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林风眠最著名的画

林风眠最著名的画是:《春晴》、《江畔》、《白衣仕女》。 一、《春晴》 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 二、《江畔》 画中无一笔传统程序,却有国画写意的意味;完全不像水彩画。作为林风眠的大作之一,《江畔》曾被多次出版,成为中国艺术史上浓重的一笔。巧用色调而使塞满的画面不觉局促,达到了另一种的高超布局境界。 三、《白衣仕女》 作品在娴熟的捕捉了仕女外形美姿的同时,将东方仕女的雍容风度和优雅气韵展露无垠。林风眠的画作最为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 林风眠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晚年林风眠客居香港,深居简出,凭记忆重画在“文革”中毁掉的作品,几乎一直画到生命的终点。
2,林风眠是如何走向绘画之路的
林风眠是如何走向绘画之路的如下: 林风眠(1900-1991) ,原名林凤鸣,广东梅县人,现代中国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启蒙者之一。林风眠出身于贫苦的石匠之家,幼年失去母爱。19岁赴法勤工俭学,先后入迪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柯罗蒙工作室习画2年多,游学德国1年,再居法2年。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专校长兼教授。 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任校长。1937年10月因日寇入侵率艺术院师生向江西、湖南转移。1938年春,在湖南沅陵,杭州艺专与北平艺专合校,改称国立艺专,改校务委员制,林风眠任主任委员。 因与教育部及校内某些负责人意见不一致而辞职。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专门从事绘画求索。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除了参加美协组织的深入体验生活的活动外,每天就是闭门作画至深夜, “林风眠格体”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青。林风眠在“文革”期间深受迫害,先是被抄家、批判,后被打入牢狱达4年之久,受尽了非人的折磨。林风眠于1977年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新中国成立后,林风眠先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协顾问、理事、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林风眠的中西融合更多地体现在观念上,由学习西方自然主义转而服膺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思潮,试图用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观念来切入中国绘画。在林风眠的作品中,中国画赖以生存的骨线被抽去了“笔墨”的特质,黑色也仅仅被当作一种色彩来看待,而失去了在传统中国画中具有的特殊意义。 他摒弃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与构图等程式规则,追求画面的构成性、水墨性、色彩性、自由性,以及对自我的精神情感的真诚而准确地表达。这也造成了他的不少彩墨画从外观上看更像西画,从而被人误解为不传统。但是从作品的内涵来看,那种冷逸的悲剧精神却在画面上得以升华,使之更为锲合中国画 “写心”的纯粹性,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林氏画风。 林风眠曾一度为自己的画还算不算中国画而苦恼,现在看来,这种苦恼完全是多余的,因为林风眠对于绘画观念的理解,已足以使其创作具有超前的作用,而标领时会、开启后学的一代新风。林风眠是一生潜心追求艺术的最为纯粹的艺术家,不愧为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大师。 他的学生弟子们也是受他的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强烈感染,而沿着他的艺术道路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比如吴冠中在对林风眠艺术创新的继承与发展中,形成自己的另一番水墨艺术天地,并对中国当代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现代中国画坛中西融合的林一吴体系。
3,林风眠作品
林风眠作品: 1、《打渔杀家》描绘的是京剧同名剧目,故事背景源自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水浒传》续作《水浒后传》,讲述梁山一百零八将之“活阎罗”阮小七弃官隐居,化名萧恩,携女桂英力抗太湖恶霸丁子燮的经典桥段。 正如艺术家在上述书信中所言,他是借阮小七利落干脆、不屈于管教及勇于与封建权势作斗争的品格隐喻其反对封建人文色彩之主观意念,和对艺术自由的固执追求。 2、《绽放》是林风眠的重彩水粉画作,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花瓶内一大束盛开绽放的向日葵,桌上新鲜的双梨,一切那么宁静、平和与美好,鲜艳的黄色象征着希望、憧憬与强烈的热力,这件作品既有油画的深度、坚实与明丽,又具有水墨的渗透、空灵与飘逸。 3、《渔村暴风雨之后》,画的是暴风雨后,渔家妇女在海边等待归舟的情景:人们面向大海站立,外表的平静正掩盖着内心的不安和紧张。视觉效果的戏剧性,对平凡劳动者命运的深切关心,是这件作品的特色。 4、《摸索》是一幅巨构(2X4.5米),着意表现思想家们在摸索人生的路,全幅布满古今伟人,个个相貌不特毕肖而且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隐露于笔底。 5、《悲哀》是《人道》《痛苦》的姊妹作,源自同一精神母题。画幅左侧的壮年男子,双手托着一死去的、骨瘦如柴的少年,右侧是两个悲痛的人肩抬着一裸体女尸。调子浓重,人物以粗壮的轮廓线勾出,似是借鉴了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卢奥的画法,那沉滞的力感,使人觉得画家悲哀中,还含着一种愤怒。
4,林风眠作品欣赏
林风眠(1900-1991),出生于广东省梅县一个农民家庭。祖父是木匠,林风眠小时候给祖父当助手,并学习书法和中国画。18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学习油画。後又到德国,对欧洲古典绘画大师十分敬仰,同时,对后期印象派、现代派诸流派也怀有浓厚的兴趣。1925年,林风眠回国,受蔡元培聘,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20年代末,他又转任杭州艺专校长。40年代后期,他离开教学工作,潜心创作。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