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描写学习的古诗词

唐末诗人王贞白《白鹿洞诗二首》其一:
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指引,周情孔思正追寻。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苏东坡《送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宋代理学家陆九渊《读书》:
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商量。
宋代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清代文学家法式善《读书》: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
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劝学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晚唐诗人杜荀鹤《闲居书事》: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代诗人刘过《书院》: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清代诗人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组诗之《春》: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
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
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
2,如何学习古诗词
古代诗词,言简意赅,几十个字就能讲述一个详尽的事情,有的还朗朗上口,使人容易记忆。写古诗词,看似艰难,实是容易,没有专门的入门指导,纵使“熟读唐诗三百首”,依然是“不会写诗”,也“不会吟”。建议从以下“三关”来进行写作。 押韵关:押韵,顾名思义,即使韵母相押,在同一首诗中,在双句句尾要用韵母相同的可归为一类的读音相近的字。特别在诗词中要求更严。而所为之韵又必须属于平声字一韵到底,或者仄声字一韵到底。 平仄关:平仄,即以诗中字的读音声调来分。古声韵难学,我们暂且不提。只读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新声韵。平声字,也就是声调属于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的字;仄声字,也就是声调属于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的字。而律诗也就由这些平仄相间的句子组成。且有专门的格式。主要就是以下四种格式: 意境关:意境,又称境界,是诗歌艺术形象的专用名词,初源于佛教,指某种悟道的境地。六朝被借用于论诗,到唐朝皎然,司空图时,研究更深入,他们认为,意境不是客观的“物境”与主观的“情境”的简单相加,而是寓情于景,思与境谐。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说的集大成者,他学贯中西,研究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因素,情景相融是意境的基本特征,我们写诗必须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并且王国维还把意境分为写境与造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要求人们要追求“语言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的艺术效果。 文字和音乐的世界最为纯洁,它可以安抚人们走累的心,让人们的灵魂找到停泊的地方。其实写诗词就是写人生,我们要多写诗词和学习诗词中文字语言,来陶冶性情,充实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