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生活常识 > 正文

目录

1,我家宝宝有肠叠套吗?

我家宝宝有肠叠套吗?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我感觉应该不是,下面是关于肠套叠的知识,你看一下,如果你觉得你们家的宝宝反应严重的话,还是去医院,小孩的病不要耽误。另外我想提醒下,小孩这么小不要去做什么所谓的微量元素检查,补这补那的,没准会害了孩子!
  临床表现
  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2岁以内者)和儿童肠套叠,临床上以前者多见。
  1.婴儿肠套叠 多为原发性肠套叠,临床特点如下:
  (1)阵发性哭吵: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患儿即转为安静。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一部分体质较弱,或并发肠炎、痢疾等疾病时,哭闹不明显,而表现烦躁不安。
  (2)呕吐: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
  (3)腹部包块: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4)果酱样血便:婴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80%以上。家长往往以血便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早者在发病后3~4小时即可出现,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便血原因是肠套叠时,肠系膜被嵌入在肠壁间,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黏膜出血、水肿与肠黏液混合在一起而形成暗紫色胶冻样液体。
  (5)肛门指诊:有重要临床价值,有些来诊较早患儿,虽无血便排出,但通过肛门指诊可发现直肠内有黏液血便,对诊断肠套叠极有价值。
  (6)全身状况:依就诊早晚而异,早期除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外,营养状况良好。晚期患儿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钝。发生肠坏死时,有腹膜炎表现,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等症状。
  诊断鉴别
  当患儿出现阵发性哭闹不安、呕吐、果酱样血便,腹部检查触到腊肠样包块时,即可确定诊断。但临床约有10%~15%病例,来院就诊时缺乏急性肠套叠的典型表现,或只有其中1~2个症状,此时应仔细检查腹部是否可触及肿块,右下腹是否有空虚感,肛门指诊观察指套上是否有果酱样黏液便,以便进一步确诊。必要时做腹部超声等辅助检查,协助诊断。
  辅助检查
  1.腹部超声 为首选检查方法,可以通过肠套叠的特征性影像协助临床确定诊断。在肠套叠横断面上显示为“同心圆”或“靶环”征,纵切面上,呈“套筒”征。
  2.空气灌肠 在空气灌肠前先作腹部正侧位全面透视检查,观察肠内充气及分布情况。注气后可见在套叠顶端有致密软组织肿块呈半圆形,向结肠内突出,气体前端形成明显杯口影,有时可见部分气体进入鞘部形成不同程度钳状阴影。诊断明确的同时也可加压进行复位治疗。
  鉴别诊断
  急性肠套叠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时,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
  1.细菌性痢疾 鉴别要点:菌痢多见于夏季,常有不洁饮食史;早期即可出现高热,体温达39°C或更高;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常规见到大量脓细胞,如细菌培养阳性,即可确诊;腹部触不到腊肠样包块;B型超声见不到肠套叠的典型影像。但偶尔菌痢腹泻时,因肠蠕动紊乱,可引起肠套叠。
  2.急性坏死性小肠炎 鉴别要点:以腹泻为主,大便呈洗肉水样或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腥臭气味;高热,呕吐频繁,明显腹胀,严重者吐咖啡样物;全身情况较肠套叠恶化得快,严重脱水,皮肤花纹和昏迷等休克症状。
  3.过敏性紫癜 腹型紫癜患儿有阵发性腹痛及呕吐,有腹泻或便血,呈暗红色,有时因肠管水肿出血而增厚,可在右下腹触及肿块。注意患儿是否双下肢出血性皮疹、膝关节和踝关节肿痛等,部分病例可有血尿。有报道25%腹型紫癜可伴发肠套叠,此时应作B超或空气灌肠检查协助诊断。
  4.梅克尔憩室出血 鉴别要点:梅克尔憩室溃疡出血系突然发生。便血量往往很多,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出血时并无腹痛或仅有轻微腹痛。但梅克尔憩室也可引发肠套叠,与原发性肠套叠很难鉴别,多在手术中发现。
  5.蛔虫性肠梗阻 鉴别要点:多见于幼儿及儿童,阵发性腹疼,可有吐、便蛔虫史;腹部包块多在脐周呈条索状或面粉团样,压之可变形;临床很少有便血;患儿在发病前多有驱虫不当史;腹部超声显示肠腔内蛔虫影像。

2,请问肠叠套有什么症状

病情分析:你好.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腔内.大多数发病在4-12个月以内的健康胖孩子身上. 意见建议:发病季节大多在夏季七八月份.发病时孩子剧哭不止,双手紧握,四肢乱动,面色苍白,发作一两分钟后,腹痛消失,宝宝安静如常.约十五分钟后腹痛再次出现,一直重复循环,并伴有呕吐.起病后8-12小时,由于肠管缺血坏死可发现果酱大便排出.所以很肯定的说,你的宝宝不是肠套叠.

3,套肠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是指某段肠管凹陷入其远端的肠管,像收起单眼望远镜一样。发生的年龄大都在5个月至1岁半,百分之八十的病例都在1岁以内,尤以5个月至9个月大最常发生,男婴比女婴多。有些季节性的发作-例如春天的发作-可能与某些病毒的流行有关。 百分之九十的肠套叠找不到明显的发病原因,称之为“特发性”。腹泻、便秘、服用药物、上呼吸道感染、肠胃过敏与结肠蠕动力增加皆可能与之有关,另外有些学者认为在五岁半以内的婴儿由于大肠与小肠管径之比例相差大。故小肠易陷入大肠而被套牢。只有5%的肠套餐可以找到确实的解剖学上的异常(引导点)病因,包括美凯尔憩室、肠息肉、异位胰腺小结、血管瘤、异物、复制肠管、淋巴增生、肿瘤、寄生虫等,其中又以美凯尔憩室最多;另外过敏性紫斑也常会合并肠套叠,大于2岁的小孩发生肠套叠,一定要怀疑有这些“引导点”之可能。大于5岁的病例中,则以淋巴瘤为最多。 肠套叠的型态,75%的病例发生于回盲瓣附近,其次为小肠,单纯肠套叠发生时,凹入的肠段会使血管受压,使静脉血和淋巴液发生郁积,致使肠壁肿胀,甚至肠粘膜破裂,造成出血。如果套夹得更紧,则肠壁动脉也会阻塞,演变成肠子坏死、破裂,造成腹膜炎。 临床上三个最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和果酱般血便。当肠道前后相套,造成部分阻塞时,婴儿就开始产生阵发性腹部绞痛,显得躁动不安、双腿屈曲、阵发性啼哭,并常合并呕吐,当阵发性疼痛过后,婴儿显得倦怠、苍白及出冷汗。此时父母若没警觉,或医师也没检查出来,几小时后,婴儿开始解出果酱般的血便,这是因肠管套牢后,肠壁出血混着肠粘液所造成的血便,此时若再不及时送医,很容易造成肠坏死,甚至腹膜炎。 当宝宝出现阵发性的腹痛啼哭及呕吐时,父母即应带宝宝去给医师检查,当然这些症状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例如肠胃炎、便秘等,但有经验、警觉性高的医师一定会帮宝宝检查是否有肠套叠的可能性,可在左右下腹摸到似香肠的肿块,或做肛诊时可见手套上有血液粘便,有时宝宝因躁动不易检查,可用镇静剂或等宝宝熟睡后,再仔细触摸腹部检查。一旦怀疑是肠套餐,诊所医师会将宝宝转到有小儿科、放射线科及小儿外科的大医院,或是宝宝解的便为果酱般血便或父母也怀疑宝宝可能罹患肠套叠,干脆就直接送宝宝去大医院。 在大医院,一旦怀疑是肠套叠,小儿科医师会请放射线科医师帮宝宝作钡剂灌肠检查,一方面作诊断一方面也同时在治疗。近年来腹部超声波检查技术的进步,已成为诊断肠套叠快速而正确的工具,并在超声波的直视下以温生理食盐水灌肠,也能够使部分的肠套叠复原。而传统的钡剂灌肠做法是把管子插入婴儿肛门,利用约3尺高的静力压力(以免压力太高灌破肠子),将钡剂缓缓的灌入大肠中,放射科医师从萤光幕透屏透视看钡剂之前进可知套叠之位置,而灌肠之压力可使套入之肠子往原处撤退。统计上钡剂灌肠治疗肠套餐的成功率约50-70%,其他不能灌过去的就必须开刀了。 如果肠套叠症状已超过24小时(此时肠子可能已缺血坏死),或病婴送来时已有肠破裂、腹膜炎、败血症、休克等严重症状,则不能作钡剂灌肠(浪费时间且可能导致肠管破裂),应直接转给小儿外科,进行紧急手术。但手术前如果病婴有脱水、电解质不平衡、代谢性酸中毒、败血症等合并症,术前需要给予足够水分、电解质、抗生素,及放胃管减压,以免增加手术的危险性。手术方法是将腹腔打开后,直接搬出肠套叠的肿块,用手将肠子由远端往近端像挤牛奶一样的挤回去,将套叠的大小肠复原。如卡得太紧挤不动或肠子已坏死则作肠段切除。有时需固定部分肠子于腹膜上,以免肠套叠复发,年龄较大的小孩要注意找找是否有可疑的“引导点”。 幸运经由钡剂灌肠成功的病人,仍需住院观察24小时,确定没问题才能出院,同时要提醒家长有再复发的可能性(2-4%),如果真有数次复发的情形,应采用开刀治疗,以探查是否有“引导点”。经由手术治疗病例如果没有切除肠子,一般术后2-3天便可顺利出院,如果有切除肠段,则至少要6-7天才能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