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简介

职业: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国籍:美国人 为什么出名:塞缪尔·汀与伯顿·里希特一起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他们都独立发现了亚原子J/Ψ粒子。2001年,丁学良成功地在国际空间站上安装了阿尔法磁谱仪,以寻找宇宙射线和暗物质的起源,他是国际上一项成功的努力的负责人。 出生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地:密歇根州安娜堡,美国年龄:83岁 一代:无声一代中国十二生肖:鼠星星座:水瓶座 事件在塞缪尔C.C.婷的一生中1976-12-10塞缪尔C.C.婷是第一个用汉语发表诺贝尔奖演讲的人,在授予他和伯顿·里希特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仪式上,他发现了J/Ψ粒子2011-05-19阿尔法磁谱仪,由塞缪尔·C·丁领导的寻找暗物质项目,安装在国际空间站分享在Facebook分享在Twitter上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安瓦尔萨达特罗伯特蒙代尔T.S艾略特著名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威廉肖克利威廉汤姆森

2,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简介是什么

1、丁肇中(Samuel C.C.Ting),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

2、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5年发现反氘核;1967年测量电子半径,发现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半径小于10E-14厘米;1969年测量普通光和有质量的光(即矢量介子)之间的转变,证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变成矢量介子,同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因此贡献,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9年发现胶子喷注;1989年确定三代中微子种类的数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领导AMS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发现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 2015年首次发现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来源很可能是暗物质碰撞所产生的。

3、丁肇中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精确检验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统一理论,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3,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 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5年发现反氘核;1967年测量电子半径,发现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半径小于10E-14厘米。 1969年测量普通光和有质量的光(即矢量介子)之间的转变,证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变成矢量介子,同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 因此贡献,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9年发现胶子喷注;1989年确定三代中微子种类的数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领导AMS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发现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 2015年首次发现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来源很可能是暗物质碰撞所产生的。 扩展资料: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皆任教于大学,在出生的两个月后,丁肇中随母回国。 1948年,丁肇中随其父母去台湾,就读于丰原大同小学,后就读于台北市成功中学,一年后转学到建国中学就读。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3.3×1010eV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91年,丁肇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了题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讲,这篇演讲稿被录入初中语文新课标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丁肇中

4,丁肇中的个人家庭

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早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后担任国立台湾大学工程学教授。母亲王隽英是心理学教授。丁肇中是家中长子,有一弟一妹,分别取名为丁肇华及丁肇民。丁肇中和他的第一位妻子凯伊·库尼(Kay Kuhne)于1960年结婚,并有二个女儿:珍妮(Jeanne)和艾美(Amy)。1985年他与苏珊·卡洛·马克思(Susan Carol Marks)博士结婚,1986年生下儿子克里斯多福(Christop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