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敦刻尔克三个飞行员》结局是什么?

敦刻尔克三个飞行员结局都死了。 《敦刻尔克》是由辛克匹影业出品,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发行的战争悬疑片,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菲恩·怀特海德、汤姆·格林-卡尼、杰克·劳登、哈里·斯泰尔斯、阿纽林·巴纳德、詹姆斯·达西等领衔主演。该片于2017年7月21日在美国上映,9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剧情介绍: 来自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盟军士兵被困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他们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 在陆地上,英国士兵汤米(芬恩·怀特海德饰)和亚历克斯(哈里·斯泰尔斯饰)试图逃离海滩,在轰炸中幸存;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马克·里朗斯饰)和他儿子及儿子朋友乔治(巴里·基奥汉饰)离开英国。 想尽自己的力量在敦刻尔克拯救一些士兵,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希里安·墨菲饰);在天空上,皇家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饰)和柯林斯(杰克·劳登饰)驾驶喷火战机试图击落正在轰炸敦刻尔克海滩的德国战机。
2,敦刻尔克为啥要救德国飞行员
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在1940年,当时德国军队已经占领了法国北部的大部分地区,英国和法国联军为了避免被包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撤退行动,计划撤退到敦刻尔克港口,然后通过海上撤离到英国。在这个过程中,英国和法国舰队不断受到德国空军的袭击,大量的船只被摧毁,士兵们也在海岸上受到重创。当时,德国飞行员已经控制了空中优势,这给英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避免德国飞行员对撤退行动造成更大的威胁,英国军队决定在港口附近设立一个安全区,以便德国飞行员在遭遇技术故障或者燃料不足等紧急情况时可以降落在安全区域附近,被英军抓获。这样一来,不仅保护了德国飞行员的生命安全,也避免了德军空中优势对撤退行动带来的更大威胁。此外,英国军队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德国飞行员的情报和技术资料,为反击德军提供帮助。因此,敦刻尔克之所以要救德国飞行员,是出于对士兵生命和反击敌人的考虑。【摘要】
敦刻尔克为啥要救德国飞行员【提问】
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在1940年,当时德国军队已经占领了法国北部的大部分地区,英国和法国联军为了避免被包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撤退行动,计划撤退到敦刻尔克港口,然后通过海上撤离到英国。在这个过程中,英国和法国舰队不断受到德国空军的袭击,大量的船只被摧毁,士兵们也在海岸上受到重创。当时,德国飞行员已经控制了空中优势,这给英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避免德国飞行员对撤退行动造成更大的威胁,英国军队决定在港口附近设立一个安全区,以便德国飞行员在遭遇技术故障或者燃料不足等紧急情况时可以降落在安全区域附近,被英军抓获。这样一来,不仅保护了德国飞行员的生命安全,也避免了德军空中优势对撤退行动带来的更大威胁。此外,英国军队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德国飞行员的情报和技术资料,为反击德军提供帮助。因此,敦刻尔克之所以要救德国飞行员,是出于对士兵生命和反击敌人的考虑。【回答】
我还是有些不太明白,回答能否再详细些?【提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敦刻尔克战役中,盟军被德国军队包围,需要撤离英国海峡对面的多佛尔。然而,德国军队的空军一直在轰炸撤离的盟军船只,造成很大的损失。此时,英国皇家空军决定采取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行动,那就是营救被俘虏的德国飞行员。英国皇家空军的战略是,“如果敦刻尔克上空有更多的德国飞机,那么他们不会轰炸盟军的撤退队伍。”因此,英国皇家空军派出一支特遣队去营救被俘虏的德国飞行员。当这些飞行员到了英国时,他们就被囚禁起来,这样就避免了德国军队继续轰炸盟军撤退队伍。同时,这也为英国皇家空军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借口,以防止德国空军再次轰炸盟军的船只。总之,救德国飞行员的行动是为了迫使德国空军不再轰炸盟军的撤退队伍。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护了盟军的安全,为敦刻尔克撤退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回答】
3,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4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敦刻尔克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敦刻尔克观后感1 诺兰的《敦刻尔克》把作战室里的指挥策划场景全部删去,开场不交待历史背景,结尾也不交代伤亡人数。这里没有丘吉尔,没有希特勒,《敦刻尔克》宏伟的结果更是没有悬念,诺兰只是牵挂着小人物的恐惧,聚焦“战争中,每个个体的情绪与命运”,个体的视角也被简化成了“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 有人说,诺兰风格化的手艺和敦刻尔克事件本身壮烈的结局挽救了电影,所以你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感觉有些难以言说,没有如你所愿般“烧脑悬疑”,也没有血脉偾张。很显然,在战争片的战场上,诺兰想有所突破,把激烈的战争史诗变成了一个关于个体的故事。诺兰的冷观和克制,让《敦刻尔克》保持了对历史的悲悯与敬畏,让影片的主题更加深邃与深远,让它在众多战争片面前别有建树。 《敦刻尔克》是诺兰第一次拍摄真实历史事件,将一部战争片拍成了剧情、悬疑、惊悚片。这一切使它与其它战争片之间仿佛有道巨大分水岭,一边的山峰上是《血战钢锯岭》《拯救大兵瑞恩》,另一边的山峰上是《敦刻尔克》。两座巅峰上的作品都很伟大,却又那么迥然不同。 作为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不管它是战争片还是悬疑片,都不重要,敦刻尔克最大的价值在于毫无保留、不加修饰地刻画出身处战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如此真实。 这是一部“反英雄”的战争片,讲述的不是成功,而是惨烈的撤退和有意义的失败。诺兰死死抓住的是人类对于战争的真实感受,那是包围了陆地、天空和海洋的恐慌。 与战争中的人感同身受——这是《敦刻尔克》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类电影所做的。《敦刻尔克》是诺兰的一次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尝试,在这种类型的电影中,“真”往往会摆到比“善”和“美”更重要的位置。诺兰与李安不谋而合。诺兰认为,大多数的人在面对战争时,首先考虑的或许不是名留青史,而是“生存”。 “生存”对于那些普通年轻的士兵来说,是回家,离开敦刻尔克;对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老船长来说,是到敦刻尔克接那些像他儿子一样的年轻人回家;那个燃料耗尽的飞行员用生命坚守的,是即便自己不能回家,也要保住那艘回家的渔船。 在军事题材的战场上,导演喜欢从战争中挑拣出“一将功成万骨枯”或“一将功败万骨枯”的故事,把他们变成了电影里的勇士、侠客和英雄,再加上爱、恨、暴力、死亡。徒手挡子弹、料事如神仙的战争片让人怀疑人生,另一部分优秀的战争片吸引人坐下来了解战争。“怎样把观众带去敦刻尔克,是我最先考虑的事情。”诺兰决定将这种经验呈现在银幕上—— 陆地上,德军1700辆坦克持续前进,距海滩只有16公里;空中,德军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盘旋、投弹。40万英法盟军被困海滩,唯一的生路是渡海,虽然那是每年两百多天雷雨大风的英吉利海峡,但海峡对岸是远离战火的英国——这是历史,也是电影《敦刻尔克》的开场。 “我会尊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贯彻于整部电影的,是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死亡威胁,面对绝境,每个人都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这些战争中的个体,浓缩着40万人的恐惧,像极了敦刻尔克灰蓝色的海水,无边无际 敦刻尔克观后感2 《敦刻尔克》的看点其一是画面,比如开场不久敌机来袭,沙滩上的人四散逃窜,一个士兵举枪射击俯冲的战斗机,这一组动态影像非常有格调,高手的感觉马上出来了,让你非常愿意看下去。 其二就是海陆空三线叙事,一般影视文学作品用蒙太奇手法,故事线不同,却是共时的,而此片三线的时间流动速度不同,这种不对称,带来结构上的趣味。 再就是配乐,敦刻尔克负责配乐的也是大神,据网友说,这个片子的bgm是渗入到剧情的,这个确实是,较之传统风格的电影配乐,这种配乐在情绪和心理上更深入,所以更写实,不是谁都能写出来的,也不是谁都敢用的。 最后是电影悬疑片的定位。大部分战争片说的是英雄的战争,将军们在大帐中运筹帷幄,士兵们沙场冲锋陷阵,英勇无畏,这样视角的故事已经太多了;而小人物的生存处境,是战争对于普通人展现出的那一面:三个陆军士兵望着大海绝望而无聊的等待;一个斜躺着,目不转睛的看另一个拿刀子扎开罐头,再要过来喝上一口;三个人在沙滩上眼睁睁看一个精神崩了的士兵投海自杀,脸上害怕的表情。一方面,这种场景和当一般人在医院挂号机前排大队,下班后挤在公交车里等到站,在琐碎、无意义上有着本质上的一致,这类体验也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会经历的。另一方面,敦刻尔克当中的小人物身处随时都会丧命的凶险场面,必须时时刻刻紧张警惕,以求生存。把无聊的场景拍得不无聊,需要能力,关注普通人支离破碎不值一提的生活并发现意义,有现实价值。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等待救援转移的普通士兵如同大屏幕外的你我,不具备什么超能力,被卷入战争,渴望能够活着回到家,尽管那场撤退战争的结局早已经知道了,这三个人是不是能全身而退却是未知的,他们的存活几率,受到空军力量的影响,受到民用船只救援的影响,受到当事人在刹那之间选择的影响。 要说影片中表现的人性,其实并不是亮点。从这个片,我感觉诺兰已经过了主要是挖掘深层次人性的阶段,在非常场景中表现人性,他已经做得游刃有余,因此不再浓墨重彩的在人性方面进行渲染放大,这个定位为战争悬疑片的电影,更多体现一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价值判断已经不是重点。有人在采访当中问诺兰所秉持的哲学,诺兰说他的哲学会在所拍的电影中有所体现,确实,对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通过影像反映比用语言表达更准确。在表现手法上,全景视角和个体视角之间的转换,不同进行速度的时间线的.转换,运用自如,造就了一种立体的观看体验 。 人是有思维能力的生物,思维过程不是现实的镜面反映,人的头脑中世界的运转方式从来都和现实世界的单向度、同节奏不同,文艺作品能够发掘并满足思维的固有属性所衍生的需要,就会收获成功。在好莱坞早已是教程的快慢镜头结合起来用的技法,其实是这种思路最皮毛的应用,快慢镜头结合表现故事自出现以来收到了巨大的市场回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即便现在让很多人感到不适,属于新鲜事物,但它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只是个时间问题。 敦刻尔克观后感3 《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初期,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因此英国政府动员船员们营救他们。 在我看来,这部片有四大特点,一是它的画面极简,构图以及色彩极其有特色,单看这几个方面,这部片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尤其是对于我这类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毋庸置疑是个超级大福利。二是从片头到片尾从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员们的台词少,但依旧能从画面中演员的神态感受所传递出来的氛围。四是不像一般的战争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单》充满着令人无措的绝望。 画面之初就将我带入了硝烟之中,枪声在我耳边不断响起,可并未嗅到浓浓的血腥味,只有一种冷瑟萧条的氛围充斥在我周围。没有士兵说话,因为他们都在逃跑,其后便见到成群结队的士兵,他们也没有说话,我猜他们在想何时才能归家吧。可惜来接他们的船被敌军不断炸毁,无数的士兵丧生于海洋中,但最后无数的小船朝他们驶来,船上站着的是他们的亲人,我看到士兵们在欢呼在大笑。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想他们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热泪也冲刷了他们的辛酸。 从天空俯瞰海平面时的画面是我尤为喜欢的。一望无际的海面,广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遥想到了自由。曾想几何时,想要变成一只鸟儿,不受禁锢,享受飞翔,拥抱风,拥抱自由。英国海军军长的行为,也值得人们赞扬,在送走了自己本国的士兵之后,留下来帮助法国的士兵撤退。他清楚他的责任,更清楚盟军二字的含义,大难当头,遭受迫难的群体理应抱成一团抵抗外敌。只有这样,才会赢取胜利的果实。 当然,战争一定会有它的残酷性,这部片战争的残酷性,就体现在人性上。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士兵躲进了一个船舱里等待涨潮,以至于能够将他们送离海滩,然而他们没有料到,敌军将这艘船当做靶子。所以当船到了海上,船体开始不断的涌进海水。这是必须有人离开,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枪击中,在有可能面对死亡的情况下,无人愿意离开。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于是一些英国士兵开始强迫法国士兵出船,当其中一个英国士兵为之求情时,他们更是放言说下一个出去的是他。我没有资格去评判这些英国士兵的行为是否正确。因为首先我是个局外人,再者,设想我身处那样的环境之下。我不能保证我不像那些英国士兵一样,失去人性的光辉。只剩下无尽的恐惧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人非圣人,贪婪善良等矛盾品质都有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我只能说战争是残酷的,它的确是能够体现人性的光辉,但它也一样能够将人的劣根性体现的一览无余。 战争提起来就令人唏嘘。古时战争不断,硝烟四起,百姓民不聊生。无数的诗人忧国忧民。因为总有人想要通过战争夺取资源,实现自己的雄图霸业。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才会频频上演。我没有直面过死亡,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当然也不能体会到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的感受。但我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历史的教训告诉我,战争是不值得呼吁的。时代在进步,每一次战争带给人们,带给地球的伤害越来越深。因此人们强烈地渴望并期待大同社会的到来。古时便是如此,如今也是。我相信未来也是。因为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可惜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那一天遥遥无期吧。 敦刻尔克观后感4 赶着暑期末尾,诺兰最新大片《敦刻尔克》上映了,诺兰迷们都要赶着夜场在IMAX厅等候大片的开映。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熟悉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所以在电影院的大海报上列出了诺兰的代表作:《盗梦空间》、《蝙蝠侠:侠影之谜》、《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电影史上留名,当然也包括这部《敦刻尔克》。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期间欧洲大陆执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撤退过程中,英国空军与德国空军爆发了激烈的空战,英国动员各种大小船只,将大部分士兵撤离欧洲大陆。这次行动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并成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 与大多数战争片不同的是,“胜利”“进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万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万人,这对于大多数的士兵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逃亡”。 三个主题场景中呈现陆地、海上和空中三个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对于空中战机的判断,是基于老船长自己的经验;海滩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么时候会来营救;空中的战机需要面对的最迫切的问题,是燃油还够用多久……如同德军的炮火什么时候到、多猛烈、自己会不会因此丧命,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随机的。而且逃得早的未必活命,在多个时刻观众的心跟着画面一起提着,对于下一秒钟即将发生什么完全防不胜防。 如果你不了解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欣赏本片会有困难,更无法体会海滩上战士们的惴惴不安。尽管《敦刻尔克》是战争片,但感受起来它更像一部悬疑片,让你从头至尾置身于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你看不到敌人、看不到40万的军队、甚至看不到身后的街巷里在发生什么,只知道枪声不断、战火不灭。影片中所有的画面,都是从片中人物的视角出发的。他们看得到的,你也能看到;而他们看不到的,你也只能等待。 而恐惧感往往就来自于看不到的东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场汤米在船内等待涨潮的戏。观众与他们一样全然不知道外面正在发生什么,只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射进来的子弹,和止不住灌进来的海水...... 怀表的滴答、引擎的轰鸣、心跳的噗噗声……贯穿《敦刻尔克》的,除了这些音效,还有隆隆炮火声,像“永无止境的音阶”。这大概是对法国敦刻尔克海滩上那40万士兵最准确的心理描写了。无尽的等待,无尽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险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无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 敦刻尔克,一场没有赢家的胜利,40万人,望穿秋水,归国无门。海的对面就是祖国,身后就是上膛的子弹炮火,头顶是危机四伏敌机,无法反抗、绝望、挣扎,只能等待支援。活着,就是战斗的意义,胜利的逃亡,幸存者没有喜悦,罹难者无声无息,战争的冰冷、政局的兜转、求生中撕裂的人性,无论美丑都被吞没在海峡深处,然后逐渐恢复平静。 整部影片没有高潮,却又处处都是高潮。 敦刻尔克成功撤退,电影散场,一场提着心看完的电影,逐渐恢复平静,活着真好,很幸福。 ;
4,观《敦刻尔克》有感
指间沙
"我要回家。"
希望与绝望交织。
家就在那边,海那边,很近又很远。敌人就在身边,天上地下海面,随时可能出现。
电影一开始,画面是死寂的街道,几个英国士兵出现了,还有漫天飞舞的德军撒下宣传单。但几声枪声打破了这死寂,几个英国士兵在密集的枪声中仓皇逃窜,最后只有汤米侥幸逃脱。死亡,离他们如此之近。
一次又一次满怀希望地登上船,还没来得及庆幸自己终于踏上回家的路,可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敌机轰炸,鱼雷袭击,那些持枪的军人是那样无助,完全是任人宰割,唯有逃,一次又一次地跳船,一次又一次地在海水里拼命挣扎,运气好的,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更多的,是再也不能回家。
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水与火。
漫无边际的大海,熊熊燃烧的大海。
有一幕让人揪心:一艘船被击沉,爆炸起火,整个海面顿时成了火海,海里的那些苦苦挣扎的士兵被活活烧死,哀声震天。都说水火不容,可那一刻,水与火为什么相容了?那场面,何等惨烈,何等揪心?这就是战争,残酷,血腥,无情。
美丽与丑陋。
在大撤退中,每个人都争先恐后,都想登上回家的船只。为此汤米和吉布森二人假装是卫生兵抬着伤兵想混上船,还混入高地兵团跟着一起登船,我想这只是人的本能,生与死面前,谁都想选择活着,蝼蚁尚且贪生。沙滩上的船只浮不起来,高地兵团的人用枪指着吉布森和汤米,要他们下船以便减重,所作所为自私又丑陋,彰显了人性卑劣阴暗的一面,可是看到这样的场景,心中涌起的更多的是深深的同情和怜惜。战争,真的会让人性扭曲——这些士兵忘了,是汤米(还是吉布森)在船只被鱼雷击沉后,冒着危险打开了舱门,他们才得以逃生的。
可如果可以美丽,谁愿意选择丑陋?
"我来护送你们回家。"
英勇的战斗机飞行员。因为他们的英勇,因为他们的无畏,因为他们的牺牲,为那些撤退的船只保驾护航。燃油不足,势单力薄,孤立无援,但是他们没有害怕,没有退却,他们都选择了战斗,战斗到最后一刻。因为他们深知,他们可以凭一己之力帮助更多人,牺牲他们一个,可以帮助更多的同胞回到祖国。回家,是支撑所有人活下去并坚持下去的唯一动力。
当有人挖苦飞行员"你们在哪?"的时候,船长道森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说了一句:船上的人知道。是的,他们的付出,总有人知道,总有人记得。
"我来接你们回家。"
"祖国万岁"
当海面上浩浩荡荡出现那些民船时,将军满含热泪,深情了说了一句:祖国。而堤坝上的所有士兵更是欢呼呐喊:祖国万岁,祖国万岁。那一刻,我也流泪了。什么是祖国?祖国从来不是一个空洞的词语,很多时候,祖国就是人民。在他们近乎绝望的时候,祖国没有忘记他们,人民没有忘记他们。老人,少年,家庭妇女都来了,开着他们家里的船。可能是用于营业的游艇,可能是平常一家人生活的船屋,甚至是只能容纳几个人的小渔船。但是当这些处于极端恐惧中的士兵看到这些简陋的船只时,他们看到的是活着的希望,是光明的前途,也许,在那一瞬间,他们想到了温暖的家,想到了亲爱的.家人,想到了可口的饭菜和香浓的汤。
宽恕与救赎。
17岁的乔治死了。死在患有炮弹休克症的飞行员之手。而这个飞行员,是他们从海里救出来的。乔治死了,彼得痛不欲生。但当飞行员问他:那个孩子,他会好吗?(那时乔治已经死了)彼得犹豫了一下,坚定地说了句:会。那一刻,很感动。一个少年,在仇恨与宽恕之间,选择了宽恕。因为他知道,这个飞行员不是故意的,他只是太恐惧了,回家的欲望太强烈了,才会与彼得的父亲在抢夺船舵中误伤乔治。这一切,谁都不希望发生,但是发生了,不可避免。正如战争,不可避免地将这些平民也拖了进来。
人人被命运的洪流裹挟着,身不由己。
"欢迎回家。"
做得好。
下了船,岸边有个老人给他们发毛毯,给他们提供食物。"做得好",老人伸手去摸他们的脸——老人是个盲人。那一刻,温暖他们的不只是滚烫的茶,还有老人温柔的抚摸和温暖的话语。
阳光和少年。
火车上的汤米突然醒了,他赶紧拉开窗帘,阳光从窗外照了进来,他看见了铁路两边的土地,是的,土地,长满草的土地。对于好不容易从海的那一边逃回了的他们来说,土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踏实 ,意味着安全,更意味着家。还有那两个少年。少年,可爱的少年,朝气蓬勃,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
"英雄。"
汤米没有想到,在站台上他们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啤酒,美食,还有称赞。虽然他们战败了,虽然他们是"逃离"敦刻尔克。但在人民心中,他们是英雄。
是的,他们是英雄,还有那些平民英雄,比如乔治,比如彼得,比如道森,比如那些前往敦刻尔克的平民英雄,虽然很多人并没有留下名字。那些平民英雄,驾着自家的小渔船,在敌机的轰炸下,往返于茫茫的大海中,居然救出了三十多万士兵。真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还有将军,在将所有人送上船之后,选择了留下,与盟军继续一起战斗。他们,都是英雄,货真价实,无可置疑,无可争议。
结束语
应该说《敦刻尔克》这部电影,画面很阴暗,声音很刺耳,场面很血腥,让人看着很压抑,让人心情沉重。但这就是战争,而且,真实的战争应该比这更血腥更残忍。但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史诗般的电影,电影从一个很小的视角,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情景。虽然没有太大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大人物的出场亮相,而是通过一个小士兵汤米的眼睛来记录这一切,特别是一些细节描写特别细腻传神,比如彼得将木浆打碎战斗机的玻璃罩,并将船桨伸向飞行员时,飞行员说了句"下午好",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英国绅士——哪怕刚刚与死神握了一回手。还有士兵们下到道森的船舱底层时,当彼得说要小心不要碰到已经死去的乔治时,那士兵小心翼翼地把乔治往旁边挪了挪,还轻轻给他盖上了一毛毯。那是,对是生命的敬畏。
虽然片子中渲染最多的战争,是死亡,是恐惧,但导演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
希望。活着。回家。还有,爱。
虽然,回家路漫漫,但好在,他们终于回家了。
5,敦刻尔克时刻是什么意思
敦刻尔克时刻是什么意思如下:1940年5月,英法盟军防线在纳粹德国的强劲攻势下迅速崩溃。盟军撤至法国东北部小城敦刻尔克后,英国决定将军队全部撤出法国,进行了二战期间最大规模的一次军事撤退行动。 这次撤退看似是一场失败的行动,却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物力,为英国保留了欧洲最精锐的部队,并为日后的战略反攻埋下了伏笔,是一次以退为进的战略行动。在超过八天的时间里,成千上万名士兵乘船退回了英国。 军舰带走了一部分人,另一些则站在水中肩并肩,等待匆忙分配的渔船、救生艇和民用帆船把他们接回英国本土。这一艰难而冒险的撤退行动已然成为了英国传奇的一部分。至今,英国人仍然对他们的“敦刻尔克精神”津津乐道。 然而“敦刻尔克精神”究竟是什么意思?不同字典之间有细微的差别:麦克米伦字典定义“敦刻尔克精神”为“逆境中坚强不服输的态度”;而剑桥字典的定义则是“一群人互相帮助、共渡难关”。 “敦刻尔克精神”一词确切的源头依然不明。很少人关心“敦刻尔克精神”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有记载的使用记录之一出现于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仅仅一年,政治家约翰·沃德洛-米尔恩爵士在英国议会的一次讲话中使用了这一词汇,据《曼彻斯特卫报》1941年7月11日报道,他说:“我们不能指望工人抱着敦刻尔克精神工作。” 如今,英国的社交媒体用户经常使用这一词汇来形容逆境中的勇者,例如一个被公车撞了还坚持泡吧的人,或者一个街道被大水淹了还坚持出门买牛奶的人,抑或一列瘫痪的火车。
6,敦刻尔克是什么意思?
城市名来自荷兰语,意为“沙丘上的教堂”。 敦刻尔克(法文:Dunkerque,荷:Duinkerke)是法国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城市名来自荷兰语,意为‘’沙丘上的教堂‘’。该地传统上使用荷兰语的西弗兰德方言。敦刻尔克以二战中1940年发生在这里的敦刻尔克战役和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而闻名。 相关信息: 敦刻尔克位于法国北部-加莱海峡大区,此大区同英国和比利时接壤。它地处欧洲轴心,辐射欧洲五国首都,距巴黎242.45公里,距伦敦181.67公里,距布鲁塞尔140.14公里,距阿姆斯特丹228.74公里,距杜塞尔多夫307.96公里。 敦刻尔克是法国东北部与比利时边境接壤的港口城市,人口7,1000(1990年)。敦刻尔克是排在勒阿弗尔和马赛之后法国的第三大港口。它也是一个工业城市,主要行业包括钢铁,食品加工,炼油,造船和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