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热点资讯 > 正文
战斗机是如何在空中格斗的
战斗机是如何在空中格斗的
提示:

战斗机是如何在空中格斗的

敌对战斗机一开始会相向飞行,这时候,双方都无法观测到对方。此时,若是一方有预警机或是高级机载雷达,能够提前发现对方,就可以用雷达锁定对方位置,发射远程雷达制导导弹。这种导弹射程远,但相对机动性差,若是被攻击方获得预警,做出机动,是很有可能摆脱这种远程导弹的。随着双方距离的接近,就是真正的格斗了。现代格斗主要依靠红外制导导弹。这种近程格斗导弹有着很强的机动性,一旦被锁定基本无法逃脱。机炮主要用于战斗机攻击直升机或是无人机等。由于现代导弹都具备迎向攻击的能力,所以传统的抢占敌机后半球的传统空中格斗已经少见了。但这并不是说,现代空战已经完全成了导弹战,战机的机动性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战机速度快,接敌时间很短。发射远程导弹基本只有一次机会,若是被摆脱,然后就是空中格斗了。

在战斗机空中格斗中怎样知道自己被敌机导弹锁定了?
提示:

在战斗机空中格斗中怎样知道自己被敌机导弹锁定了?

一般被锁定是指被敌方飞机的雷达波锁定,然后通过火控计算机,将被锁定目标的速度、高度、角度参数传给空空导弹的弹载计算机,弹载计算机开机并接受目标参数后,通过弹载雷达扫描相关区域,继而锁定统一目标。
以上过程都是通过雷达发射雷达波不断撞击目标并反射显示在己机的显示设备上。现在的飞机基本上都装备了全方位告警雷达,一般安装在垂尾上部(因为一般都是被后半球的目标锁定),只要被不明雷达波扫描,就会通过声音或者图标提示飞行员,如果被不明雷达波锁定,就会发出报警警报,提示飞行员采取相关摆脱措施,或者直接联动机载雷达,在恰当的时候自动投放红外曳光弹等假目标,并同时作出高过载机动而摆脱对方导弹的攻击。

总看战争片里战斗机一被导弹锁定,就会闪现红色的SAM提示
提示:

总看战争片里战斗机一被导弹锁定,就会闪现红色的SAM提示

空空导弹是高科技武器,在靶场试验时,如果不能在10发之中最少命中7发或8发,它是不能被批准生产的。具体地说,靶场命中概率要在76%以上。但是这并不是说,在空战过程中飞行员用肉眼或雷达发现目标后,将机头一对向目标,抠动板机,导弹发射出去就可以有这样大的把握击落敌机。

过去用机关炮作为空战主要武器时,为了击落敌机,要进行几个阶段的飞行中准备,即“发现、占位、跟踪瞄准和开火”。发现目标比较好理解,而占位就是要使自己的飞机飞到目标后方。机关炮对飞行中的目标的有效开火位置是以目标机为原点的尾后一个喇叭形的空域内。即使本来从目标两侧进入对着目标,因为不能立即开炮,还要对着它跟踪若干秒以便瞄准。而目标是向前飞的,在这跟踪过程中,自然就会飞到相当于目标的后方位置。大家可以下向“狗追兔子”的情景。兔子即使直线逃跑,狗的前进方向如果始终对着目标,它所走的轨迹也必然是一条曲线。飞机追终目标也是这样,它这时的飞行轨迹也称为“狗追兔子”曲线。在追逐过程中,自己飞机的速度要比目标机快10%~20或更大,以便逐渐减少相互间的距离。机关炮的有效距离一般不大于800米,最好在400米才开火。近一些打,命中机会多一些。

跟踪瞄准的过程就是要将机头(也就是炮口)“对着目标”,但实际上不是“正对着目标”。目标是有速度的,炮弹飞到目标的位置需要时间,所以应对着的目标前面的某一点,使炮弹飞零点几秒钟之后正好飞机也飞到这一位置,于是炮弹与目标碰在一起,也就是“命中目标”。瞄准的超前位置称为“前置点”,炮口对着前面的超前角度称为“前置角”。前置角的大小与目标机相对速度、弹丸的飞行速度以及两机距离等有关,在地面可以用公式计算出来。但是飞行员在空战中是绝对来不及自行计算,这就要靠“目标具”的帮助。大家都知道空战中有用要用“光环”套住目标才可开火。现代飞机瞄准具显示给“光环”的位置实际上是表示不是当前的位置,而是经过计算出来的前置点位置。飞行员用光环套住目标,也就是机头正好对着前置点,所以只要光环稳定套住目标1~3秒钟即可开火。

较新式的航炮瞄中方位不是计算前置点,而是计算一连串炮弹可能到达位置并在平视显示器(平显)上显示出来,这曲线称为“热线”。飞行员通过平显将空中目标“压”在这热线上,当达到标定点,即预计开火后炮弹与目标能碰上的那一点,扣扳机有可能打中敌机。一般提前扣扳机而且持续开火0.5~1.0秒,打中的机会将大得多。

空空导弹刚出现时也只能从目标后半球发射,发射区域比用航炮大不了多少,只是发射距离远得多,从几百米到几千米都可以。低空空气密度大,导弹阻力大,飞不了太远,高空射程就可以远一倍到两倍。所以,第一、二代空空导弹的发射、占位仍是十分必要的。而新的空空导弹已可以“全向发射”,即从目标四周任一角度,迎头、两侧或尾后都可以打导弹。只要机头指向目标,距离合适,导弹引导头又已跟踪上目标即可发射。所以现代战斗机空战中的“占位”动作已大大简化,只有我机“指向目标”这一个要求,而不一定要飞到目标后半球。这样一来,战斗机空中自卫警戒的任务就加重了很多,尾后区域并不一定是受到敌机攻击的最危险空域,前侧方反而是“最危险”的方向。因为同一种导弹在这方向发射,射程可能最大。

当然,真正“指向”目标也并不容易,因为空战中目标不会老老实实超前直飞。要使自己飞机机头基本指向上下滚翻或猛烈转弯的目标及相当困难。如果要求对着目标的角度误差不超过几度就更难。辛而现代格斗空空导弹并不要求导弹正好对着目标才能发射。旧式导弹要求指向目标的角度差不超过3°~5°,给飞行员带来很大的操作困难。新导弹的这一要求以放宽到26°(美国“响尾蛇”空空导弹)和50°(俄罗斯P-73导弹)。这个角度称为“导弹离轴发射角”。旧式空空导弹发射前跟踪目标的严格要求(离轴角太小)足以说明,为什么60年代末的越南战争中,空空导弹实际命中率只有3%~6%,即发射100发平均只打中3~6架飞机。

下面我们就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发射顺序来说明导弹是如何使用的。当飞行员根据地面指令飞向目标已出现的空域并用机上雷达发现目标后,首先要在发现的目标中选好一个要攻击的目标。其动作是用驾驶杆上的一个球形操纵钮将雷达荧光屏上显示的一个“截获波门”符号移动到拟打击的目标光点下沿,按一下油门杆上的“截获”按钮,雷达即将之“截获”,并自动对之进行跟踪,平视显示器(平显)随即自动出现“空战跟踪”画面,并有目标标记、目标运动方向符号及各种引导飞机进行攻击的指令。有的火控系统不用按“截获”按钮雷达也可以自动截获目标。

飞行员随即操纵飞机使速度、高度与指令要求的相同,同时令平显上的目标符号与油门符号、导向符号重合在十字线上。如果油门符号高于十字符号必须加大油门,油门符号低于十字线应收一点油门。飞行员运用二感——驾驶杆和油门杆保持跟踪状态。这时,飞机在空中的飞行轨迹就是始终令机头大致对着目标的一条“狗追兔子”曲线。

当跟踪状态稳定后,平显上会出现瞄准指令,导弹开始进入准备发射阶段。导弹本身的准备工作也很多,其中包括:接通弹上电源、导弹雷达和雷达波接收部分开始调谐(调整频率)、陀螺仪开始旋转增速到规定转速等等,这一时间大约需要几秒钟。这一阶段导弹的准备工作称“可逆转准备工作”。也就是说,飞行员以后不扣扳机发射导弹,关闭火控电源,导弹不会受损,可恢复到待发射状态。

至于飞机火控系统,在跟踪状态下将自动完成对目标参数(高度、距离、距离变化率等)的测量,并计算发射导弹的各种要求条件是否已经满足,并将在平显上显示在机与目标的距离、允许发射导弹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等。当飞行员发现“武器准备信号灯”亮,并出现“允许发射”信号时,说明发射导弹条件与具备,然后扣动发射扳机随即开始导弹“不可逆的准备工作”。

扣扳机是表示导弹的第二个准备阶段开始,并不表示导弹在这一瞬间能打出去,因为还有些工作要先完成。例如导弹上的燃料电池点火或其它类型能源开始激活,同时完成载机电源与导弹电源的切换,导弹火箭发动机解除保险,导弹调协最终确定,扫描状态的确定,接收机上火控系统传来当时目标的高度速度信息,弹上液压系统(如果有的话)开始达到工作状态等等。这一阶段所需时间约1秒或少一些,最多2秒(不同导弹略有不同)。然后火箭点火,导弹飞离发射架滑轨。由于上述准备工作是同时进行的。如果过了一定时间,例如超过2秒,火箭发动机保险仍不能解除,这枚导弹即会被判定为“废弹”,停止发射,自动转换到下一发导弹重新开始准备发射。如果是半主动制导导弹,发射后,飞行员还必须保证载机雷达始终跟踪目标。

上述举例只是想说明发射空空导弹的复杂性,不同雷达和导弹会有很大差异。飞行员为学会空战,有一本厚厚的“手册”要学习。但对于发射程序必须正确熟练,记忆无误,在激烈的空战过程中是不可能再翻本本的。由此可见,单座战斗机飞行员空载时的工作负担十分繁重。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如何减少飞行员必须的操作,只要求飞行员选好和跟踪目标,早点扣动扳机即可,其他工作全自动进行。当达不到允许发射导弹条件时,扣动扳机也打不出去,直到满足发射条件后才真正发射。但以后如果一直达不到发射条件,过几秒钟后这枚导弹可就要报废了(导弹已发动第二阶段准备工作)。一枚导弹最少值几十万元,所以有的飞行员不喜欢全自动发射,一般没有把握不扣动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