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冯子材简介 一生戎马赫赫战功

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汉族,生于广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 冯子才 冯子材生平简介 1818年8月17日,冯子材出生于广东钦州城外沙尾村。年幼父母双亡,与祖母、兄长相依为命。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冯子材在灵山县境内被天地会刘八部劫持,与反清队伍结下冤仇。同年投奔团总黄汝谐,充当勇目,协助围剿当地农民起义军。 1851年(咸丰元年),参加镇压粤桂边界的农民起义军,官至千总。后随广西提督向荣镇压太平军起义。 1864年(同治三年),太平军起义失败后,清廷大封“功臣”,冯子材也被赏穿黄马褂,封骑都尉世职。 1865年(同治四年)冯子材简介,奉命前往广东罗定、信宜剿灭当地反清队伍。两个月后,赴任广西提督。18年后冯子材简介,告病还乡,暂时结束了多年的提督生涯。 1883年(光绪九年),十二月, 法国挑起中法战争。因为官场腐败而称病告退的冯子材构筑工事,再次出山,抗击法军。冯子材应两广总督张树声之邀督办广东高、雷、钦、廉四府团练,参加抗法战争 1885年(光绪十一年),以68岁之躯,精心策划,亲身指挥,创造了震惊时世的镇南关——谅山大捷。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战争爆发,他又率军北援,立下赫赫战功。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中英片马争界交涉产生纠纷,冯子材奉命任云南提督。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调他入京统带京营。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年已86岁的冯子材会办广西军务兼顾广东钦廉防务。夏间行军,途中中暑,牵引旧伤,在南宁行辕辞世。
2,冯子材简介生平介绍,清朝名将冯子材一生都做了什么事
冯子材简介 清朝名将冯子材一生都做了什么事 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汉族,生于广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历任广西、贵州提督。咸丰年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中法战争时,已年近70,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大败法军于镇南关,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 冯子才逝后葬于钦州,朝廷诏予于钦州城东南隅建“冯勇毅公专祠”纪念,称“宫保祠”。 冯子材生平简介 1818年8月17日,冯子材出生于广东钦州城外沙尾村。年幼父母双亡,与祖母、兄长相依为命。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冯子材在灵山县境内被天地会刘八部劫持,与反清队伍结下冤仇。同年投奔团总黄汝谐,充当勇目,协助围剿当地农民起义军。 1851年(咸丰元年),参加镇压粤桂边界的农民起义军,官至千总。后随广西提督向荣镇压太平军起义。 1864年(同治三年),太平军起义失败后,清廷大封“功臣”,冯子材也被赏穿黄马褂,封骑都尉世职。 1865年(同治四年),奉命前往广东罗定、信宜剿灭当地反清队伍。两个月后,赴任广西提督。18年后,告病还乡,暂时结束了多年的提督生涯。 1883年(光绪九年),十二月, 法国挑起中法战争。因为官场腐败而称病告退的冯子材构筑工事,再次出山,抗击法军。冯子材应两广总督张树声之邀督办广东高、雷、钦、廉四府团练,参加抗法战争 1885年(光绪十一年),以68岁之躯,精心策划,亲身指挥,创造了震惊时世的镇南关——谅山大捷。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战争爆发,他又率军北援,立下赫赫战功。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中英片马争界交涉产生纠纷,冯子材奉命任云南提督。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调他入京统带京营。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年已86岁的冯子材会办广西军务兼顾广东钦廉防务。夏间行军,途中中暑,牵引旧伤,在南宁行辕辞世。 苦难童年 冯子材祖上世居广东省南海县沙头圩(今属广州市),清朝乾隆年间,该圩遭受水灾,冯子材的祖父便迁到钦州城外沙尾村定居。 嘉庆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1818年8月17日),冯子材在这里降生。当时的钦州,隶属广东。 童年的冯子材,生活过得十分艰辛。他4岁丧母,10岁丧父,与祖母、兄长相依为命,孤苦伶仃,只上了两个月的学便辍学。为了活命,小小的冯子材不得不随大人贩盐、做木工、捕鱼摸虾、护送牛帮,篱笆房被洪水冲垮后只好住进庙里,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父母双亡后,舅父黎氏欲收养冯子材,被冯子材拒绝,祖孙日复一日地过着凄惨的生活。冯子材15岁那年,祖母撒手人寰。求生的欲望,驱使流浪街头的冯子材操刀使剑,练就一身好武艺。藉此拳脚功夫,冯子材为人放木排、做保镖,受尽凌辱。 加入清军 鸦片战争后,两广地区反清运动风起云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31岁的冯子材与友人外出做生意,在灵山县境内被天地会刘八部劫持,遂与反清队伍结下冤仇。 从刘八军中脱逃后,冯子材投奔团总黄汝谐,充当勇目 ,协助黄围剿当地农民起义军,从此成为清朝的统治工具。但是,黄汝谐贪功吞赏,冯子材绝望之余,率众改投廉州(时属广东,治今合浦县廉州镇)知府,在镇压天地会、围攻廉州的战斗中大显身手。继之,冯子材奉调高州清剿凌十八义军,因作战勇敢,获八品顶戴,为其升迁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镇压天国 19世纪50年代初,冯子材在广西博白聚众起事。当时两广地区阶级矛盾尖锐,天地会起义此伏彼起。 咸丰元年(1851年)四月,树旗反清的广东天地会领袖刘八率部众万余人进攻博白,冯子材趁机投奔这支队伍。5月,刘八进攻博白失败,冯子材拉出部众千人,投降知县游长龄,并被改编为“常胜”勇营,积极参加镇压粤桂边界的农民起义军,积军功擢升至千总。后随广西提督向荣镇压太平军起义,一路尾追到江南。 咸丰三年(1853年)4月,身为都司的冯子材统带广勇,隶向荣在南京城外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不时向城内太平军进攻。 咸丰六年(1856年)六月,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摧毁,冯子材败逃丹阳。 咸丰八年(1858年)一月,钦差大臣和春复立大营于沧波门、高桥之间,挖掘长濠,坚筑高垒,围困天京太平军。冯子材身负守御之责,屡次击退太平军的冲锋,并攻毁太平军在城北修筑的栅栏营垒。由于冯子材真心替清廷卖命,深得上司的器重,几年之内由都司一步步升为总兵。清军悍将张国梁曾抚其背,称赞说:“子勇,余愧弗如。”同年九月,太平军主将陈玉成,李秀成分别领军进至滁州乌衣(今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准备会攻清钦差大臣德兴阿的“江北大营”。和春派冯子材领兵5000渡江相援。27日小店一战,冯部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三四百亲兵逃回江南。 咸丰十年(1860年)五月,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冯子材随江南大营次帅张国梁逃到丹阳,又被太平军击败,张国梁在丹阳南门外落水溺死,事后,冯子材收聚残军,退往镇江固守。 同治元年(1862年)初,太平军屡次攻打镇江,消灭了冯部的一些军队,但都没有产生很大威胁。二月,负责扬州军务的江宁将军都兴阿与冯子材不和,请求将他外调。后未果,仍留镇江归曾国藩辖制。以后,冯子材以孤军3000人守御镇江,不时与太平军小部队接仗,但由于太平军没有在镇江一带投入多少兵力,曾国藩也没有重用他的打算,冯子材实际上主要处于观战的地位。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天京陷落,清廷大封“功臣”,冯子材也被赏穿黄马褂,封骑都尉世职。 出关靖边 成为统兵大员后,冯子材率部攻下了太平军占据的重镇丹阳,受到清廷的嘉奖。 太平天国失败后,冯子材于同治四年(1865年)奉命前往广东罗定、信宜剿灭当地反清队伍。两个月后事竣,始赴广西提督本任。此后18载,冯子材在广西提督任上连连用兵,翦除各地反清武装,并3次率兵赴越南,追剿入越的反清队伍。 同治八年(1869年),冯子材首次赴越,目的是追击吴亚忠率领的反清农民军。攻下吴部占领的地盘及吴战死后,于当年班师回国。途中吴部将梁天锡降而复叛,冯回师继续追剿,事平后于翌年回国。 同治十年(1871年),因越南边境战乱,藩属国越南无法向宗主国清朝进贡,冯子材再次奉命带兵出关,平定战乱,疏通贡道后于当年入关。 光绪四年(1878年),冯子材旧部副将李扬才因官场失意,便以恢复越南李氏祖业为由,率军入越颠覆越南阮氏王朝的江山。冯子材第三次奉命入越讨李,次年生擒李扬才,并全歼李军之后率师回国。 冯子材就任广西提督期间,弹劾过贪官污吏,伸张过正义。但官场风云险恶,当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弄得冯子材晕头转向时,他只好告病还乡,暂时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提督生涯。 镇南大捷 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月,中法两国因越南的保护权问题争执不下,兵戎相见,法国侵略军悍然向驻扎在北圻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法战争爆发。 初始,清军在越南战场上节节败退,法军乘胜北上,叩我边关,并将战火引到中国东南沿海。国难当头,清朝上下着急,地处抗法前沿阵地的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想到了赋闲在家的老将冯子材,起用他督办高、廉、雷、琼4府25州县团练。 本来,冯子材是因为官场腐败而称病告退的,见有立功报国的机会,他便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于是,他把团练总部设在自己家中,并将招募到的兵员改编成“萃军”,取其大号“萃亭”之义。 随着边关频频告警,冯子材奉命率10营“萃军”从钦州开拔,奔赴抗法前线。行抵上思,加招8营。这支共9000人的部队,军纪严明,马不停蹄地开赴指定的集结地。 光绪十一年(1885年)大年初一这一天,冯子材行抵国门镇南关前,与广西巡抚兼关外军务督办潘鼎新会面,共商抗法计策。 这时,法军正乘余威向清军发动猛烈进攻,镇南关在冯子材抵达后第9天陷落,形势十分危急。 两天后,清廷谕令冯子材帮办广西关外军务。 国门失陷,主帅潘鼎新落荒而逃,前线群龙无首,乱作一团。署理广西巡抚李秉衡召集诸将,推荐冯子材为前敌主帅,得到大家的拥护。 受命于危难之际,冯子材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把两个儿子带在身边,以便在为国捐躯时收尸。他带领各路将官认真勘察地形,决定诱敌深入,在关内与法军决一死战。 在构筑工事,备战就绪之后,冯子材决定出兵扰敌,引鱼上钩。二月初七日(1885年3月23日),法军大举出动,越过关门,进入清军防线。冯子材父子身先士卒,挥刀迎敌,纵横冲杀,打得法军鬼哭狼嚎,丢盔弃甲,退出关外,据陈悦考证法军纪录阵亡74人,但已是遭遇前所未有的失败 。 接着,清军乘胜出关追敌,连克文渊、驱驴、谅山、长庆府、观音桥等处。法军落花流水,招架不住。 冯子材以68岁之躯,精心策划,亲身指挥,一举反败为胜,创造了震惊时世的镇南关——谅山大捷。这一仗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光辉典范,打出了军威,张扬了国威,法国茹费理内阁因之土崩瓦解。打了大半辈子的仗,冯子材从未如此扬眉吐气。恰在此时,清政府在“乘胜即收”思想指导下发布停战令,冯子材含恨撤兵。 扶病远征 冯子材从越南撤兵回国后,“奉旨”督办钦廉一带防务,并会办广西一带防务,重点对付法国对西南边疆的侵略。中法战争结束后,冯子材奉旨督办广东钦廉(今属广西)防务。旋获太子少保衔,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之后,冯子材奉命到海南岛镇压黎民起事,同时为当地经济、文化开发事业做了不少好事,被补授云南提督,旋赏兵部尚书衔,继续留办粤防。 光绪十二年(1886年),他率军赴海南岛,镇压黎族人民起义。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他又率军北援,驻节镇江,以备调遣。冯子材在中法战争中的赫赫战功,受到朝野各派的瞩目。甲午战争爆发后,冯子材请缨北上抗日,获准赴江南办防。途中闻《马关条约》签署,中国赔款失地,悲愤中电请北上决战,未果。1901年,冯子材遭人暗算,被调离云南,改任贵州提督,他愤而告假,随之开缺。
3,冯子材的事迹
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祖籍博白,生于钦州沙尾村,晚清名将。冯子才逝后葬于钦州,朝廷诏予于钦州城东南隅建“冯勇毅公专祠”纪念,称“宫保祠”。
事迹:
咸丰年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同治间累擢广西提督,中法战起,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大败法军于镇南关,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
受命于危难之际,冯子材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把两个儿子带在身边,以便在为国捐躯时收尸。他带领各路将官认真勘察地形,决定诱敌深入,在关内与法军决一死战。冯子材以68岁之躯,精心策划,亲身指挥,一举反败为胜,创造了震惊时世的镇南关谅山大捷。这一仗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光辉典范,打出了军威,张扬了国威,法国茹费理内阁因之土崩瓦解。打了大半辈子的仗,冯子材从未如此扬眉吐气。
4,冯子材的事迹资料
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溢勇毅。生于1818年,卒于1903年。出生地在广东钦州(今广西钦州市)沙尾街。4岁丧母,10岁丧父,依赖祖母抚养长大。 15岁,祖母去世,只和哥哥子清相依为命,不久子清病死,子材无依无靠,四处流浪。但他身体健壮,力大超人,又习得一身好武艺,便为雇主送牛帮护私盐当保镖。 坎坷的历程形成他“慷慨好义”、“不畏强横”的性格。曾参加博白的农民军,便不久又投靠清军。1851年授高廉道委“平小乱”投广西提督向荣,参加镇压太平天国。 数年转战,积功从把总、千总、游击、参将、副将、总兵,至1862年补授广西提督赏穿黄马褂。太平天国失败后,又转战广西“平乱”,镇压广西的农民起义军。 1882年,因不满官场的腐败,“请病”、“开缺”隐居白水塘。中法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广东省高、雷、廉、琼四府二十五州县团练督办。 经广东军务兵部尚书钦差大臣彭玉麟、两广总督张之洞的“会奏”,“奉旨急命”子材招旧部成立萃军。 年近七十古稀的冯子材重跨战马,于光绪九年冬率军“驰抵龙州,赶赴防地”。冯子材以国事为重,严明军纪,团结友军,收集溃勇。筑长墙,掘深堑。 前线军民推举他为抗法的前敌主帅。1885年3月22日法国侵略军3000多人,配三个炮队向镇南关发起进攻。冯子材钱领前线军民英勇抗敌,在8天时间里,歼灭法军1000多人,取得了镇南关—谅山大捷。 冯子材从抗法前线越南回国以后,满清朝廷“叙子材功,赏给太子少保衔、轻车都尉世职。光绪二十年加尚书衔。 在随后的十多年里,先后督办钦廉的边防,渡琼州海峡镇压海南黎民的起义,还在中日战争时统军过镇江防倭,还赴任云南、贵州提督,会办广西军务等。 光绪二十九年冯子材病逝,享年85岁。 扩展资料: 镇南关大捷: 清朝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曾进入了一段所谓的“中兴”时期,主要是指内部战乱基本上被平定了,清廷统治暂时稳定了。工业上学习西方,掀起“洋务运动”,取得一定的进步。 同时,尽管政治上没有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格局,但是由于一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敢于战斗,在抵御外侮方面取得一些胜利,例如左宗棠、刘锦棠收复新疆,冯子材、刘永福击败法国侵略军,确实一时间很振奋人心。 其中冯子材以年近七旬,亲自挂帅,带着儿子冲杀在炮火纷飞的前线,击溃侵略军,捍卫了中国的门户,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的。 分析冯子材亲自指挥的镇南关大捷,之所以取得胜利,和当时冯子材决一死战的决心,广西人民要以法国军队的头颅重建镇南关大门的血性,指挥官神机妙算的战略决策,以及当时清军的武器配备,都有很大的关系。 1885年,法国侵略军从越南一路进入中国的广西,甚至炸毁了镇南关的城门,形势十分紧急。 焦头烂额的清政府想到了当时在家中赋闲的冯子材,此前,张树声去冯子材老家请其出山的时候,看到这位老将在家中带着小朋友放牛,“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当时冯子材拒绝了出山请求。 但后来听说镇南关危急的时候,马上主动请缨出战。被任命为战前总指挥的冯子材,表现了一代名将应有的范儿,他目光老辣,实施有攻有守,奇正相生的灵活战术。 首先在东西两处山岭当中修建起一道长长的防御工事,将敌军的主力阻挡在长墙之前,在加固防御阵地之后,并不坐等敌人前来,而是又主动试探敌军的火力。 在大战发起的前一天晚上进攻法军,摧毁其炮台,扰乱其阵脚,为第二天他主动冲锋奠定基础。 尤其难得的是,冯子材在具体的战役过程中,既起到了优秀指挥官运筹帷幄,布阵遣将的作用,又能够以身示范,亲自杀入前线,可以说兼起了总指挥和先锋官的作用。 他的以身作则对将士们,乃至当地民间抵抗组织都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自开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诸军以子材年七十,奋身陷阵,皆感奋,殊死斗”,既是主帅,又是悍将。 当然,冯子材冲锋杀敌并不是死打死拼,是讲究战术的。除了身先士卒,他还运用一系列的阵前设置埋伏,深夜突袭,迂回包抄等山地战术,一直使法军不得喘息。最后终于取得镇南关大捷。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抗法名将冯子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晚清最荡气回肠的名将:冯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