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李秀成是否写了投降书?

“忠王”李秀成,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之一,也是太平天国人物评价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1864年7月23日,天京陷落,李秀成护幼主突围出走时被俘。28日,曾国藩自安庆到金陵(今南京),令李秀成书写供词。在其后的9天中,李秀成于狱中写出了5万余字的“供状”,即后人所说的《李秀成自述》。文中叙述了天平天国起义始末,总结出“天朝十误”和“防鬼反为先”的经验教训。同时由于他对曾国藩抱有幻想,还提出所谓“招降十要”,为后人所讥评。8月7日,他写完供词,即在南京被杀害,年仅41岁。
李秀成投降书的原稿在后世一直不为外界所知。当时李秀成被害后,曾国藩命人将他的《自述》删改、誊抄了一份上报军机处,这份誊抄的文本后来由九如堂刊刻,即所谓的《九如堂本》。至于原稿的去处,世传曾国藩既没有上交朝廷,也不肯公开示人,而是私下扣留,他的后人也对此讳莫如深,严加保管,对外人一概保密。1963年曾国藩之曾孙曾约农在台湾世界书局把李秀成自述原稿影印本公布于世,题为《李秀成亲供手迹》,内容较刻本多9千多字,计74页,33300多字,全书没有结尾,到74页后就缺失了,这篇《自述》使李秀成成了一个晚节不保的叛徒,给自己从前十余年无所畏惧的征战历程抹了很大的污点。一个时期,很多人对李秀成进行口诛笔伐。但是很多学者对李秀成投降书的真伪问题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个由清政府宣布的投降书是非常有争议的,而以此书来断言李秀成是晚节不保的叛徒,这显然有失公允。
李秀成真的是叛徒吗?李秀成的投降书是真的吗?有人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个投降书的真实性。如呤唎(李秀成的一个英国朋友)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一文说:“1852年,在太平军占领南京以前,满清官方即已捏造一篇他们名为《天德供状》的文件,伪托是叛军领袖的供状,谎称他们俘获了这个领袖。《忠王自述》很可能也是同样靠不住的。这篇文件或为某个著名的俘虏所伪造(他可能因此而得赦免),或为两江总督曾国藩的狡猾幕僚所伪造。”
1944年,广西通志馆的吕集义来到湖南湘乡曾国藩的老家,在百般请求下终于在曾家的藏书楼中阅读到了“投降书”的原稿,抄补了5000多字,还拍摄了14幅照片,之后根据这些文字和原来“九如堂本”的2.7万多字出版了《忠王李秀成自述原稿校补本》。罗尔纲先生根据吕氏的校补本和照片进行研究,写出了《忠王李秀成自述原稿笺证》。该书以笔迹、语汇、用词、语气、内容等多方面的鉴定作为依据,指出曾国藩后人出示的李秀成《自述》的确是忠王的亲笔。例如,罗尔纲先生的一字一句、一笔一画地拿“原稿”和庞际云收藏的李秀成亲笔答词28字真迹对照,还征求了笔迹鉴定专家的意见,最后断惫“原稿”是真品。从内容看,“原稿”身份清楚地描述了从金田起义到天京陷落14年间的每个过程和细节,这是曾国藩难以捏造的。此外,罗尔纲还指出,“原稿”的称谓大都遵循太平天国的制度,这也不是旁人能够清楚知道的,曾国藩等人也不可能做到自然地遵守。而“原稿”中出现大量李秀成家乡方言,更是曾国藩等人无法伪造的。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确实是写了供状的,但是据此认为李贪生怕死,晚节不保,愧为英雄,也愧对太平天国,这个结论未免下得太早。
因为第一,我们并没有看见“供状”的原版,也没有当时所处环境被俘后的情况记载,不能将其简单的等同于投降书。李秀成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在临死以前,面临太平天国的悲惨结局,也许他觉得心中有话,不得不说。
第二,根据他一向忠勇、智谋过人的表现,李秀成的“乞降”,或许是和《三国演义》中姜维诈降一样的目的——相机行事,以求东山再起。此时洪秀全的儿子,16岁的幼主已经突围出去,李秀成很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可是在他的供状中却故意说:“十六岁幼童,自幼至长,并未奇(骑)过马,又未受过惊慌,九帅四方兵追,定然遇害矣。”蓄意隐瞒幼天王突围成功的真相。此外,李秀成还稳瞒了太平天国其他主力的动向,隐瞒了天京城内还藏有大量太平天国的金银财宝的事实。如果李秀成是真心投降,完全可以出卖这些信息以邀功,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干。
第三,李秀成被捕后,曾国荃因痛恨他坚守天京,久攻不下,就命人用铁锥狠命遍刺李秀成的全身,又叫刽子手用刀来割他,李秀成血流如注,但“殊不动”;在就义的那一天,他知道自己将赴刑场,但仍然“无戚容”、“谈笑自若”。既然连酷刑的煎熬都不怕,“忠王”恐怕也不会因贪生怕死而投降的。
第四,曾国藩的湘军攻陷了天京后,力量变得空前的强大。而清朝的“中央军”已经被证明是不堪一击的。以曾国藩当时的力量,是完全有可能推翻清王朝,自立为皇帝的。如此可以推测,李秀成也是有可能设计出一个深谋远虑的计划,先劝说曾国藩自立皇帝,然后再伺机恢复太平天国的事业。曾国藩后人的口碑旁证了李秀成被捕后,确实曾劝曾罔藩推翻清王朝,自己做皇帝。要知道,功高盖主本来就是件极具威胁的事,对于曾国藩这种一生谨慎从事、深谙为官之道的老臣,当然知道李秀成此举将陷他于不义。所以,曾国藩要将《李秀成自述》第74页以后的内容毁掉,以免朝廷疑心。并且不待朝廷定罪,就急急地将李秀成斩首,以免他被押送进京以后,在皇帝面前说出什么对曾家不利的话。
太平天国是我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一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政府的力量,清政府镇压了这次起义之后,元气大伤,为后来革命成功奠定了基础。农民领袖宁死不屈,敢于斗争的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毛主席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题词中写道:“由此上溯一千七百年,从太平天国时期,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忠王”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领导人,他的功绩任后人评说,他的光芒也无法掩盖,不可磨灭。
2,投敌还是假降,李秀成被俘后,究竟做了什么?
可以准确的说李秀成被俘之后,他真的投敌了,并没有假降,而且他在投降之后在牢里面写了一封很长的自述信,然后写完信没过多久,他就被曾国藩杀了。之所以说他投敌是因为李秀成自始自终对洪秀全那种权力神授的说法就不认同,他更觉得洪秀全像是一个神棍,但是碍于洪秀全当时是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并不好明面上表露出来,再说前期的洪秀全对他也非常的看重,也给予了他很大的权利,然后心中的不满也被他慢慢地压了下来。 但是随着起义军的实力越来越大,他们也打下了大片的疆土,特别是定都南京之后,李秀成的这种想法又再一次从心底冒了出来,而且这一冒就一发不可收拾,他开始从明面上反对洪秀全所做的一些决定,甚至有的时候根本不听洪秀全给他下的命令,所以到了后来他们两个也决裂了。再加上当时起义军的内部并不是很稳定,于是李秀成便滋生了想要投降曾国藩的意愿。 但是话又说回来,李秀成对于太平天国还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的,比如在前期的战争当中,李秀成就率领部下立下了很多的功劳,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他也提出了很多有利于太平天国发展的建议,只是这些建议因为和洪秀全闹矛盾最后没有被实施罢了。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他和洪秀全可以同心协力,那我想太平天国绝对不可能覆灭的那么快,最起码还会和清朝对峙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