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饶毅为落选院士鸣不平 称海归不搞关系致淘汰

饶毅为落选院士鸣不平 称海归不搞关系致淘汰

《饶毅为落选院士鸣不平 称海归不搞关系致淘汰》由12月11日报道。 新增院士名单出炉后数小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便撰写了一篇4000余字的博文,标题为《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的落选鸣不平。 费解“逆淘汰” “施一公下一轮必定会进”,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自己首轮评审便被淘汰后,曾力挺施一公。 两人同为“海归”,掌舵北大清华,在此次院士选举中呼声颇高,却双双铩羽而归。 昨晚在博文中,饶毅直截了当地指出,其所属生命科学和医学部的选举结果出现“逆淘汰”,令人费解。 谈及施一公等人的落选,他总结认为,当前院士评选中,重视的不是学术水平、年龄、学术年资、在国内科学贡献大小,而是“在有些人面前低头排队的时间,有时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海龟”遭打压? 自己首轮被“刷”时,饶毅认为并非学术原因,而是“不会搞关系”。昨晚他却把矛头对准了中国不良文化,认为院士评选出现“逆淘汰”,原因非科学院的制度设计和程序,而是“斥才”“惧才”“拒才”文化。 言及亲身经历,他表示同龄科学家中,此前原本关系不错的,不少却在他回国后“变脸”。为什么“海龟”遭遇挑剔?有没有不看才能,而重拜把子叩山头的寨主“拒才”习俗?他提出疑问。 施一公在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说,“科学是高尚的,但科学家不一定就高尚,不要把这两个概念混淆”。在他看来,国内太注重外表,注重头衔。 “年轻”是双刃剑 饶毅此前提到一个现象,在国际优秀大学晋升副教授的时期,在中国就可以做院士,这让中国较好的科研人员,较早结束了科学活跃期。 中国两院院士在年轻化的同时,也让他们更早面临诸多“诱惑”。于是,工程院连续几年给新院士及所在部门和单位写信,提醒院士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 宣布不再参选院士的饶毅,尚在海外时曾写信建议将当时的“学部委员”改成“院士”,以更尊重科学家,如今又建议将“院士”改回“学部委员”,使学术荣誉回归学界内部。 如今,他正践行着今年8月底下的“战书”,欲与当选院士十年后比高低。

2,饶毅谈落选中科院院士:海归回国最怕处理关系网

[liuxue86.com]为中国留学生提供海外新闻:《饶毅谈落选中科院院士:海归回国最怕处理关系网》08月22日liuxue86.com报道。 8月17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呼声很高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落选。当天,这名“顶级海归”在博客上发布半年前即已准备好的一份声明,称“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如何事先料定自己落选?院士增选制度问题何在?几经电话沟通,饶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邮件采访。 >>对话人物 饶毅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曾多次公开批评中国科学界学风浮躁、教授搞关系不搞学术、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希望他们改正错误 京华时报:你那篇宣布不再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客点击量已经接近8万次,网上对这件事关注度很高,公众的这种反应你之前想到过吗?是否会给你造成压力? 饶毅:我知道科学界会有反应,海外生物学界会有反应,我没有预料到公众的反应。不过不造成对我的压力。 京华时报:你在博客中说,是出于对中国科学院前辈科学家、院士的推崇、敬佩、尊重和感谢,才于年初接受推荐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参选之前,你对增选院士本身怎么看?这种看法现在有无变化? 饶毅:没有变化,对于好的科学家,我继续尊重,无论他们是否是院士。同理,对于不好的,我自然知道,也与他们是否是院士无关。 京华时报:你对自己落选一事似乎早有预料?你是基于什么原因做出这种判断的? 饶毅:我遭打压、排斥早已不是第一次。以前一些不是院士的,而且可能我帮助过的人,也因为我回国而这么做过。 京华时报:得知你落选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也在媒体上做出回应,对你的落选表示不理解。据了解,施一公也参加了此次院士增选。同样是从海外归来的讲席教授,你觉得他有希望入选吗? 饶毅:我觉得他下一轮必定会进。我希望中国科学院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以后,改正错误。对于很多还在观望的海外优秀科学家,这是一个信号。目前,人们误以为一批海外正教授回国了,其实据我估计,生物学全时回国的正教授不到10人,其中一半在北大各个院系,中国科学院有几个所长还未全时到位,其他大学的院长也未全时到位。其中有些人在过渡,有些人在观望,他们最怕的可能就是国内的关系网。我希望,以个人声明来扭转这个具体问题,使其他海外学者能全时回国。 京华时报:据了解,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都会增选院士,改革开放以来,内地有十多名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们的院士增选流程是怎样的?和中国有哪些不同? 饶毅:国外的院士增选,你是否被推选,自己是不知道的。中国的院士增选,理论上也是推选和推荐,但个人知道。中国的院士增选有公示这个环节,国外则没有,当选的人往往都是结果公布后才知道的。国外对于荣誉的给予,都是秘密操作,这样做最合理,因为当事人不会参与其中。而我们是应该公开的事情不公开,不用公开的事情却公开,自寻烦恼。 落选无碍研究教学 京华时报:在你发表这篇博客后,有网友支持你的决定,觉得你代表了中国科学界的良心,希望你坚持走自己的路。但也有不赞同的,觉得你不适应中国“国情”,建议你回美国去。对于种种说法,你怎么看? 饶毅:可能不用宏大叙事。我认为我可以在中国做很好的科学研究,也可以教学。我的目的不是院士,所以,不做院士肯定不影响我做研究和教学。 京华时报:2007年回国之前,你已经是美国西北大学的终身讲席教授,有自己的实验室,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优厚的个人待遇。你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回国,面对的却是国内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会不会感到失望,或是后悔当时的选择? 饶毅:不会。 京华时报:根据教育部的统计,1978年以来,中国有超过130万人出国留学,其中只有不到30%的人返回中国。作为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第一位从美国著名大学全职归来的讲席教授,你对此怎么看? 饶毅:我仍然认为回国是有意义的。 京华时报:你和施一公的回归,曾在海内外华人生物学界反响强烈。甚至有人认为,你们的选择可以与上世纪50年代归国的钱学森、郭永怀比肩。你觉得此次落选风波,是否会挫伤海外华人科学家回归的决心? 饶毅:我觉得这样比喻不对。我希望通过我的行为,扭转观望的海外华人科学家的回国决心。 京华时报:在你看来,与国外相比,中国学界不能网聚人才的根源在哪? 饶毅:人员间矛盾多于国外。 京华时报:你回国后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并率先推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是什么?有什么难点?接下来还有什么打算? 饶毅:我基本不谈自己做的改革。因为这是正在进行的工作,无需和外界讨论,自己扎扎实实做就是。对外界谈的,都是需要在外界推动的事情。学院内部的事情,一般来说无需这么做。 解决不了绝不发言 饶毅:要改革,就不能怕得罪人。生物学界,直接从博士后变成正教授的现象,是很多人公认的问题,不能不解决。有位搞数学的研究员告诉我,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的要求比这高很多。所以就是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生物学继续给予高职称也是不公平的。 京华时报:听说你的批评有这样一个原则,就是“自己能给出解决方案才会说”,为什么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 饶毅:如果我都不知道怎么解决,如何批评别人?比如铁路的问题,我不仅不是专家,也想不出来怎么解决,我绝对不发言。(王硕)

3,饶毅对华大基因的质疑,有哪些是合理的

曾经被饶毅成为“流氓企业家”的华大基因杨焕明昨天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以下是饶毅当年的博客节选:
我认为杨焕明是企业家,因为迄今看来华大基因公司运行了多年,好像企业(至少表面上)是成功的,所以,称之为企业家,是一种褒奖,因为在我的词典里企业家高于商人。当然,我不说他是科学家,这一点其他人会有不同看法,因为大家对什么是科学家有不同标准。如果发过论文就是科学家(英文的科学家用法),那么杨焕明也算科学家,如果做了比较好的科学才是科学家,杨焕明就不是。什么是比较好的科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学生(和华大的青年员工)不妨知道杨焕明的模式并非大家都认可为科学家。DNA测序方法是外国发明的、仪器是美国生产、试剂是美国的,具体课题无需很多ideas,用中国的大量的钱(包括初期用地方政府的钱)、用中国廉价劳力,大量测序,是否算好的科学,生物学界很多人自有看法。所以,认为杨焕明不是科学家,恐怕不是我一人。不过,是不是科学家并不重要,争论也无所谓。

---- 以下是 2013-07-26 原答案 ----

我没有内幕,仅就题主问题中的第二点而言。
-论战二:华大只会拿别人的 idea 做学术吗?2012 年底,Nature 杂志评选了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ten people who mattered this year)*。华大基因(BGI)执行院长王俊(Jun Wang)入选。

三年前在 Nature 上有一篇介绍华大基因的文章,面对 Nature 杂志的采访,王俊坦陈“我们是肌肉,我们没有大脑(we are the muscle, we have no brain)”。个人感觉说出这样的话需要很强的自信,他们是充满野心的。2010 年华大基因购买了 128 台 Ilumina 公司生产的 Hiseq 2000 测序仪,据说该仪器的目录价格为每台 69 万美元。2012 年华大基因又斥资 1.18 亿美元收购了与 Ilumina 竞争的测序公司 Complete Genomics。

从纯粹的科学贡献来讲,如果真如王俊在题主引用的“论战”中所言,糖尿病微肠道菌群与癌细胞单细胞测序等工作是他们自主完成的,他当之无愧可以算是杰出的科学家。癌细胞单细胞测序的工作都发表在 Cell 杂志上,见这里和这里,我没有看完全文,不好直接判断工作的意义。但从作者单位来看,通讯作者的单位都是华大基因(BGI),共同第一作者排在前几位都是 BGI 的,但都有一位第一作者属于别的单位。这两位特殊的共同一作的单位都是医院,也许是因为他们提供了癌细胞来源,或者提供了部分 idea,但我个人倾向于判定主要的科学贡献属于 BGI。Nature 在前述报道中也强调,2012 年华大基因主导了他们自己的原创工作,其中就包括这两篇 Cell 文章。

Nature 的报道援引哈佛大学 George Church 教授的话说,“1999 年 BGI 的测序能力占全世界的 1%,现在已经达到了 50% 以上”。华大基因今年一共参与发表了 100 多篇论文,其中大多是 Cell, Nature, Science 文章。尽管如此,Nature 指出华大基因 2012 年最主要的进展在于将基因组科学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比如 9 月份与盖茨基金会签署的关于农作物与传染病的合作协议,以及推动发展下一代测序技术,通过对母亲血液中致命性染色体畸变进行基因检测,用来诊断测试新生儿的潜在疾病。

从他们的这些努力看来,华大基因也许并不像很多人(包括我)之前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个测序工厂,而是也拥有它们自己的科学梦想。

*:
Nature 评选的这十大人物在华大基因官方主页新闻中翻译为“2012年科学界年度十大人物”,而实际上,同时入选的另外9位分别是(摘自科学网编译):
罗尔夫-迪特尔·霍耶尔(Rolf-Dieter Heuer),欧洲原子核研究委员会主席,他让世界认识了“上帝粒子”。
辛西娅·罗森茨维格(Cynthia Rosenzweig ),纽约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共同主席,她致力于保护她居住的纽约哥谭镇,使其具有自然灾害抵御能力。
亚当·施特尔茨纳(Adam Steltzner),NASA工程师,他领导“好奇号”火星车的登陆任务。
塞德里克·布朗潘(Cédric Blanpain),布鲁塞尔大学教授,他领导的团队解决一个长期争议的科学问题,证实了癌症干细胞确实存在。
伊丽莎白·艾奥恩斯(Elizabeth Iorns),迈阿密大学博士后,她因证实他人一项研究的错误而遭到人身攻击和职业挫折。
乔·汉德尔斯曼(Jo Handelsman),耶鲁大学微生物学家,她通过研究证实,不论男女,对女性科学家存在歧视。
蒂姆·高尔斯 (Tim Gowers),剑桥大学数学家,他发起了针对爱思唯尔出版集团的网络抵制。
贝尔纳· 贝尔纳迪尼斯(Bernardo De Bernardinis),意大利政府官员,他因听信地震学家没有预防地震而被判过失杀人罪。
罗恩· 富希耶(Ron Fouchier),荷兰病毒学家,争议禽流感论文作者,他全年大部分时间在争取发表该成果。由此看来,应该被视为“十大新闻人物”更加合适。

4,饶毅对华大基因的质疑,有哪些是合理的?

Nature 的报道援引哈佛大学 George Church 教授的话说,“1999 年 BGI 的测序能力占全世界的 1%,现在已经达到了 50% 以上”。华大基因今年一共参与发表了 100 多篇论文,其中大多是 Cell, Nature, Science 文章。尽管如此,Nature 指出华大基因 2012 年最主要的进展在于将基因组科学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比如 9 月份与盖茨基金会签署的关于农作物与传染病的合作协议,以及推动发展下一代测序技术,通过对母亲血液中致命性染色体畸变进行基因检测,用来诊断测试新生儿的潜在疾病。 从他们的这些努力看来,华大基因也许并不像很多人(包括我)之前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个测序工厂,而是也拥有它们自己的科学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