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甲午战争中的平壤大捷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
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集中了12艘军舰,包括其全都精华,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等八艘五千马力以上的主力舰和巡洋舰。
9月15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
16日凌晨1时,铭军的十个营共四千人分乘五艘运兵船,向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进发。
16日中午,舰队抵达大东沟,到次日早晨,军队全都登陆。
17日上午8时,旗舰定远上挂出龙旗开始返航。
11时许,北洋舰队突然发现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几簇黑烟,丁汝昌登上甲板了望,判定为日本舰队。于是立即命令各舰升火、实弹,准备战斗。
11时半,吉野先发现北洋舰队,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
12时20分,日舰逐渐接近北洋舰队。
中午12时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首先开炮。
十秒钟后,镇远舰也发出炮弹,紧接着,北洋舰队各舰一齐发炮轰击。三分钟后,日本旗舰松岛也开始发炮还击。刹时间,双方各舰百炮一齐怒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
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
火炮 鱼雷发射管 总排水量 总兵力 平均航速节
北洋水师 195 27 2126 14.5
日本舰队 268 36 3916 10.2
其中,日本第一游击队平均航速达19.4节。另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 依航行次序,日舰配备情况如下:
第一游击队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吉野” 河源要一 4,216 22.5 150mm速射炮4
“高千穗” 野村贞 3709 18 260mm2
“秋津洲” 上村彦之丞 3150 26 150mm速射炮4
“浪速” 东乡平八郎 3709 24
本队第一群阵: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松岛”旗舰 尾本知道 4278 16 320mm1
“千代田” 内田正敏 2439 19 120mm速射炮1
“严岛” 横尾道昱 4278 16 320mm1
本队第二群阵: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桥立” 日高壮之丞 4278 16 320mm1
“比睿” 樱井规矩之左右 2284 13.2 170mm2
“扶桑” 新井有贡 3777 13 280mm2
本队左侧: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西京丸” 鹿野勇之进 4100 15 120mm
“赤城” 坂元八太郎 622 10.25 120mm
北洋舰队的12艘军舰配备情况如下: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定远”旗舰 刘步蟾 7335 14.5 305mm4
“镇远” 林泰曾 7335 14.5 305mm4
“经远” 林永升 2900 15.5 210mm2
“来远” 邱宝仁 2900 15.5 210mm2
“致远” 邓世昌 2300 18 210mm2
“靖远” 叶祖珪 2300 18 210mm2
“济远” 方伯谦 2300 15 210mm2
“平远” 李和 2100 14.5 260mm1
“超勇” 黄建勋 1350 15 250mm2
“扬威” 林履中 1350 15 250mm2
“广甲” 吴敬荣 1296 15 150mm2
“广丙” 程璧光 1000 17 120mm3
另外六艘舰艇为炮舰镇南、镇中和鱼雷艇福龙、左一、右二、右三。
战斗开始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由于下水12年,久已失修,舰桥被突然开火的大炮震塌,丁汝昌摔伤,信旗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投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可是他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指挥。日第一游击队4舰利用航速优势绕攻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退出战斗。日舰“吉野”也被北洋舰队击中起火,但很快被扑灭。13时30分左右,“超勇”沉没。
当日本第一游击队绕攻北洋舰队右翼时,本队也与北洋舰队主力交相攻击。日舰“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被北洋舰队截击。
“定远”、“来远”、“经远”重创“比睿”、“赤城”。“赤城”舰长坂元八郎太当场毙命。“西京丸”也受重伤。
14时15分左右,日本舰队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与第一游击队形成夹击之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队形更加混乱。在混战中,北洋舰队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舰受到日“吉野”、“高千穗”等的集中轰击,多处受伤,船身倾斜。
伊东佑亨令第一游击队救援“赤城”、“比睿”。“吉野”冲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着火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撞沉“吉野”。“致远”舰向“吉野”号右舷高速撞去。日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鱼雷后,不幸为另一条所中,全舰官兵共252名壮烈战死。
“经远”继续迎战“吉野”,也中弹起火,管带林永升、大副陈策阵亡,随后舰也被敌鱼雷击沉,全舰270人除16人获救外,全部殉难。“致远”沉没后,“济远”管带方伯谦、“广甲”管带吴敬荣,临阵脱逃(方伯谦等是否临阵脱逃,近年有不同看法)。“靖远”、“来远”因中弹过多,退出战斗,避至大鹿岛附近紧急修补损坏的机器。
“定远”、“镇远”两舰顽强抵抗日舰本队的围攻,虽中弹甚多,几次起火,全体官兵仍然坚持奋战。
下午3时30分,“镇远”舰的30.5公分大炮连续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二次。“松岛”后甲板四号炮塔中弹后,火焰引发装药,发生了大爆炸。“松岛”船轴倾斜5度,冒起白烟,火灾大作。日军炮塔指挥官海军大尉志摩清直以下100余人皆被击毙。死尸堆积,血流满船,“松岛”败走。
不久,“靖远”、“来远”抢修完毕,重新投入战斗。日舰“赤城”、“比睿”、“西京丸”被“定远”、“镇远”轰得不知去向,旗舰“松岛”已经瘫痪,“吉野”、“扶桑”也受了重伤,不能再战,又见北洋舰队重新集队,伊东佑亨便于17时40分左右下令撤出战场。
北洋舰队稍事追击,也收队返回旅顺。历时5个多小时的黄海海战到此结束。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
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西京丸”、“赤城”两舰被拖行后不久后沉没),死伤官兵600余人。
黄海海战以后,由于北洋舰队嗣后不敢再战,日本基本上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2,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中国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的结局,使其更加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侵吞的主要对象。1894年,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带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日本,为从对外扩张中寻求摆脱国内危机的出路,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因该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故通常把这次战争称作中日甲午战争。 1.丰岛海战与中日宣战 早在明治政权成立之初,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一个用武力征服朝鲜和中国的所谓“大陆政策”,其中特别是把进攻朝鲜作为实现这一政策的跳板。为此,日本在军事上进行了长期准备。1890年,日本发生经济危机,国内各种矛盾十分尖锐。为了摆脱困境,日本政府决计发动侵略战争,于是便进一步加速了战争准备的步伐。 1894年初,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大规模农民武装起义,由于朝鲜同中国存在一种特殊的历史关系,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认为这是实现其"征韩侵华"目标的大好时机,竭力鼓动清廷出兵朝鲜,以便为自己出兵侵朝提供借口。6月,清政府派出2500名淮军,进驻朝鲜汉城南面的牙山县。早在清廷出兵之前,日本内阁即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作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并成立了作战指挥的最高机关大本营。自6月5日至13日,日军8000余人陆续在仁川登陆,迅速占领了从仁川到汉城一带的战略要地。日军剑拔弩张,其矛头显然指向清军。但清廷经管军事、外交工作的李鸿章不准备战守事宜却乞求俄、英、美、法等国出面调停;在碰壁后,又在同日本公使的谈判中要求中日双方同时从朝鲜撤军,遭到日本拒绝。7月23 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成立了以大院君李罡应为首的傀儡政权,随即迫使其废除了同清政府缔结的一切条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在朝清军。 1894年7月,清政府决定增派1.4万清军由陆路开往平壤;另调天津练军2000多人,雇用英国商船运截,由清舰“广乙”、“济远”号护送,从海路增援牙山。日军探知这一情况,决定突袭中国舰船。7月25日,“济远”、“广乙”由牙山返舰回国,驶至牙山湾口附近的丰岛海域时,日军3艘快速巡洋舰突然向清舰开火,双方激战1个多小时。由于日舰在吨位、炮火、速度、兵员等方面占绝对优势,战至最后,“广乙”全船覆没,“济远”败逃。与此同时,日舰猛烈轰击挂有英国国旗的商用运兵船。清军英勇抵抗,900余人死难。同日,日军还从汉城南下,偷袭牙山清军。清军战败,退往平壤。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向对方宣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2.五次主要战役 中日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开始,至次年4月结束,其间经历了5次主要战役: (1)平壤战役 平壤为朝鲜旧都。日本挑战战争后,决定立即以分进合击方针攻取平壤。当时,清军左宝贵、卫汝贵、马玉昆、丰升阿4部先后到达平壤,与自牙山败退的叶志超部会合,计有1.7万人,由叶志超统领。叶志超庸懦惧敌,不积极备战,各军将领均不服调度,因此在平壤保卫战中实际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 9月初,日军1.5万人分4路向平壤前进,15日发起总攻。清军分路抗击,战斗十分激烈。东路马玉昆所部奋勇杀敌,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城南卫汝贵部阻止了日军数次进攻。北路左宝贵部拼力抗击,日军占领附近山头,居高临下进行炮击,旋即占领制高点牡丹台。左宝贵不顾伤痛,登城指挥,不幸中炮战死,玄武门失守。叶志超见北门失守,惧怕万分,举白旗乞降,下令撤军,弃平壤仓皇北逃。清军在溃退中被日军伏击而死者近2000人,被俘500余人。随后,又失安州、义州等要地,于9月底撤回中国境内。 平壤保卫战失败,使援朝清军人心沮丧,士气低落,而日军则乘胜北上,把战火烧至鸭绿江边。 (2)黄海海战 为掌握黄海的制海权,掩护日后向中国的进攻,日军在攻占平壤后,便寻机在海上聚歼北洋舰队。9月17日上午,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率18艘舰只护送清军至鸭绿江大东沟后返航,忽然同日海军中将伊东佑亨所率的12艘军舰相遇,随即命令起锚迎敌。一场激烈的中日海军主力决战,便在大鹿岛西南的黄海上开始了。 日舰驶近后,依仗共船速快的优势,以“吉野号”为前锋,用环形阵势包围北洋军队,同时以炮火猛击北洋舰队右翼的弱舰,“超勇”、“扬威”两舰中弹起火,失去战斗力。 随后,旗舰“定远号”桅楼被击毁,丁汝昌受伤。在舰队指挥失灵的情况下,清军各舰猛烈攻击日舰。“定远”、“镇远”等舰击中“松岛”旗舰炮塔,断其号旗之杆。“定远”、“靖远”、“广甲”、“来远”等舰密切协同,围攻日舰“比睿”、“赤城号”,将其重创,并击毙"赤城号"舰长坂元八郎太,两舰逃离战列。 接着,日军以第一游击队置于北洋舰队正面,而本队则绕至背后,北洋舰队陷于腹背受敌的境地。但各舰仍士气振奋,不停地向日舰开炮。在激烈的战斗中,“致远”舰中弹较多,舰身倾斜下沉。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准备冲击“吉野”,与敌同归于尽。“吉野”慌忙逃避,并连连施放水雷。“致远”舰中雷沉没,邓世昌等人落水,随从带救生圈跳入海中救他,邓世昌因全船俱没,义不独生,仍自沉而亡。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经远”舰在4艘日舰的围攻下,依然沉着应战,最后被鱼雷击沉,管带林永升等全舰官兵战死。“济远”、“广甲”两舰贪生怕死,退出战斗。“镇远”、“定远”舰相互依恃,与敌激战,击中敌旗舰“松岛”和主力舰“吉野”。黄海海战进行了5个多小时,最后日本舰队先行败退,北洋舰队驶回旅顺。 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损失5艘军舰,官兵伤亡千余人;日海军5舰受重伤,官兵亡600多人。此战日本虽未能聚歼北洋舰队,但掌握了黄海制海权,从而为下一步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登陆创造了条件。 (3)辽东战役 日军攻占平壤、控制黄海制海权后,随即于1894年10月下旬分两路展开了向辽东半岛的进攻。其第一军采取"近而示之远"的战法,于24日以一部兵力在义州作渡江姿态,暗中则派精锐在九连城东北、位于朝鲜境内的水口镇徒涉渡江,绕攻虎山清军,从侧背攻击九连城。部署在鸭绿江一线的2.3万清军,除防守虎山的聂士成、马金叙部进行了顽强抵抗外,其余皆不战而逃。仅3日时间,日军即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鸭绿江防线。随后,连占安东(今丹东)、凤凰城、长甸、海城等辽东重镇,向中国东北境内发展进攻。其目的在于牵制清军,掩护日第2军进行登陆作战,同时也为以后进行直隶平原决战夺取前进基地。 在日第1军发起鸭绿江战斗的同时,10月23日,陆军大将大山岩率第2军2.4万人,由14艘军舰护航,在辽东半岛东岸的花园口开始实施登陆作战。 清军在此地未曾设防,当后来得知日军登陆时,又没有采取任何应急措施,致使日军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顺利登陆。11月6日,日军攻破金州,大连清军官兵闻讯溃散,次日日军即兵不血刃占领了大连。17日,日军向旅顺发起进攻。总兵徐邦道率残军主动迎战,重创日军,后因兵力薄弱,又无后援而战败。22日,各炮台相继失守,于是清政府经营10多年、耗费巨额资金修建的旅顺口,遂被日军占领。 (4)威海战役 位于山东半岛北岸东部的威海卫,北与旅顺口隔海相对,西与烟台互为犄角,是控制渤海海峡、拱卫京畿门户的锁钥之一,也是北洋舰队的两大海军基地之一。黄海海战后,清军尚有15艘军舰、12艘鱼雷艇停泊在威海港。旅顺既克,攻下威海、消灭北洋海军即成为日军的目标。 1895年1月20日,日军出动2万人,一路佯攻登州,一路在荣城县成山头登陆,直插威海卫背后;同时以军舰和鱼雷艇封锁威海卫港口。1月22日,清廷致电李鸿章:“闻敌人载兵,皆系商船,而以兵船护之,若将定远等舰齐出冲击,必可毁其多船,断其退路。此亦救急之策,着李鸿章速筹度为要。”在当时情况下,清廷的这一决策应当说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举措,但李鸿章、丁汝昌没有积极出战,以致南帮和北帮炮台先后失陷,日本陆、海军遂将北洋海军包围。在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严词拒绝日军的劝降,但他仍株守港内,不突围转移。从2月5日开始,日军一边用鱼雷艇潜入港内偷袭,一边用炮火轰击,"定远"、"威远"、"靖远"等舰先后被击沉,其余舰只弹药也将用尽。2月11日,丁汝昌见陆援和突围皆完全无望,便服毒自尽,以身殉国。14日,威海卫水陆营务处候选道员牛昶丙代表清军在投降条约上签字,将港内北洋舰队所剩全部舰只、炮台和军械弹药交给日军。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没。 (5)山海关外战役 在日军攻取旅顺、威海卫时,其突破鸭绿江防线的第1军在占领九连城、安东、大东沟、凤凰城后,又连陷岫岩、海城。12月底,日第2军又陷盖平。清政府见淮军在前线作战连连失利,遂于1894年12月28日任命湘军首脑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节制山海关内外各军。1895年1月,刘坤一率湘军出关。这时关外各路清军约有8万人,是中日开战以来出兵最多的一次,也是清政府主战派的最后一试。从1月17日至2月24日,清军数万人5次反攻海城,皆为日军所败。1895年2月底,日第1、第2军分别向鞍山、牛庄、营口进犯,3月2日攻下鞍山,4日进攻牛庄。清军士兵在将领弃军而逃、无人指挥的情况下,自动与日军展开巷战,伤亡近2000人,被俘600余人,日军伤亡近400人。7日,日军转取营口,随即攻陷田庄台。自此,辽东、辽南地区皆为日军所占。26日,日军又占澎湖列岛。 3.《马关条约》的签订 自日本不宣而战至1895年3月,战事仅进行了8个月,清军陆军主力和北洋海军即损失殆尽。面对军事上的一连串失利,并且行将危及京津的严重局面,清政府对战争前途完全失去信心,便转而求和。在美国的安排下,3月13日,李鸿章作为清廷的头等全权大臣,赴日本马关与日方全权大臣伊藤博文谈判。4月17日,与日本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承认日本控制朝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银2亿两等。后因俄、德、法三国干预,日本政府被迫放弃了对辽东半岛的占领,由清政府用3000万两白银赎回。台湾被割让后,台湾人民在南澳镇总兵、黑旗军首领、台南守将刘永福领导下,组织义军,与日军进行了激烈战斗,使日军在进占台湾过程中付出了重大代价。
3,直隶提督叶志超以骁勇善战著称,甲午战争中为何会弃城而逃?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日之间第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让日本第一次感受到侵略的甜头,刺激了它扩大领土的野心。这场战场,清王朝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像叶志超这样的军队领导人的腐败和贪生怕死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熟悉清王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淮军名将叶志超,在其发迹阶段,那是以骁勇善战,不怕死而闻名的,因此,清王朝曾把额图浑巴图鲁(汉语勇士的意思)的称号赐给叶志超。那为什么内战如此骁勇的叶志超要弃城而逃呢? 面临大战,清政府无将可派,叶志超属被赶鸭子上架而临危受命 公元1894年,也就是大清光绪二十年,大清属国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发电报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忙镇压。早就觊觎朝鲜的日本见有机会,于是也诱请清政府出兵,一面悄悄调集大军准备登陆朝鲜,另一方面又向清政府表示他们“必无他意”。 见此情景,李鸿章决意派一位得力将领带兵赴朝鲜参战。但此时的清王朝已是无将可派,与李鸿章同为安徽人的名将刘铭传又拒绝出山。李鸿章只好派遣当时已近六十的叶志超出任朝鲜清军总督,其实叶志超也不想去,毕竟此时的叶志超已没有了年轻时“叶大呆子”的勇气了。 叶志超其人:年轻时骁勇善战,人称“叶大呆子” 叶志超,是李鸿章以及刘铭传的老乡,都是安徽人。其父母都在他小时死去,是舅舅将他养大的。后来参加解先亮的团练,猛力过人。 在一次和太平军的战斗中,被一枪击中了腰部,居然没事(其实是打在了腰刀上,且是土铳枪)。解先亮认为,叶志超一定不是个平凡人,于是后面的战斗都让叶志超一马当先,而叶志超也不负所望,功勋卓著。 后来,叶志超加入了淮军,在与太平军与捻军的战斗中更表现得勇而善战,且智谋过人,深得李鸿章赏识。叶志超也被清政府赐予额图浑巴图鲁的名号,成为了淮军的主要将领,李鸿章的心腹。 此时仓促上阵的叶志超已在荣华富贵的享乐下今非昔比 叶志超生于1838年,到此时(1894年)差几岁就到六十岁了,年事已高。而成名经年的他在荣华富贵的腐蚀之下,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骁勇,也不再是当年的“叶大呆子”了。 在开始出兵前,叶志超就请同为李鸿章手下的周馥帮他说情,李鸿章说又不一定会和日本人打起来,怕什么。叶志超才勉强带兵到了朝鲜。到了朝鲜后,还曾多次电联李鸿章要求换将回国。 李自然是不同意了,叶志超只好无奈地上了战场。 贪生怕死的叶志超战时退逃,狂奔500里跑回中国境内 由于叶志超无心战斗,贪图享乐,在6月23日,日本海军和陆军同时向中国舰队和陆军发走进这入时,仓促迎敌。在聂士成杀伤千余日军,但因弹药将尽,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退抵公州时,叶志超却逃到平壤去了。 到平壤后,叶志超却谎报军情而获得嘉奖晋级,天天饮酒作乐,不积极分析敌情。既不主动积极的进军,也不布置防守,以致错失战机。 8月初,日军分4路进攻平壤。叶志超主张弃城而逃,在左宝贵等人的反对下没有成功,但他却拒发援兵给守城的左宝贵。左宝贵只得一面监视叶志超,一面和敌人战斗,不幸战死。 此时,日军虽然占领了平壤城的玄武门,但却因不明城中情况而不敢悍然入城。加上大同江岸的日军遭到毅、盛两军的打击已开始撤退,本来局势并不在日军一方。但叶志超却树起白旗,妄图投降。 叶志超趁日军停下战斗,正准备受降事宜之时,下令军队弃城逃跑,将40多尊大小炮和上万去枪及粮草全都丢给日军。宛如惊弓之鸟的叶志超一路狂奔了500多里,跑回了中国境内。 从这场战斗来说,是叶志超贪生怕死,浪费了大好机会。如果他接受左宝贵、聂士成等人的建议,积极进攻,有效防御,日军不一定能取得胜利,毕竟当时在朝鲜的中国军队的装备还是不错的。可是主将怕死,临阵逃脱,想要打胜仗是不可能的。 但从当时整个清王朝来说,已极端糜烂,叶志超的逃跑,反映了整个王朝腐败没落。 ,
4,叶志超以骁勇善战著称,甲午战争中为何要弃城而逃?
在《清史稿》的记载中,叶志超本身是淮军的一员猛将。他是安徽合肥人,跟从刘铭传从普通一兵干起,因为骁勇善战,在讨平捻军的战斗中表现突出,积功升为总兵。在战斗中,他受伤后依然带伤奋战,夺取胜利,被清廷授予额图浑巴图鲁的勇号。 这样一员将领,不能不说是一员勇将。可是,就是这样一员勇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表现,却是让人跌破眼镜。他丧师弃地,连连败绩,最后一次更是狂奔五百里,从朝鲜逃回东北。那么,这样一位勇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我们今天看甲午战争,依然有很多扑朔迷离的地方。那场战争,就像一场闹剧,可是却在历史上真实的发生了。这只能说是历史的悲哀。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一方,人人都是一场悲剧,叶志超当然也不例外。 在分析叶志超之前,我们不能不说一下发生在甲午战争前的中法战争。在那次战争中,中国取得了近代史上唯一的一场胜利。由于多年的洋务运动的努力,中国的军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武器装备和训练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虽然海军不敌法军,但是陆军在尚存的刘铭传、冯子材这样的久经沙场的将领指挥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尤其是镇南关一战,彻底打消了法军的嚣张气焰,直接导致了法国当时内阁的倒台。 但是,让所有中国人失望的是,中国和法国接下来的谈判里,中国还是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消息传来,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人人寒心。试想一下,他们还会在后来的甲午战争中去拼死效力吗? 叶志超就是这样被李鸿章驱赶上战场的。当时的叶志超根本就不想到朝鲜打仗,他停留不进,直到被李鸿章斥责才不得不到朝鲜。战后,日本公布了一封缴获的信件,是叶志超的夫人给他的家信,信里面说道,“忆吾夫廿余岁从戎至今,每战必先,人所钦佩。此时年近六旬,精神虽好,较前实差许多。总宜调遣得人,勿身先士卒,是为祈。” 连叶志超的夫人都劝他要保重身体,不要身先士卒,可以想见叶志超的精神面貌。这样的他怎么可能会在沙场死战呢? 叶志超没有坚强的斗志,如果在战局顺利的情况下,还可以一战。可是,如果在战局不顺利的情况下,叶志超的表现就很难说了。 在当时,从各方面来说,一切都对清朝不利。在外交上,日本早就开始了和西方列强的斡旋,它通过“脱亚入欧”的国策,把自己伪装成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员。而为了瓜分中国,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都希望日本作为侵略中国的马前卒。它们扶植日本,给它提供资金、军火、外交舆论等等支持。造成清朝在国际社会上的孤立。 在军事上,日本建立了强大的陆海军,在实力上已经超过了李鸿章指挥的淮军和北洋水师。 在时机上,日本挑选了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生日的时机,利用清朝急于解决争端,不惜让步的心理。 可以说,日本对这次战争是机关算尽,可是相比之下,清朝政府却是懵懵懂懂,麻木不仁。 曾经有人向李鸿章献策,日本吞并朝鲜之心日萌,中国干脆先下手为强,把朝鲜变成中国的一个省。李鸿章答道,大清国我还保不了它有二十年寿命,我还管朝鲜何事。 在对待甲午战争的态度上,以光绪为首的一派人,为了打击李鸿章的势力,不顾当时的实际情况,逼迫李鸿章应战。后人评价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人应战日本。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保存实力的思想占了上风,前线的指挥官当然也不会死战了。 叶志超本身有畏敌保命之念,李鸿章有了抛弃朝鲜保存实力之心,朝廷有速战速决宁事息人之意,这仗还怎么打? 因此,叶志超一到战局不利的情况,就起逃跑的念头。由于李鸿章对朝鲜战局的处置失当,先是怕与日本产生冲突,不敢大批派兵。等战事一起,又让北洋水师保船,使得海路运输被日本海军切断。这直接造成了日本在朝鲜的军事实力远超过了清军。 所以,看到形势不利,叶志超就弃牙山,奔平壤。到了平壤,和日军作战后,发现军备不足,就又丢弃平壤,逃奔国内。 因此,叶志超在朝鲜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是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的。在那个腐朽没落的清政府统治下,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环境下,象叶志超这样意志薄弱的人在危急关头当然会动摇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