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
- 2,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和弊各是什么呢?
-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术”指什么?
- 4,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什么建议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是个政治幌子。他真正的目的,是稳定人心,集聚力量与匈奴决战。但他没想到,儒家文化之后真的被利用作为中国社会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官文化。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 一、刘邦和项羽等,是以反对”秦法专制暴政”为由发动起义的,汉朝建立后,在官文化里,秦法依然是”罪大恶极”的,当然汉武帝也必须反对“秦法”,不可能公开采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这涉及刘邦起义和汉朝政权的合法性、合理性。 二、秦朝的快速灭亡,在刘邦等人的思想里 ,当然也一定程度认为是秦法的错。所以,刘邦一统后,毫不犹豫就实行周朝的分封制。而儒家思想正是要恢复周礼的。重提尊儒是顺理成章。 三、刘彻从继位开始,就想要用兵对付周边形势了。经过一段的尝试,刘彻已经发现战争需要大量调集民力,这需要做好地方的工作,利用还存在的分封制可以把矛盾推给诸侯和地方政府,同时也让地方有政策的弹性去化解矛盾。 这是刘彻决定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为什么说汉武帝决定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只是个幌子?其真正实行的是法家之道呢? 一、从刘邦的“约法三章”开始,其实汉朝的法律也是很多的,而且是严格执行的,尤其在惩罚偷盗,抢劫等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上,在调集民力、奖励生产和奖励军功上,汉朝和秦法几乎没有多大差别。汉朝军队的奖惩制度是最严格、最复杂的,甚至超过了秦军。 二、汉朝刘邦实行分封制度的时候,就规定”非刘姓不能封王”,就已经说明刘邦也对周朝的分封制心存芥蒂。而且刘邦的中央财政税负普遍征收、封王的同时又设置郡县、各地均驻扎汉朝军队等措施,其实都一定程度保留了了秦朝的制度,而不是周朝的分封制。后来汉景帝又经多次削藩,汉朝的中央集权才逐步确立和巩固下来。刘彻能够发现,景帝传给自己的,是一个名誉上的“周朝”、事实上的“秦国”。再打出独尊儒术的旗号,可以避免儒家再次利用自己大作为时,又趁机制造舆论作乱,把自己搞成第二个秦二世。刘彻不可能看不到唯有法治才是大国之路,看不到秦国崛起并一统中原的法治精神的威力。刘彻从文景之治和削藩,当然知道儒家弹性文化、表里不一的危害,而不会真的授权给满嘴仁义道德的诸侯们去管理国家和社会,对社会强取豪夺了。 三、儒家思想是讲究仁义和礼让的,汉武帝刘彻上台开始,就准备一雪汉朝长期受匈奴压迫、和亲政策的耻辱,他就根本没想过用”仁义和礼让”解决内外矛盾。事实上是:刘彻刚登基,就发动了征服东南的战争,为北击匈奴解决后顾之忧。刘彻任用的张汤,主父堰,卫青,霍去病,没有一个是儒家思想的人。刘彻在整顿朝纲时,已经开始训练军队了。通过法家的奖励生产、奖励军功、奖惩面前人人平等,才聚集起巨大的国力南征北战。征服东南、占据河套地区,又占据河西走廊、漠北一战灭匈奴、又占据新疆并驻军,打通丝绸之路……。刘彻为中华民族立下的功勋是巨大的。而这一切,都不是在儒家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取得的。 汉武帝最后因深感自己连年战争,尤其漠北之战耗尽中华民力,导致民不聊生,深感愧疚,发《罪己诏》向天下谢罪,决定息兵罢战,休养生息。但此时一眼望去,汉朝已无威胁了。汉朝己成为当时东亚大地上的唯一强大帝国,也是世界最强大的大帝国。这个时候,也许,儒家思想才开始抬头了。但是,汉武帝也不久,就离开人世了。 从汉武帝的行为看,他根本不喜欢儒家思想。他的治国方略,与商鞅,赢政如出一辙,只是的确多了点对百姓的”仁爱”,但是北击匈奴,彻底解除匈奴对北方的袭扰,谁能说不是对百姓一种”仁爱”?汉武帝也可以选择和亲政策,挑选皇家公主嫁给匈奴,每年向匈奴孝敬大量物资即可。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为发展经济减少了欺诈,包括杜绝了官家收粮食的欺诈行为,难道不是“仁爱”?!所以,仁爱的标准是很弹性的,汉武帝很清楚。秦始皇为抵御匈奴才修了长城,而且是维修不是新建,却就搞得厌声四起。关键是秦国实施法制使得儒家文人大量失业,趁机作乱。而刘彻做得彻底剿灭匈奴的壮举,与嬴政修长城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差别就是:刘彻吸取了嬴政的前车之鉴,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招牌,封住了儒家文人之口,北击匈奴才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成功。 刘彻如果再活20年,也许就”独尊法家、兼顾墨家,废除儒家”了。
2,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和弊各是什么呢?
一直以来后代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弊这个话题争论得沸沸扬扬,有人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明显的钳制思想的工具,所以全部都是消极影响,但也有人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毕竟它曾经维护了汉代的大一统趋势,也加强了汉武帝的权威,对于整个汉代的发展起到过一定推动作用。 后来大部分历史学家都倾向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弊不均等,其消极影响显然是占了主要的,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质就是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威,钳制思想的发展,汉武帝是一个占有欲非常强的皇帝,他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不得不钳制人民的思想。 所以才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汉代本来繁荣的文化圈变得死气沉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对于整个汉代的诗词歌赋来说是不利的。 但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件事也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也维护了皇权统治,尤其是独尊儒术中天赋神权的说法给了汉武帝的王位很重要的法律保证,使得整个社会的统治基础被打牢,奠定了汉代发展的稳固基础,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皇权的发展是有积极影响的。 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力,但是它弊端也占了绝大多数,所以后来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评价不是很高,认为影响主要表现在消极方面,也就是弊端上,毕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个钳制思想的工具,不利于汉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更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可以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相提并论的思想史上的大事,这两件事都是具有钳制思想的作用,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也成为后来人热议的话题,其实专家解释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非常复杂,因为董仲舒在提出这个理论的同时也广泛借鉴了其他学派的学说,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理论掺有很多别的学派的色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维护皇帝的权威,这也是儒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方面,汉武帝之所以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正是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罢黜百家的意思就是,抛弃甚至贬低其他学派的学说,而独尊儒术指的是要宣扬孔子的学说,把孔子的学说和论语作为显学,作为统治国家的工具。 在独尊儒术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就是要维护皇帝的权威,提高皇帝的统治,董仲舒在实行独尊儒术时说,皇帝就是上天派来与人民沟通的一个桥梁,皇帝是天授神权,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中最后一点也是天赋神权。 除此之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有很多具体的内容,例如把孔子学说作为显学,在京城中建立太学,广开言路,让小孩们都学习孔子的学说,还包括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并且法律是神圣的不可以动摇的,这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术”指什么?
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中的儒术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但是在汉武帝那里,明显是把儒家的思想进行了变革,即采用儒家思想中对统治阶层有利的部分,而去除了那些对统治阶层不利的部分。所以,后世的学者才会把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称作儒术。实际上,儒家思想在董仲舒那里,变为了一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孔子的很多初衷思想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 儒家本来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由孔子所开创,是一种激励人们入世作为、克己复礼、修身做人的学说。但到了汉代,儒家一家独大,其他诸多思想流派被废黜了。比如诸子百家时期,流传甚广的道家、墨家、法家,后来都由于汉代在思想领域的镇压衰减了不少。其背后的社会因素就是为了国家的大统一和思想的大同,而这也正是汉武帝所需要的。有了思想和文化上的统一,他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理国家,对人民采取高压政策了。 在思想统一的过程中,董仲舒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得到皇帝的赏识,他首先把儒家思想和当时的朝廷需要非常巧妙地结合了起来,然后又吸收了其他思想流派的精华,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就是儒术。儒术的提出为以后汉武帝对他意见的采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独尊儒术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董仲舒创造的儒术体系中,有三个思想要点,分别为:天人感应学说、大一统学说和三纲五常理论。 天人感应就是用自然中的一些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活动,比如,天空出现什么异象了,然后就用来引导到政治活动尤其是国家的治理当中,这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性,但在当时却深得皇帝赞赏。毕竟那时科技落后,就算有人不同意,但也提不出反驳的根据和实证。既然没人反驳,那我说的就是对的。 汉景帝时期,全国各地的诸侯出现了动乱,国家随时面临分裂的危险,为了实现统一,防止诸侯割据的局面,董仲舒适时地提出了大一统学说,不仅要在国家领土上实现统一,更要在思想文化上实现统一,用思想文化来巩固政治统一和政权的稳定。为此,汉武帝提出,凡是遵从儒家思想的人都会得到重用,而其他那些被看作是不入流的学说和思想流派,都要被废止。除了儒家思想,其他思想百姓们不许信,儒生们更不能信,否则就要治罪。 为建立一套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同时也为了便于统治者进行统治,加强对政权和人心的掌控,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理论。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的提出对当时的社会秩序的规整、道德人伦的确立和巩固统治者的地位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时至今日,五常依然对社会和人心发挥着道德规范作用。 儒术虽然把儒家的部分思想给改了,但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4,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什么建议
汉武帝继位之后,曾让各地举荐一些贤良的文学之士来参加策问,董仲舒便在这些被举荐的文学之士之中。在这策论中,汉武帝连续向董仲舒进行了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治理国家的政术和天人感应这三个策问。而董仲舒在回答的时候详细地阐述了天人感应,并将神权与人权的关系讲述给汉武帝听,遇刺同时还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但是这只是流传的说法,在儒家专家和爱好儒学者的长期辩论之后,严肃地提出了最终的结论:董仲舒并未向汉武帝提出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就来说一下他们这么说的理由。 首先,在《董仲舒传》中写道的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而《武帝纪赞》中写道的是“摆出百家,表彰《六经》”,并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显然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对不上号,就更不要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了。 其次,是整个汉朝并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事实,如果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了,那么便会在汉朝实行,然而并没有,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不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