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大宅门》原型真实历史是什么?

《大宅门》原型真实历史是什么?

《大宅门》原型真实历史是同仁堂。 《大宅门》中“百草厅白家老号”所发生的坎坎坷坷,其背景和原型就是清朝末年的北京同仁堂。“白家老号”实际上应为“乐家老号”,同仁堂创始乐显扬于康熙八年(即康熙生擒鳌拜那一年),并自雍正朝开始向宫廷供药。 乐氏祖上为浙江宁波府人,于清初进京,世代行医。既然本主姓乐,电视剧里会说成姓白,原因是“乐”的繁体中间有一“白”字。 乐显扬有四个儿子,只有一个儿子继承他的衣钵从事医药行业,其他三支的子嗣都在其它行业开枝散叶。自此乐家的前几代基本上每代只有一两人从事医药行业,到乐家第九代乐百龄无子嗣,就过继了其他支的来继承祖业。 过继来的是被称为同仁堂中兴人物的乐平泉,乐平泉的儿子们就是著名的四个房头,从这代开始乐家从事医药行业的人才多了起来。 乐家目前据说有几千人,大部门都没在医药行业,乐平泉儿子辈儿的四个房头,进入新中国后公私合营,产业全部改制成了国有。北京同仁堂目前是全资国有股份,除了乐家上交的配方之外,跟乐家再没有关系,但是乐氏家族的古训和精神还在影响着每一代同仁堂人。 《大宅门》中的人物原型 剧中男主角白景琦(陈宝国饰演)的原型是乐家第十二代传人乐达聪。正是他改良阿胶,并在济南创立了宏济堂,现在济南仍有宏济堂字号营业。 女性主角“二奶奶”(斯琴高娃饰演)的原型是乐家第十代乐平泉的夫人许叶芬。《大宅门》导演兼编剧郭宝昌原为乐家养子(随母姓),即电视剧中的李天意原型。

2,《大宅门》原型真实历史是什么?

《大宅门》原型真实历史是大清末年的同仁堂。 《大宅门》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视剧。剧中百草厅的原型就是大清末年的同仁堂。该剧的导演和编剧郭宝昌在同仁堂这个大宅门里生活了整整26年。 出于各种考虑,同时也为了保护这部作品,郭宝昌不仅将同仁堂改成了剧中的百草厅,还把同仁堂原本的4个房头改成了3个房头,在创作人物的时候也都进行了必要的艺术加工。 《大宅门》的人物原型: 《大宅门》中男一号白景琦的生活原型就是郭宝昌的养父乐镜宇。现实生活中的乐镜宇自幼顽劣,个性张扬,靠刻苦学习自学成才。他不仅是一位医生,还是一个发明了很多中成药的中药学家,阿胶、乌鸡白凤丸等配方都是乐镜宇研制、发明的。 《大宅门》中的女一号白文氏的生活原型是郭宝昌综合了乐家三代女人:曾祖母、祖母和养母的许多事迹而成。《大宅门》中有位痴迷名伶的小姐白玉婷,其生活原型就是郭宝昌的十二姑。她迷恋的名优就是梅兰芳先生。

3,新中国对同仁堂采取了哪种改造方式?

对同仁堂采用了私合营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同仁堂是闻名全国的中药店,总店设在北京,创建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1948年底时,京城同仁堂乐氏第十三世乐松生主事。1954年8月27日,同仁堂公私合营大会召开,公私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公私合营后的同仁堂,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仁堂内部建立健全了党、政、工、团的领导组织,增建了企业各项的管理制度。国家还投资扩建厂房,增添生产设备,促进生产迅速发展。 同时,在国家的扶持下,同仁堂像中国其他中药企业一样,彻底摆脱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简单的手工操作逐渐被机械化、半机械化的设备所替代。结果是素以“质高价昂”知名于世的北京同仁堂成药,在公私合营后连续几次降价,成为质高价廉的产品,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史称“三大改造”。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3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9月,政务院通过《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条例规定:对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应当根据国家的需要、企业改造的可能和资本家的自愿。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用4年时间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新中国经济70年·公私合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仁堂

4,对同仁堂采用了什么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对同仁堂采用了私合营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同仁堂是闻名全国的中药店,总店设在北京,创建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1948年底时,京城同仁堂乐氏第十三世乐松生主事。1954年8月27日,同仁堂公私合营大会召开,公私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公私合营后的同仁堂,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仁堂内部建立健全了党、政、工、团的领导组织,增建了企业各项的管理制度。国家还投资扩建厂房,增添生产设备,促进生产迅速发展。 同时,在国家的扶持下,同仁堂像中国其他中药企业一样,彻底摆脱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简单的手工操作逐渐被机械化、半机械化的设备所替代。结果是素以“质高价昂”知名于世的北京同仁堂成药,在公私合营后连续几次降价,成为质高价廉的产品,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史称“三大改造”。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3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9月,政务院通过《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条例规定:对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应当根据国家的需要、企业改造的可能和资本家的自愿。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用4年时间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新中国经济70年·公私合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仁堂

5,同济堂现状

同济堂2021年三季度严重亏损二十多亿,净资产为负,如果没有大咖重组必直接退市了结。同济堂陷业绩对赌泥潭:应收账款占营收超60% 多个项目故意拖进度,医药行业活跃着两家名为“同济堂”的公司,一家是作为中间商赚差价的医药流通综合服务企业,另一家是“中华老字号”的医药企业,隶属于中国医药集团。拓展资料:同济堂是“中华老字号”,始建于公元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由唐炯(字鄂生,曾任清朝矿务大臣,云贵总督)和于德楷(字仲芳,曾任清朝知县)二人合资开办,药店位于贵阳大十字附近的正新街,占地面积642平方米。专程从汉口请来了精通医药又有经营才干的黄紫卿任经理。“购药须出地道,制作必须精细,配售必依法度”是药店的信条。公司文化“同心协力济世为民”是同济堂的宗旨,“锲而不舍追求卓越”是同济堂的精神,同济堂将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进程中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贵州同济堂致力于关爱中老年人骨头健康,关注骨质疏松症的事业,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在以下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1、与中国科学技术基金会骨质疏松基金委员会共同发起“银丝带——中国骨质疏松防治行动”。志力于长期开展骨质疏松防治教育。2、在全国各城市开办了骨健康俱乐部,定期组织活动来增强中老年人对于骨头保护和关爱,3、支持体育事业,支持全民健身运动,赞助北京排球队,贵州同济堂身体力行。4、关爱老年人生活,关心老年人健康,定期走进敬老院,关心老年弱势群体,贵州同济堂不遗余力。7、情系灾区,回报社会,贵州同济堂不甘人后。

6,同仁堂的前身是?

根据中国商业出版社于去年出版的《国宝同仁堂》一书撰写,北京同仁堂的前身是乐家老铺,过去是乐氏家族“祖遗共有”世代经营的药店。几百年以前,在江浙一带,当地老百姓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老郎中,穿布鞋披布衣,从这家到那家问医、行医、卖药,老郎中与村人相处融洽,既治病救人,又谈天说地,闲话家常。这位老郎中,当地人称“乐家老郎中”,他就是乐家的祖先。乐氏的宗族意识很强。宁波乐氏始祖乐人规为了不让乐氏宗族失序,纂修了乐氏宗谱,并以乐汝贞为第一世祖,在宁波居住繁衍了31世代以后,乐家才有人迁往北京,在那里才开始了北京乐氏家族。
乐氏家族迁往北京后,起初还是当铃医,靠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为生。和当时被达官贵人重视的正统坐堂中医相比,铃医在旧社会是一种民间医生,自成体系。民间的称号有串铃医、走方郎中、草泽医等等。他们当中有者针药独特,治病有速度,有验、便、廉的特点,医疗上常常能见其效。那时,乐家后代乐良才继承祖传经验,经常出没于北京街头巷尾,手摇串铃,周游四方,治病卖药,很受百姓欢迎。
乐家从民间铃医转变为正统中医,始于乐良才的儿子乐廷松。乐廷松除了象父亲那样走街串巷,另一方面也为了适应大城市的行医需求,开始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和方药著作。经过乐氏两代人的艰苦努力,至四世乐显扬时,他钻研医药之术,后来成为清朝太医院的吏目,也就是掌管御医的高级医官,这才完成了朝向正统中医药转变的使命,结束了乐氏祖传的铃医生涯。
乐显扬于康熙八年(1669年)创办同仁堂药室,是个历史的起点,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乐氏家族把该年定为北京同仁堂诞生之日,而乐显扬就成为北京同仁堂的肇始之祖。 乐显扬认为,“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他亲自拟定了堂名“同仁,为何起用这两字?他说:“‘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志之。”
同仁一词源于《易经》,意思是和同于人,宽广无私,有无论亲疏远近一视同仁之意。
关于这名字由来,同仁堂有另一佳话。同仁两字,原取自乐氏家传铃医留下来的刻有针灸穴位的铜人。铜人的模型是根据北宋名医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设计而成。乐氏家族原想用铜人为设堂制售药物的奇异标志,后因考虑到铜人全裸而不雅观,转而联想到“铜人”的谐音“同仁”二字。

7,同仁堂后人承认是大宅门原型吗?

同仁堂后人不认大宅门的。大宅门白草厅的原型是被称为“大清药王”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百草厅的原型是同仁堂,白家的原型是乐家,这是无可争议的。郭宝昌导演是剧中白景琦和李香秀养子李天意的原型,可以说一部《大宅门》就是郭宝昌自己家族的故事了。 郭宝昌在大宅门中生活了整整二十六年,可以说《大宅门》故事的真实性是无须质疑的。可这部电视剧却没得到乐家人的认可。 大宅门的剧情简介 1880年(清光绪六年),医药世家白府与官宦世家詹府,由于詹府的大格格一对私生子女的纠纷而结下深仇。正值宫中死了一位女嫔妃,乃詹家的二格格,詹府王爷乘机将白府大爷白颖园牵连在内,打入死囚牢。虽用掉包计将其救出,也只能隐姓埋名远走他乡。 那对私生子女的生父武贝勒,怕受连累弃大格格而去。而白府亦被宫中矛盾所累当了替死羊。百年老号《百草厅》老药铺被查封,全府陷入绝境。老太爷白萌堂悲愤交加,与世长辞,全府重担落在了二儿媳白文氏一人身上,三爷白颖宇乃一纨绔子弟,百般要挟终使三个房头分了家。 白文氏于内外交困中运筹帷幄,费劲心机终将老号盘回。白府复兴,白文氏一举成为白府的权威、当家人、然而她却管教不了自己的儿子白景琦。 这个从降生之时便不会哭的人,从小顽劣不可救药,后终于被文武双全的老师季宗布所降伏,长大成人充满了愤世嫉俗的反叛精神,竟与仇家詹府的私生女黄春私定终身。

8,同仁堂后人为什么不认《大宅门》?

一郭宝昌不是乐家人。 郭宝昌姓郭,那么他就不是乐家人,因为乐家人姓乐。郭宝昌是白景琦原型乐镜宇和李香秀原型郭榕的养子,而且他跟养母郭榕的姓,没有跟养父的姓。在家族等级观念森严和姓氏传宗接代传统理念根深蒂固的情况下,郭宝昌自然得不到乐氏家族的认可。 二、白景琦被过于美化。 白景琦的原型是乐镜宇,乐镜宇是谁?郭宝昌的父亲。乐镜宇身上的真实史料是结交日本人,杀死德国兵,娶仇人女儿为妻,济南建立阿胶厂,包括娶给母亲抱狗的丫头郭榕,但是仅仅这些而已。乐镜宇从来没有当过乐家家主,他是三房的儿子,是当时同仁堂家主的侄子。 郭宝昌写《大宅门》的时候,把当时家主的事迹生生按到了自己父亲身上。这些被乐家人认为郭宝昌过于美化自己的父亲,而贬低其他房头,所以乐家人都不认可也在情理之中。 三、二奶奶白文氏也被过于美化 二奶奶白文氏的原型按道理讲应该是乐镜宇的母亲,但确切的讲不全是。白文氏的原型更准确的讲反而是乐镜宇的奶奶许叶芬,著名的四个房头就是许叶芬的儿子们。 白文氏收回百草厅股份的真实事件是许叶芬的丈夫乐平泉做的,乐平泉死后维持四个房头几十年的和谐这是许叶芬做的。至于乐镜宇的母亲,也就是三房的主母,确实也掌舵过同仁堂,不过由于其在掌舵期间从公中贪污九万两银子又下台了。 后期白文氏身上也有了郭宝昌母亲郭榕女士的一些形象,可以说白文氏身上有三代女性和几代男性的光辉事迹,至于缺点几乎没写。这样拍出来的电视剧,乐家人肯定不乐意,你把自己奶奶写的那么好,整个家族的光辉事迹都被集中到她身上了,所以乐家人都不认可这也在情理之中。 扩展资料 大宅门该剧讲述了中国百年老字号“百草厅”药铺的兴衰史以及医药世家白府三代人的恩恩怨怨。 剧情简介: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药材禁运,老号<百草厅>断了货源,面临危机,杨九红竟女扮男装,出关运货历经艰险将药运回,挽救了老号的危急。 尽管她在去东北期间,一直把槐花带在身边以防失宠,却不料家中景琦与丫头香秀修好,杨九红悔之不及,将一腔怒火、满腹醋意发泄在槐花身上,致使槐花悬梁自尽,景琦惹上了官司。 而景琦的管家王喜光做恶多端,终于东窗事发,被景琦逐出府‘门,因而怀恨在心,见有机可乘,便落井下石,将景传送入了大狱。机智的香秀上下周旋,终将景琦救出,景琦决心要娶香秀。 七.七沪沟桥事变,景琦长孙由占元参加了共产党的抗日组织,白府成了侵略军注意的焦点。景琦因拒绝与日军合作被逼躲到了香秀家,终于决定违反家规将香秀续贤。 立即遭到全族人的反对,景琦立排众议挥刀铭誓,全族震惊,终与香秀成亲。日军又通过当了汉奸的王喜光逼迫景倚做药行商会会长,并以杀害占元相威胁,景琦坚决不做汉奸。 可又担心长孙占元受害,无法解脱。此时,深受日军伤害的年已八十的白颖宇挺身而出当了会长,在就职大会上痛斥日军宣传抗日,悲壮殉国。至此,白家大宅问卷入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