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关于虎的典故有哪些?

历史上关于虎的典故还是挺多的,作为力量和权力的象征,虎的形象曾经被用到了很多地方。我来讲两个个大家不太熟悉的,为虎作伥、十二生肖之寅虎。 【为虎作伥】相传,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的鬼叫做伥。这些伥没有了人的思想,会以老虎为尊,一致维护老虎的利益。 相传曾经有一个读书人游玩时差点儿掉到猎人的陷阱里,然后猎人让他上树和自己一起待着,并告诉他这个地方老虎为患,这个陷阱就是为了抓老虎的。 半夜时来了一群人,发现了猎人的陷阱,然后特别生气地破坏掉陷阱走了,说是要维护他们大王的安全。这个读书人非常奇怪,就问猎人这些人怎么回事,怎么破坏陷阱,他们不知道是为了捕捉老虎的吗? 猎人说这些不是人,而是伥,它们生前都是被老虎吃掉。这些伥为老虎服务,死心塌地向着老虎。猎人重新把陷阱搭好,过了不久老虎就来了,然后掉到陷阱死了。结果这些伥发现老虎死了哭得特别伤心,一直都在说是谁害死了他们的大王。 后世用为虎作伥来形容一个人善恶不分,专门替坏人做事。 【十二生肖之寅虎】很早的时候十二生肖中有狮子没有老虎,但是狮子太凶残了,它常常危害其他动物,弄得其他动物们怨气很大。玉帝知道了这件事,就想把狮子从十二生肖中踢出去,然后换一个既有震慑力又有威望的动物。可是这样的动物也不好找啊,既有凡间管理的能力,同时还得有威望,而且还得要对玉帝足够忠心,一时之间玉帝也是犯了愁。 后来,偶尔之间,玉帝发现了殿前的虎卫士。在成仙上天之前虎卫士可是在凡间很有威望的,而且他作为卫士曾经立过不少功劳。玉帝越看越觉得虎卫士合适,派他到凡间代替狮子的位置简直不能再好了,他比狮子在动物中的威望高,然后他对动物的管理也很有经验,最重要的是虎卫士对天庭足够忠心。 玉帝越想越觉得满意,就这样老虎从玉帝的殿前卫士变成了凡间的守护者,下凡之后永保下界的安宁。因为老虎本身是天上的神仙,所以它也就具有了辟邪、震慑的作用,世人们开始用老虎的形象来祈求平安,一些镇邪的物品纷纷刻上了老虎的形象。
2,为什么有那么多“打虎”典故,古代老虎很多吗?
本回答收录于「虎年唬不住」优质回答中 「虎年唬不住,新春趣答会」去看看 在中国古代,几乎只要说到英雄,都会用一个打虎的故事来证明一下。以此来说明,这个英雄的称呼名副其实。比如西汉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在知道右北平虎患猖獗,就自己带着随从亲自射杀老虎。有一次,他带着随从赶路,忽然发现丛林深处,窝着一只老虎,于是就搭箭射了过去。作为神箭手的李广,自然是百发百中,这次也不例外。可是当随从们走进之后,才发现,这哪里是什么老虎啊,原来是一个形状和颜色像老虎的石头。但是让众人瞠目结舌的是,尽管这是一个“石老虎”,但是李将军的箭,依然射中,箭头还深深的嵌入石头中。李广自己也是觉得不可思议,还特意又射了几箭,结果碰到石头都是火星四射,却再也没有射入石头中。 著名的《水浒》中,也有武二郎景阳冈打虎的故事,武松打虎的故事虽然是杜撰的,但是这个故事的原型,来自于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中所记载的《武行者》,也是讲述一个姓武的英雄如何为民除害,打死老虎的故事。 古人动不动就打虎,是不是古代的老虎很多呢?众所周知,如今在中国有老虎的地方,只有东北地区。曾经有人说拍到华南虎,但是后来也证实,照片是假的。而在中国古代,因为人口稀薄,很多地方人烟罕至,很多地方都有老虎出现的记载。 比如在泗州,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境内,就有一只老虎被活捉,被当地的官府进贡给宋太祖。宋太祖为了尝试这只老虎到底有多凶狠,就放了一只羊进去。这只老虎,二话不说就扑了上去,将羊的头咬断,再将羊的身体撕裂,一边吃肉,一边喝血,及其的残暴嗜血。特别是这只老虎的眼睛,盯着人的时候,目录凶光,让人不敢直视。 如今,只要是在苏州待过的人都知道一个叫作虎丘的地方。地方志记载,在北宋至道二年九月,也就是宋太宗的最后一年,苏州忽然出现一只老虎,在夜里连续吃了还几个人,当地的官衙组织猎户围猎这只吃人的老虎,但是却无功而返。 《宋史,烈女传》就记载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庆元府,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宁波。在南宋初年,有一个叫童八娜的女人和自己的母亲一起赶路,忽然在丛林中跳出一只老虎,用嘴衔着童八娜母亲就走。童八娜死死的拽着老虎的尾巴,不让这只老虎把自己的母亲叼走。于是老虎就放下了她的母亲,把她衔起来叼走。当地的官府知道后,为了纪念这位舍身为母的孝女,就在她被老虎叼走的地方建立的一个祠堂,供人们去纪念。 明朝末年,张献忠祸乱四川,死的人非常多。于是在成都城里,人们在大白天都能看到老虎在城里活动,一个逃避灾难的书生,也在大白天,隔着护城河,看到河的另一边有六只白色的老虎,沿着河边行走。由此可以看出,因为战乱和饥荒,虎患已经到了如此地步了。 老虎在哺乳动物食物链中处于顶端,根据最新的研究发现,一只能年的老虎所活动的范围在50平方公里。因此古代这么多老虎,也是说明当时的森林植被的范围是多么广。如今,随着人类人口的增多,人类活动范围变大,同时人类的武器变得更加强大。现在想看到老虎,恐怕只能去动物园看了。
3,思悼世子死亡真相是?
思悼世子死亡真相是罗景彦:告发世子的腐败被判诬告而被斩首,然而罗景彦的告发让英祖对世子私下的事更为清楚,对世子失望到了极点。最终在闰5月13日,英祖将世子废为庶人并关入柜(뒤주)中。据史料记载,思悼世子被禁于其中9日后死亡。 扩展资料: 思悼世子虽然很聪明,但却具有强烈的武人气质,世子自小就爱玩行军打仗的游戏,喜读兵书和谋略。身体很健壮,武艺也不俗。孝宗曾经使用过的青龙刀和铁棒,普通武夫难以提起,而世子15、16岁时就能提起并挥洒自如。 然而英祖让世子代理听政多是出于好意,是为了让世子能够在即位前得到锻炼,性情也能经此有所调整。然而可以预想到,其过程并不顺利。英祖也自此对世子处理政务的能力和修养更为不满。 英祖的举措让世子的压力越来越大,英祖也将对世子的不满发泄出来,两人的矛盾逐渐升级。世子对英祖的惧怕也在英祖反复让位中达到新高,据说他得到进见的命令就会害怕得发抖,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也没办法立即做出回答,甚至曾在面见英祖后昏死过去。世子对英祖的惧怕成了心理病,他因为不想去见英祖,甚至还讨厌穿衣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思悼
4,朝鲜李氏王朝历史上的两位被废黜的君主?
共两位
燕山君(1494年-1506年)——朝鲜的第10代君王。在中宗反正中被废黜王位,并被赶出皇宫,因病于1506年结束了惨淡的一生。朝鲜历史上一共有两个废主,燕山君是第一个。他有着充满阴影的童年,这使得他后来有点心理变态,倒行逆施。内心扭曲的燕山君即位之后,疯狂地否定一切礼法制度,随心所欲地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得知了生母废后尹氏真正死因后,坚持要按照佛教礼仪重新安葬自己的母亲,为其恢复名号,并杀害了大批劝谏的大臣。同时为了报仇,杀死先皇的几个妃子,甚至杀死了劝说自己的祖母仁粹大妃。历史上给予燕山君的评价——暴君。
15世纪末,李朝的政治腐败,党争不绝。在朝的功臣勋旧官僚集团称「勋旧派」,在书院接受儒家教育的两班子弟和靠科举入仕的新官僚称「士林两班」或「士林派」,两派相互斗争不已。成宗不满勋旧派的飞扬跋扈,利用士林派加以遏制,士林派势力膨胀。
成宗的皇后尹氏即燕山君的生母,因宫廷斗争被废为庶人,后被赐毒药而死。她的儿子燕山君因为受到祖母仁粹大妃的庇护而没有受到影响,并在其母死后一年被立为世子。1494年成宗去世,本来正室贞显王后有机会扶正自己的儿子晋城大君,但因为仁粹大妃的权威,按照长幼顺序立燕山君为国王。1494年继位的燕山君因要为生母废后尹氏立庙并举行隆重的佛教招魂安葬仪式,从而与士林派发生矛盾,转而依靠勋旧派清洗士林派。
1498年,因士林派名臣金宗直的一名学生在编写《成宗实录》时将金宗直的文稿《吊义帝文》收入,曾被金宗直得罪的勋旧派有名人物柳子光、李克墩指责该文影射世祖篡位。勋旧派大臣利用国王的愤怒,怂恿燕山君把士林派全部驱逐出政府,并诛杀相关者三十多人,酿成「戊午士祸」。六年之后又发生了「甲子士祸」。燕山君生母尹氏因嫉妒太甚而在1479年被成宗废位,1482年赐死。燕山君一直想了解其内幕及参与人,以寻机报复。他命令春秋馆上奏尹氏赐死的详细过程和有关人员名单,春秋馆被迫如实报告,燕山君从中选出26名「奸臣」,逐一处决。其中成宗恭惠王后的父亲韩明浍等已故者8人被剖棺戮尸,「碎骨飘风」。被认为当年诬告的淑仪严氏、郑氏,以及郑氏所育两子——安阳君和凤安君也被赐死。根据李朝实录中《光海君日记》及《中宗实录》的说法,指责其暴行的仁粹大妃(燕山君祖母)亦被燕山君下令药杀于昌庆宫景春殿。
燕山君除了迫害士林派之外,又因为有大臣用训民正音文字写招贴批判其暴政,所以燕山君下令禁止使用正音。刚创建不久的朝鲜民族文字发展因此陷入了停顿。李朝实录称燕山君还将成均馆改为游宴场所。在宗教方面,李朝太祖、世祖崇佛,而太宗、世宗废佛。燕山君原本随顺祖母仁粹大王大妃崇信佛教,仁粹大妃去世后,态度一转,开始和太宗、世宗一样对佛教加以破坏。他撤去三角山藏义寺佛像,赶走寺内僧侣,将教宗首刹兴德寺的佛像废去,寺院改为官用。1504年,他还废掉朝鲜禅宗首刹兴王寺,移佛像至桧岩寺,改圆觉寺为妓院;自高丽以来所举行的僧科制度也被迫废止。不久,兴天、兴德寺相继被焚,禅、教二宗本寺俱毁,宗务转移他处。
1506年,燕山君再度掀起丙寅士祸,试图将戊午士祸及甲子士祸中遗漏的士林再度查找处理,掀起了全国的恐怖气氛。燕山君的种种悖离传统的做法让朝臣们感到恐慌,终于在1506年九月决定举事。九月一日(阴历),吏曹判书柳顺汀、知中枢府事朴元宗、副司勇成希颜等人发动政变,组织军队扑杀外戚慎守勤和任士洪,随后包围昌德宫,驱散宫中卫队后迫使燕山君退位,并以慈顺王大妃(成宗王后,晋城大君生母)的名义命令燕山君交出国王印玺。燕山君先是百般抵赖,但最后不得不于九月二日清晨交出玉玺。政变发起者随即赴晋城大君私宅,将其迎入景福宫,在勤政殿即位,是为中宗。
燕山君退位后与其妻、子一同被流放到江华岛的乔桐,当年十二月被赐死,终年三十岁。
2,光海君
除了两班和士林的党争外,李朝的王位更迭也令人眼花缭乱。先后发生过第一次王子之乱(太祖退位)、第二次王子之乱(定宗退位)、乙亥靖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废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等多次政治变动。每一次政变都会带来被成为“士祸”的诛戮和贬斥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98794.html?s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