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新昌大佛寺景点介绍

新昌大佛寺景点介绍:大佛寺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城南明街道,始建于东晋。全寺以石窟造像为特色,佛像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立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石弥勒佛,通高16.3米,两膝相距10.6米。 是中国南方仅存的早期石窟造像,被誉为“越国敦煌”。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赞曰:“不世之宝,无等之业”。 1983年,新昌大佛寺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6年,大佛寺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荣誉: 大佛寺是集观光朝圣、地质科普、民俗体验、禅意休闲于一体的大规模、多功能、综合性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开放寺院、央视影视外景拍摄基地等品牌。
2,新昌大佛寺景点介绍
新昌大佛寺景点介绍 新昌大佛寺群山环抱,奇岩突兀,亭台楼阁环布,古树修篁,故大佛寺又有“石城古刹”之称。下面为大家介绍新昌大佛寺这个景点,欢迎阅览! 新昌大佛寺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城西南,在南明山与石城山之间的山谷之中。寺内有大弥勒佛石像,寺外有隐鹤洞、锯开岩、濯缨亭、俊貌石、石棋坪、放生池及一些摩崖石刻等胜景。寺始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0),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寺院依山而建,正面外观5层,寺内高大雄伟,巨大的弥勒佛石像正面趺坐于大殿正中。这座巨大的石像,雕凿于悬崖绝壁之中,历时约30年才全部雕成,为江南早期石窟造像代表作。佛像高大巍峨、气势磅礴,经测定,石佛座高2.4米,正面趺坐像高13.2米,阔15.9米,两膝相距10.6米,耳长2.7米,两手心向上交置膝间,掌心可容10余人。大佛寺西北约300米处还有一小刹名“千佛院子”,院内有佛千尊,每尊长约7寸,宽近5寸,排列整齐,个个神采飞逸,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无穷智慧与高度的艺术水平。新昌大佛寺中有一尊卧佛,处于卧佛寺中,为亚洲第一大卧佛。 大佛寺位于新昌“千仞壁立,嵯峨怪石,环布如城”的石城山。大佛寺建寺历史悠久,在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地位,曾是我国佛学研究和传播中心之一。 景区概述 新昌大佛寺总面积共25.5平方公里,由大佛寺景区、十里潜溪景区、南岩寺景区三部分组成。大佛寺景区离县城西南0.5公里。沿途有锯解岩、誉为“江南敦煌石窟”的千佛岩、放生池、隐岳洞、晋昙光舍利塔、隋智者大师法塔(为纪念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凯而建)、朱子亭(朱熹于此著书立说)、朱梅、硅化石(又名木化石,距今已有1亿5千年历史),石门幽谷、磨崖石刻等景观。 在大佛寺入口处,以大佛寺为依托,突出佛教文化内涵,气势磅礴的中国大佛城已开业,这又是一处好景观。大佛寺里最负盛名的文物是石雕弥勒大佛。据《新昌县志》记载,大佛开凿于南北朝时齐梁年间(约486一J516年),前后营造30余年。据1984年有关部门测算,佛座高1.9l米,佛身高13.74米,佛头高4.87米,耳长2.7米,两膝相距1016米。此佛像是中国江南第一大佛,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石窟中大佛相媲美,目前仍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几尊石雕大佛之一。石弥勒像不仅以其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著称于世,而且在佛教造像艺术上也独具特色。石像盘膝而坐;面容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端庄慈祥。额部宽阔,鼻梁高隆,眉眼细长,方颐薄唇,两耳垂肩,顶有螺髻。身披架裟;中胸袒露,衣着绉招,自然流畅。身段秀丽,体态匀称,给人一种超脱、庄严的感觉。在造像上作了两个艺术处理:一是适度地放大头部,处理好视差关系,使人们仰视大佛时,毫无比例失调之感,反面感到佛像比例协调,佛面容亲近真实。另一个巧妙的创造是凿成穴代替眼珠,使观瞻者不论从哪一角度仰视,均有与佛陀目相接之感。 2000年以来大开发力度,相继建成了般若谷、射雕村、佛心广场、木化石林、露天弥勒、罗汉洞、白云湖、城隍庙等特色景观。 历史人文 大佛寺的开山和尚是东晋名僧昙光。昙光是江苏昆山人,自幼出家,拜访名师,钻研佛学,成为一位有影响的僧人。东晋永和(345-356年)初年,县光漫游江左,宿石城山下,见这里古木参天,石壁千仞,青藤绕石,环境十分清幽,就在这里劈荆斩棘,在山洞里修行。南齐永明(483-493年)年间,僧护来到石城山隐岳寺,做了隐岳寺的住持。他见寺北有青壁干余尺,每至其下,“闻管弦声或发光怪”,决心就壁刻成佛像。石壁坚硬,进展慢,至齐建武年间(494-498年),僧护圆寂时,只粗粗凿出头部形象。其弟子僧淑等继其业,因“资力莫由”而停工。 梁天监十二年(513年),齐梁时代名僧僧祐受建安王萧伟之邀,专程来到隐岳寺主持凿刻石佛的工程。僧祐(445-718年)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律学大师,也是古代杰出的佛教文史学家、雕刻家。僧祐来到隐岳寺,见僧护和僧淑所凿的石佛“失在浮浅”,于是再次招集工匠,“大事更张,因旧功铲入五丈”,“扪虚梯汉,构立栈道,状奇肱之飞车,类仙腹之悬阁,高张图范”,前雕刻四年,造成极精美的石弥勒佛坐像。南朝梁著名文学论批评家刘勰,特为之作了2200多字的《梁建安王造石城山石佛像碑记》,赞誉这座石弥勒像是“不世之宝,无等之业。”这座“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是经过僧护、僧淑、僧祐三人相继建造而成的,主体工程的设计和完成者是僧祐。在大佛寺大雄宝殿的三层楼阁上,立有“三生圣迹”的`匾额,就是指这三位法师楔而不舍地雕凿石佛的历史。据《嘉泰会稽志》载,唐会昌五年(845年),石城建瑞像阁三层。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石城寺遭火焚。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钱八千万,起弥勒宝阁三层及殿宇300余间,赐寺名为“瑞像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奉沼改瑞像寺为宝相寺。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毗卢阁,三层五极,高十三丈五尺,改寺名为毗卢阁。后道兵燹,殿堂均毁,唯十丈金身石弥勒佛像独存。清朝末年,重建五层高阁,重装大佛及罗汉像。1925年,在寺门口立碑,上书“大佛寺”。至此,寺庙改称大佛寺,沿用至今。 大佛寺的主要殿堂有天王殿、西方殿、大雄宝殿、大佛殿、地藏殿、藏经楼、隐鹤楼等,还有千佛院、智者法塔等建筑,此外还有朱子题字、隐岳洞、无量桥、放生池、龟化石,回音壁、米萧所书“面壁”题刻、古银杏、解开岩、仙客岩、七雨头、月峡等风景名胜。附近还有南岩寺、任公子钓台、化云洞、蝙蝠庵、十里潜溪、石屏幽谷、一线飞瀑、天烛万松、七盘胜景等。内塑海岛观音像,岩壁上分布着南齐永明三年(485年)开凿的1040余尊佛像。这些佛像高仅数寸,工艺精致,栩栩如生,与大佛一样,是中国早期南方石窟艺术的瑰宝,是研究南朝齐梁间雕塑艺术的重要实物史料。 大佛寺是浙江省省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后,又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每天前来参观游览、朝山拜佛的游人香客络绎不绝,人们无不赞叹这座鸿姿巨佛和周围的幽美的景色。 门票介绍 成人票门市价100元,同程价90元。 游玩须知 特殊人群: A.免费政策:儿童身高1.2米一下免票 ,70岁以上老人须持有效证件免票 B.优惠政策:儿童身高1.2—1.5之间购儿童票 ,老年票60岁以上须持有效老年证或身份证购半票 上述优惠政策,需到景区自行购买。 ;
3,广州大佛寺开放时间
广州大佛古寺开放时间:早上8点-晚上6点 365天都开放。广州大佛古寺地址:惠新中街21号。景区电话:020-83335678;020-83393455; 交通指南:乘坐公交1路、3路、10路、66路、183路、190路、219路、236路、541路、544路至“北京路口”站下,往东步行至与北京路的交叉口,往北步行,在交叉口往西沿着惠福东路步行即可。 广州大佛寺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在北京路西侧、广州百货大楼正南方)是广府五大丛林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观赏价值,是岭南有名的佛教名胜古刹。大家可以进去烧香,还可以去大佛寺图书馆看看喔,大佛寺图书馆就是在大佛寺里面的。始建于南汉(公元917-971),名新藏寺,为南汉王刘龑上应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扩建为龙藏寺,后改为巡按公署。清顺治元年(1649)公署毁于火。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师官庙制式,兼具岭南地方风格重建殿宇,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观赏价值。 旅游建议1. 适宜旅游的季节:一年四季。在炎热的夏天,这是广州的旅游旺季。 2. 当地旅游交通:公共交通、地铁(最适合穷游)、出租车/滴滴、包车。 3.穿衣指南:春秋两季,建议穿麻棉,晚上较凉,在夏季,应以凉爽为主;在冬天,只需要棉质的衣服,很少需要羽绒服。 4. 出行必备:①在夏天,水应该经常补充,建议准备藿香正气水。②带上防晒霜,做好防晒工作。
4,广州大佛寺在哪里
大佛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惠福东路惠新中街内。 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初名“新藏寺”,明代时称“龙藏寺”,清康熙三年(1664),平南王尚可喜捐资在此建寺,并为寺内浇铸三尊大青铜佛,故称大佛寺。 大佛寺,明代扩建为龙藏寺,后改为巡按公署。清顺治元年(1649)公署毁于火。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师官庙制式,兼具岭南地方风格重建殿宇,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观赏价值。 大佛寺新大厦目前已落成,而由於寺庙扩建後被西湖路一排骑楼遮挡影响风水,所以这些历史建筑亦要被拆卸以让路。文革后,广州市委市政府批准大佛寺重新开放。 大佛寺的历史渊源 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公元917-971),名新藏寺,为南汉王刘龑上应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扩建为龙藏寺,后改为巡按公署。 清顺治元年(1649)公署毁于火。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师官庙制式,兼具岭南地方风格重建殿宇,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观赏价值,雍正十一年(1733),广州知府刘庶选大佛寺作宣谕之所,于殿前建宣谕亭。 同时在大殿两侧建韦驮殿,伽蓝殿以及“佛境”、“禅林“东西两门。此时寺院范围扩大,佛事兴旺,名声远播,成为广府五大丛林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