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带下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骨空论》说: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带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如《金匮要略心典》说: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赵)贵妇人,即为带下医。所谓带下医,即女科医生。狭义带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别。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如《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女科证治约旨》说: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在《诸病源候论》中还有五色带下的记载,有青、赤、黄、白、黑五色名候,指出五脏俱虚损者,为五色带俱下。 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但也有带下过少者,带下与月经都有周期性,带下过少常与月经量少、闭经的某些病症相一致,故这里不予赘述。 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按带下病辨证施治,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及排癌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瘕等疾病,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应予重视。 [病因病机] 主要病因是湿邪,如《傅青主女科》说:夫带下俱是湿症。湿有内外之别。外湿指外感之湿邪,如经期涉水淋雨,感受寒湿,或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洁,湿毒邪气乘虚内侵胞宫,以致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引起带下病。内湿的产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带;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内停,又关门不固,精液下滑:素体阴虚,感受湿热之邪,伤及任带。总之,带下病系湿邪为患,而脾肾功能失常又是发病的内在条件;病位主要在前阴、胞宫;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病的核心机理。《妇人大全良方》中指出: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临床常见分型有脾阳虚、肾阳虚、阴虚挟湿、湿热下注、湿毒蕴结五种。 一、脾阳虚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忧思气结,损伤脾气,运化失职,湿浊停聚,流注下焦,伤及任带,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致带下病。 二、肾阳虚 素禀肾虚,或恣情纵欲,肾阳虚损,气化失常,水湿内停,下注冲任,损及任带,而致带下病。若肾阳虚损,精关不固,精液滑脱,也致带下病。 三、阴虚挟湿 素禀阴虚,相火偏旺,阴虚失守,下焦感受湿热之邪,损及任带,约固无力,而为带下病。 四、湿热下注 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肝热脾湿,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损及任带,约固无力,而成带下病。 五、湿毒蕴结 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忽视卫生,或房室不禁,或手术损伤,以致感染湿毒,损伤仔带,约固无力,而成带下病。
2,带下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带下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首先来看看带下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就能明白带下病是怎么引起的了。
主要有两点。第一个是任脉受损伤了,导致的带下病,任脉和带脉是相通的,任脉受伤,带脉不能约束,湿气下注。另外一个原因是精气损伤,肝肾亏虚,而导致精气损伤和肝肾亏虚的原因,比如“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
1、从带脉受伤的角度认识带下病
什么是带脉?带脉是属于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在腰腹部位置,围绕身体一圈,犹如腰带,把所有的脉都捆到了一起,带脉和督脉、任脉、冲脉以及肝肾的关系最紧密,带脉主宰女性的生理功能,所以带脉出现病变就和妇科疾病有关了。带脉和任督二脉相通,任脉是统领人体的阴脉,督脉是统领人体的阳脉,和子宫的健康关系密切相关,任督二脉失调,就代表着人体阴阳失调,就会影响到带脉和子宫,发生病变。那么带脉就会无力维系。带脉虚弱,就容易坠胎,带脉受伤,胎儿不稳。
带脉会因为什么而受伤呢。除了受外伤以外,如果房事过度,纵欲过度,经常喝醉酒影响到精神状态,当然,这些好多人都是在正在进行时,虽然感觉不到有什么疼痛,但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导致精血耗损,脏腑受损。我们知道,月经的形成是需要靠身体气的气化作用的,如果气虚,脾胃运化不好,湿重,那么气不能化津液为血,反而和湿纠缠在一起流下,就成了带下病。
2、从虚实的角度认识带下病的原因
出现带下病,虚的方面,主要是脾虚,肾虚,任脉和带脉虚。任脉不固,带脉固不住,治疗任脉和带脉的关键就在于治疗脾和肾。脾虚,那么运化的水谷精微就不够用,任脉和带脉都得不到较好的滋养,同时脾虚会导致清气不升,湿气得不到运化。然后就伤害任脉和带脉。以脾虚为主的带下病的症状常见的有这些,精神疲倦,胃口不好吃得少,四肢倦怠,大便稀溏,少。带下白滑。脾虚为主的,治疗思路就是健脾益气。
以肾虚为主的带下病,肾精亏虚,肾气不固,那么任脉和带脉也都不固,肾虚的带下病又分阴虚和阳虚。
肾阴虚的带下病常见的症状有,带下赤或者白,小便黄赤,五心烦热,腰酸,盗汗等。这种治疗思路是养阴清热。
肾阳虚的带下病,常见的症状有,白带清冷,量多,淋漓不断,面色晦暗,尿频清长,特别是晚上容易起夜,腰膝酸冷,小腹冷痛等。治疗重点是温阳补肾,这些就是虚证的带下病。
实证的带下病,主要是湿热於堵,湿热下注导致。常见的症状,比如小便混浊,舌苔黄白,舌苔黄腻,重一点的出现阴部瘙痒,气味腥臭,心烦口苦等。湿热为主的带下病,治疗思路则是,清热除湿。
3,带下病的病因病机
带下过多的主要病因是湿邪,湿邪有内生与外感之别。外湿指外感之湿邪逢经期、产后乘虚内侵胞宫,以致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引起带下病。内湿的产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譬如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带;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内停;素体阴虚,感受湿热之邪,伤及任带等。总之,“夫带下俱是湿症”《傅青主女科》,脾肾功能失常是发病的内在条件,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过多的基本病机。临床常见分型有脾虚湿困、肾阳虚、阴虚挟湿、湿热下注、湿毒蕴结五种。带下过少的主要病因是肝肾亏损、血枯瘀阻,主要病机是任带失养。临床常见分型有肝肾亏损、血枯瘀阻两种。
4,妇女带下病究竟是什么病?
妇女带下病是中医学术语,和西医常见的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等是对应一致的。《中医妇科学》介绍,妇女带下病是指女性白带量多,色,质,味异常,有的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临床上根据症状的不同把妇女带下病分为3个证型:脾虚型,肾虚型,湿热(毒)型,其中湿热型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认为,湿热带下病主要由于外邪入侵,操劳过度,心情忧郁,久居湿地或是生育过多损伤元气而导致的。 西医认为,女性阴道,尿道较短,容易造成盆腔感染,常见致病菌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厌氧菌,以及性传播的病原体如淋菌,疱疹病毒,衣原体及支原体等,容易入侵妇女的阴道或尿道,导致盆腔炎,附件炎或子宫内膜炎等疾病。 湿热型妇女带下病通常表现为白带量增多,色黄或黄白或赤黄相兼,质粘稠,有异味等,局部有灼热感,并伴有低热,小腹坠胀或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干,心烦,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不孕。和西医所说的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是一样的。 湿热型妇女带下病重在预防,妇女要特别要注意个人卫生,毛巾,内裤等个人用品要勤换洗,勤消毒(煮沸或曝晒均可);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贴身衣物要透气性好,吸汗,质软略宽松为宜;此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以增强体质。 对于湿热型妇女带下病的治疗,如果是急性发作,需要及时对症用药或到医院就诊,一般情况较容易痊愈;如果是慢性炎症,则症状容易反复发作,建议用中医进行治疗,效果更佳。尽管慢性炎症的治疗疗程会较长,但只要坚持用药还是可以根治的。特别要注意的是,患者不能看到症状有所缓解就停止治疗,这样只会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