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唐代宗之死

唐代宗李豫是唐朝皇帝,在位时间达17年,这17年间励精图治创下佳绩。唐代宗李豫登基后,对整个唐朝的政治军事进行了改革。唐代宗不论是其人品还是政治举措都受到了很高的评价,这就是唐代宗李豫的魅力。
唐代宗李豫简介
唐代宗李豫生活于唐朝时期,父亲是唐肃宗,出生于公元726年,于762年登基为皇,称唐代宗,在位时间达17年,于779年去世,享年53岁。唐肃宗是唐朝的第8个皇帝(武则天和殇帝不算在内)。
唐代宗画像
李豫是唐肃宗的长子,出生在东都上阳宫,15岁的时候被封王,称为广平王。年轻时候的唐代宗就是一个仁孝温恭,宇量弘深之人,还勤奋好学,深得唐玄宗的喜欢。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四川避难,唐肃宗在众人的拥护下登基为帝,此时的李豫正当兵马元帅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先后收复洛阳长安两帝。李煜于758年被立为皇太子。
唐肃宗重病,李辅国处死张皇后及越王等人,唐肃宗被吓死,李豫在宦官丞相李辅国的拥立下登基为皇,称唐代宗。
唐代宗登基后就除了大奸臣李辅国。李辅国是唐肃宗时期的心腹及左右手,后来还拥立了唐代宗可谓是一代功臣,但是李辅国独揽大权,手握兵权,目中无人,恃此骄横,干预朝政让代宗很是不满。唐代宗一登基就把目标定在李辅国身上,唐代宗私通大臣,将李辅国刺杀而死,除去朝廷一大危害。
唐代宗处理完李辅国后开始亲政,部署平叛,荡平余孽,对宫内宫外的人员进行了调配,并于763年平定安史之乱,举国同庆。因为安史之乱军队损失惨重,同期遭到了吐蕃的攻击,无力反击只能逃到陕州避难。逃跑后,唐代宗再次部署军队,重用郭子仪全面反击,经过半月的抗战终于胜利,唐代宗回到长安。
唐代宗李豫怎么死的
这时候的唐朝已经是内忧外患了,特别是内部矛盾尤为严重,仆固怀恩叛唐向吐蕃,吐蕃再次卷土重来直捣长安,郭子仪再次出兵,再次力挽狂澜,但是这时候整个唐朝已经显现的国力用尽了。
779年,唐代宗被传病重,消息传出没多久不到10天的时间,病入膏肓无法上朝,18天后就驾崩了,享年53岁。
关于唐代宗李豫简介,唐代宗李豫怎么死的?我们已经介绍完毕了,唐代宗是一个明君,他在政治,军事方面都有建树,唐代宗在历史上的评价颇高,不论其人品还是做事都受到推崇。
2,他在安史之乱中挽救唐朝立下大功却被赐死,帝王又为何对其追封?
这个人说的就是李倓。李倓在历史上记载并不是很多,但是在唐朝历史上他是一位特别的存在,因为他也是皇帝,虽然是死后才成为皇帝。而且不是像曹操那样被儿子追封,而是被自己的兄弟追封。 李倓是唐肃宗的三儿子,所以和唐代宗是异母兄弟。当时安史之乱爆发,叛军直接攻向长安,唐玄宗直接带着皇室众人弃长安逃往成都。而当时李倓也是在随行队伍之中,看到整个民心惶惶,李倓向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其父亲李亨建议,与其这样逃亡,不如将军队集合起来进行抵抗。李亨采纳了他的建议,北上讨伐叛军。 在北上的过程中,李倓也一直身先士卒,每次战斗都是冲着前面。而李亨在郭子仪等大臣辅佐下,平定叛乱,最终称帝,也就是唐肃宗,而不是像唐玄宗那样直接逃跑,所以李倓可以说是结束安史之乱的重要功臣。 而李倓和后来的唐代宗李俶关系也是非常好的。唐肃宗曾听信宠妃谣言说李倓多次想要谋害其兄广平王李俶,也是李俶多次向唐肃宗证明李倓无罪。 但是天妒英才,李倓英年早逝,唐代宗追封他为齐王,后来更是直接追封他承天皇帝,成为唐朝第一个被自己兄长追封的皇帝。而且因为李倓去世比较年轻,还没有娶亲,唐代宗觉得他一个人在阴间孤零零的,还特地给他赐了冥婚,还给他冥婚的对象皇后的谥号。 所以皇家兄弟可以做到李俶和李倓这个份上还是非常少的,毕竟无情最是天子家。
3,唐穆宗的儿子死后谁做皇帝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穆宗长子,唐长庆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丰元年,渤海建兴七年,824年)至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在位;
19.绛王李悟,宪宗第六子,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在位;
20.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穆宗第二子,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至唐开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启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在位;
21.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穆宗第五子,唐开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启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至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在位;
22.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李忱,宪宗第十三子,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至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在位;
4,唐玄宗有多个儿子
唐玄宗李隆基一生共有30个儿子,其中有七个儿子早夭,母亲名氏与地位失传。他们分别是: 长子李琮:原名李嗣直,母为刘华妃,死后被玄宗追谥为靖德太子;其弟唐肃宗即位后,追谥李琮为奉天皇帝 第二子废太子李瑛:郢王,母为赵丽妃 第三子唐肃宗李亨:原名李玙,母为杨贵嫔 第四子棣王李琰:母为钱妃 第五子鄂王李瑶:母为皇甫德仪 第六子靖恭太子甄王李琬:母为刘华妃 第八子光王李琚:母为刘才人 第九子夏悼王李一:母为武惠妃 第十二子仪王李璲:母为刘华妃 第十三子颍王李璬:母为高婕妤 第十五子怀哀王李敏:母为武惠妃 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母为郭顺仪 第十八子寿王李瑁:母为武惠妃 第二十子延王李玢:母为柳婕妤 第二十一子盛王李琦:母为武惠妃 第二十二子济王李环:母为钟美人 第二十三子信王李瑝:母为卢美人 第二十四子义王李玼:母为阎才人 第十九子陈王李珪:母为王美人 第二十六子丰王李珙:母为陈才人 第二十七子恒王李瑱:母为郑才人 第二十九子凉王李璇:母为武贤仪 第三十子汴哀王李璥:母为武贤仪
5,唐穆宗李恒问其笔法其曰“心正则笔正”,此人是哪个人?
晚唐书法家柳公权是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大家。柳公权幼时即聪敏好学,据说刚刚十二岁就以善辞赋而闻名。他以楷书见长,初学书圣王曦之,又得益于欧阳询、颜真卿的书法,终于自成一家。柳公权的字结构紧凑,骨力秀挺,洒脱而有法度,人们将颜真卿与柳公权并称“颜柳”——“颜筋柳骨”(图:柳体楷书)。唐文宗甚至赞叹柳公权的字胜过钟(鳐)、王(曦之)。柳公权自唐穆宗时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历经穆、敬、文三朝,一直在宫中侍书。当然字越写越多,也越写越好,声名远播。那时的公卿大臣家中立碑,如果得不到柳公权的手笔,就会被人们看作是不孝不敬。 常言道“字如其人”,此话虽不可视为绝对,却也自有其内在道理。柳公权的字为何颇具风骨,恐怕与其身正人直不无关系。柳公权自己更有“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名言,不妨将此语看作他作人用笔的根本。而若是看看柳公权发出此语的场合,则可见其如何机敏正直。 当时,唐穆宗一边看着柳公权运笔写字,一边连连赞叹,还颇为郑重地问道:“你的字怎么写得如此之好呢?”柳公权当即便以“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作答。这本身确实是他写字的“法”,但在此时此刻,作为皇帝的“书法指导”,他向皇帝讲出这样的话语,显然是另有弦外之音的。柳公权是在告诉皇帝,写字要“用心”,而只有“心正”,才能“笔正”,才能写出好字来。难怪当时正沉溺酒色的唐穆宗“默然改容”,因为他知道柳公权是在进行“笔谏”。这个“笔谏”是真诚而大胆的,真诚在于柳公权希望皇帝能够律己清政,他以自己的书法心得来打动皇帝;大胆则在于毫不虚伪做作,直言答对。如此“笔谏”自然是对皇帝的一次有效触动。 十几年后的一天,穆宗之子文宗在偏殿上与官居中书舍人的柳公权等人谈话。说着说着,皇帝扬起衫袖来让柳公权等人看他的“龙袍”,并且洋洋自得地言道:“这身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刚刚说罢,在场众人立刻赞颂不已,都说“一衣三浣”是皇上的俭朴美德。皇帝被捧得喜不自胜,但猛然间发现站在身旁的柳公权竟然始终一言未发。皇帝禁不住要问原由,柳公权答道:“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您应当选用贤良,罢黜不肖之臣,还应接受劝谏,赏罚分明,这才能使天下真正和乐光明。至于穿一件洗过几回的衣服,只不过是细微末节罢了。”这番话显示了“心正笔正”的柳公权又一次机智大胆的直言。此言非但未惹恼皇帝,反而得到皇帝的格外垂青。 文宗当时便说道:“我知道中书舍人不应再做谏议大夫的,可是因为你实在具有正直敢言的诤臣风采,所以要委屈你兼任此职。”次日,文宗正式任命柳公权为谏议大夫,他所任的其他职务照旧不变。名正言顺,此后他向皇帝进言就更方便直接了。就这样,柳公权一面写出一个个好字,一面讲出一句句有利国家的直言,直到唐懿宗醎通六年去世了,享年八十八岁。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以“心正”练就了流芳百世的“柳骨”,而更难得的是他又以“心正”给历史与后人塑造了一个正直敢言的良臣形像,这将作为另一种“柳骨”而留存在史册与后人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