈夫却不能自食其力也丝毫不以为意,甚至身处困顿中也能非常自信地跟赏他一餐饭的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报母”,韩信说的可不是“假如我将来有钱了,我一定会重重报答您的恩情”,而是“我一定会重报您”,韩信如此笃定,说明韩信非常自信,韩信在极度困顿之中也是坚信未来,这大抵就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吧。 韩信如此自信,后来的战绩也证明了韩信确实身负绝世才华,这样的一个韩信,岂会安安心心地只做一个周勃、灌婴那样的普通列侯? 其次,韩信与刘邦首次对话时,便已委婉地表露自己想做诸侯的心思。 韩信背楚投汉,先是被夏侯婴举荐为治粟都尉,接着又被萧何举荐为大将,登坛拜将仪式结束,刘邦才与韩信有了一次对话,这次对话中,刘邦问韩信,丞相多次跟我提到将军的才能,请问将军将有什么计策教与寡人? 韩信反问刘邦,与大王争天下的,不就只有一个项王吗?大王自己觉得,在勇悍仁强四个方面,与项王比,如何?刘邦沉默良久,简单地回了“不如也”三字,刘邦这一回答,或许让刘邦本人丧气,但接下来,韩信却燃起了刘邦的希望。 韩信先是给刘邦讲了项羽的为人,指出项羽身上的弱点,即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接着,韩信又鼓励刘邦,说只要刘邦反其道而行,必然能击败项羽。 怎么个反其道而行呢?答案是“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这三个举措,其实委婉地讲出了,韩信就是“武勇”、“功臣”、“义兵”,细思起来,韩信等于说自己有才能、必有功、且仁义的一名国士。对于韩信这样国士,刘邦应该怎么办呢?韩信也给出了答案,把城邑封给他。 后来,韩信率兵,先后拿下魏、代、赵等地,又逼燕王藏荼向刘邦称臣,而后以汉之相国的身份平定齐地,韩信自然还想更进一步,于是给刘邦写信,要求做“假齐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代理齐王的位置,可以叫“临时齐王”,刘邦当时正被项羽围困,很烦,见信后很恼,说,你擅自袭齐,搞不定,我派兵马援助你,现在我被困在这里,你却不想着怎么解救我,反而朝我要临时齐王,真是岂有此理。幸好被张良、陈平提醒了,刘邦才明白过来,自己很难两线作战,不如成人之美,送韩信一个真齐王。 就这样,韩信成了真齐王,心愿达成,但背汉自立的种子,也将被一些人种到韩信的心里。 最后,关于背汉自立,韩信内心经历了坚定、摇摆再到坚定的一个过程。 第一个来给韩信种下背汉自立种子的人,是武涉。 武涉是淮阴人,韩信的老乡。或许在淮阴时,韩信与武涉见过,或许没见过,这都不重要,项羽派武涉前去见韩信,就是想靠老乡的身份拉近武涉和韩信的关系,进而实现对韩信的劝降。 关系是拉近了,韩信见了武涉,但武涉的嘴码子不太行,没能说动韩信,反而给韩信整生气了,武涉拿出韩信和项羽是旧相识来拉拢韩信,韩信当时就火了,说我韩信在项羽麾下,官不郎中,位不过执撠,你现在叫我重归项羽麾下,不就是让我丢了这齐王宝座吗?我在汉王这里打工,汉王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汉王穿什么我就穿什么,汉王坐什么车我就坐什么车,汉王待我这么好,项王待我那么薄,我为什么要背叛汉王? 武涉被韩信给撵走了。 第二个给韩信种下背汉自立种子的人,是蒯通。 蒯通跟韩信讲,汉王和项王争天下这么久,谁都吃不下谁,天下百姓已经厌战了,如果大王您成为第三股力量,居中调停,让二位不要打了,百姓不就高兴了吗?百姓高兴,大王您和汉王、项王三足鼎立,不好吗? 蒯通的话,还是在韩信心中落地生根了,所以韩信认真地和蒯通讨论起来,韩信第一层顾虑是名声问题,他韩信是项王一手提拔起来的,如果他背叛汉王,天下人怎么看他,他能得到民心吗?蒯通则给韩信讲了一堆人际关系不可考的事情,韩信一听,你蒯通只是挑拨而已,根本就没能释除我的疑虑。 韩信疑虑的是什么呢?是他回绝武涉时说的话,“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不祥”的原因有二,一是道义上,背叛的人有亏,他人基于义愤,也会和韩信作对,二是实力上,韩信麾下的将军都是刘邦的眼线和亲信,韩信若是背叛刘邦,他们定然拿韩信开刀。 蒯通只给韩信讲了,刘邦现在是待你好,那么将来呢?将来很可能不好的。这就好比你去跟一个女生说,你男朋友现在爱你宠你,那么将来呢?将来还会爱你宠你吗?所以你还是早些离开他吧,女生一定觉得你有病。 韩信也知道,蒯通说的背汉自立的思路有可取之处,但蒯通没能力解决韩信的疑虑,这个疑虑需要韩信自己去解决,所以韩信跟蒯通说,我会考虑的。 过了一段时间,蒯通又来问韩信,你考虑得怎么样了?韩信还是没有考虑好,很犹豫,又觉得刘邦不会夺了他的诸侯王,做个诸侯王的收益远大于背汉自立的危险,所以韩信最终谢绝了蒯通。 多年以后,韩信被吕后捕杀,杀头之前,韩信痛苦地说,他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策。 综上所述,韩信的确是在楚汉相争时认真考虑过背汉自立,考虑的原因既跟他个人的志向有关,也跟武涉、蒯通等人的撺掇有关,但韩信最终战胜了欲念,选择和刘邦站在同一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