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旅游 > 正文

目录

1,东林书院的特点

东林书院的特点

在明朝的众多书院中,东林书院算是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一个。东林书院在江苏无锡称东南,原来是北宋理学家杨时将学的地方,杨时被人称为龟山先生,所以东林书院又称龟山书院。 元朝的时候该书院遭废弃,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无锡人顾宪成和他的弟弟顾允成,在当时常州知府,、无锡知县等地方官的支持下,重新修复,还邀请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前来讲学,形成了著名的“东林学派”。 东林书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将会制度。。书院讲会制度产生与南宋,到了明朝逐渐制度化,东林书院的讲会是明朝书院讲会制度的突出代表。 讲会定期举行,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都是三天,推选一个人做主持,讲会的日子,必须举行隆重的仪式,讲学的内容主要是《四书》,讲授的时候与会者都虚心地听讲,讲授结束,相互讨论,会间还会相互和诗。此外,讲会组织对诸如通知、稽察、茶点、午餐等也作了具体的规定。,这表明东林书院已经制度化。 东林书院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密切关注社会政治,将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这个特点集中反映在顾宪成题写的一副对联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至今仍刻在书院旧址的石柱上。东林书院在讲学之余,抨击政治,评判权贵,用正义的力量给朝廷施加压力。 这种清议活动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许多有识之士慕名前来。但到了后来东林党人遭到以魏忠贤的宦官的迫害,书院也被禁毁。到了崇祯六年又修复,名声更高。 东林书院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在中国书院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

2,东林书院建立于哪一年

东林书院建立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 简介:东林书院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亦名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1956年10月由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东林书院特点

东林书院特点如下: 1、东林书院的基本思想是推行程朱,反对王学。 2、 制定《东林会约》,完善讲会制度。 书院讲会是书院教学、学术活动相联系的学术组织,类似于今日的学术研讨会。书院讲会活动产生于南宋,至明朝逐渐制度化,东林书院的讲会制度是突出代表,集中反映在《东林会约》的“会约仪式”中,对讲学内容、讲会的相关事项都做了细致的规定。 其中要求定期举行学术会讲,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各三日。推选一人为主导,讲会之日,仪式隆重,讲学内容主要为“四书”。讲授时,与会者“虚怀以听”;讲授结束后相互讨论,会间还相互歌诗唱和。 3、学术与政治相结合,密切关注社会政治。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顾宪成写的一幅对联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强调讲学不能脱离世道。东林书院在讲习之余抨击政治,评判权贵,以正义的舆论力量给朝廷施加压力。 意义:东林书院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也是一个政治活动中心。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讲会制度使书院名声大振,但也招来了忌者,最终遭到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迫害,书院被禁毁。 关于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解放东路867号,又称“龟山书院”,由杨时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后废弃;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等人重建书院并在此讲学,后被魏忠贤下令拆毁;清代书院重建,后改为东林小学;2002年腾退小学,开辟为旅游景点。 东林书院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有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等建筑。东林书院倡导的“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在明末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使得书院声名大著。 书院在明末党争中是“东林党”成员的聚集地和来源地,是全国政治的焦点,也是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地、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东林书院内悬挂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得到了全国民众较为广泛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