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上被入侵过几次,分别是谁入侵?
英国在历史上一共被入侵过4次,分别是罗马军团入侵,日耳曼人入侵,丹麦人入侵和诺曼底入侵。 1、罗马军团的入侵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然而很不幸的是均被不列颠人击退。看来此时的不列颠人还是很顽强的,两次入侵不列颠都没有成功,罗马皇帝还是不死心。于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亲率大军成功入侵不列颠,将不列颠划入罗马帝国的版图来管辖。 在罗马人统治的英国东南地区,罗马人和凯尔特人上层贵族抢占部落的土地,建立起奴隶制田庄,把凯尔特人和战俘变成奴隶,并强迫他们从事劳作。更为悲惨的是奴隶贩子还把奴隶贩卖到欧洲大陆。 此时的不列颠人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被当做牲口贩卖,这也激起了不列颠人的反抗意识,经过300多年的反抗斗争才把罗马人赶跑。 2、日耳曼人入侵 罗马人被赶跑后,盎格鲁撒克逊人等日耳曼部落从5世纪中叶起陆续侵入不列颠。他们洗劫了城镇和乡村,有的不列颠人被杀戮或沦为奴隶,有的被驱赶到偏远山区,或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后来的英吉利人。强盗是走了一波,又来了一波,而且虐待不列颠人一次比一次更狠。 3、丹麦人入侵(维京海盗入侵) 从8世纪末开始,维京海盗屡屡入侵英国。到9世纪末,维京海盗已在大不列颠岛上建立大片居留地。为抗击维京海盗,威塞克斯王国国王埃格伯特于827年统一不列颠岛上的七国,建立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然而,英吉利王国的实力还不能完全赶走丹麦的维京海盗,在879年,阿尔弗烈德大王和丹麦人订立屈辱的割地条约,将英吉利东北部割让给丹麦管辖,称为"丹麦区"。虽然后来阿尔弗烈德大王的后继者逐渐收复丹麦区,但是11世纪初丹麦人卷土重来,丹麦国王克努特大帝率军占领英国并自任为英国国王。 丹麦是维京海盗的庇护国,维京海盗向丹麦国王纳贡,并替国王到处抢占地盘。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维京海盗,到处烧杀抢掠,所到之处包括北欧国家、波罗东海沿岸、地中海沿岸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时欧洲国家的噩梦,近在咫尺的不列颠当然也不会放过。 丹麦人占领期间,由于战争频繁,课税繁重,特别是沉重的"丹麦金",使自由农民纷纷破产,沦为依附农。国王以诏书的形式把土地册封给教俗贵族,并给教俗地主以"特恩权",即对领地内的依附农民实行政治、经济、法律等全面统治的权力,这些措施加速农民的农奴化。 4、诺曼底入侵 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丹麦维京人后裔)于1066年率军入侵,同年10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王朝由此建立。从此英国变得强大,逐渐从偏居一隅的欧洲小国成为欧洲的中心,避免了被欧洲其他民族的继续入侵。 扩展资料英国被入侵都能成功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是地理原因,因为英国沿海地区多为平坦无险可守的地形,可以为入侵者入侵提供极大的帮助; 第二点是国家凝聚力原因,当时英格兰岛内没有统一的政权,多为小国并立,没有办法组织起团结统一强大的队伍去对抗侵略者,并且当时英国没有统一的国家,没有办法集中财力物力构建一个统一团结的海军进行抵抗; 第三点原因是阶级原因,这点和第二点很像,当时的英国属于荒野之地,而岛外的世界已经发展的非常强大, 参考资料英国历史年表_百度百科英国历史_百度百科
唐朝为什么那么繁荣强盛呢?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首先,唐朝的繁荣强盛只是在唐朝前期,但中后期的唐朝国土锐减,国内藩镇割据,强敌环伺,社会局面相当的动荡,虽然仍旧是个大国强国,但与唐前期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 第一,唐朝结束了隋末的混乱局面,完成了统一,更加稳定的政治局面,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原本的门阀士族政治继续被弱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唐朝更加稳定。 第二,和平环境使得人口不断增加,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促进了经济的长足发展。 第三,唐朝前期几代帝王的努力,唐太宗等人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使得社会生产力与民力有了极大的恢复。 唐朝最兴盛的时候就是唐高宗时代与唐玄宗前期,唐王朝的领土最西抵达中亚乃至波斯(怛罗斯之战唐朝从此退出了中亚),国内富庶到难以想象的程度,此时的中国物产丰盈,国泰民安,边疆稳固,物华天宝,一派盛世景象。中国还完全有能力镇得住四方。 唐玄宗安史之乱后,国内藩镇割据,皇帝大权旁落,对各个地方的节度使已经丧失了绝对的控制力,朝廷中朋党林立,宦官乱政,甚至唐朝经常被吐蕃欺辱,兵败南诏,唐朝国力一落千丈。 唐朝自618李渊在长安称帝至907朱温篡位灭亡,共延续了289年,传了21位皇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她在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方面的辉煌成就,无论对当时的世界,还是此后千年的华夏文明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基本上沿袭了隋朝的法制,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推行经过修订的府兵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和户籍法,重视用人纳谏,使唐王朝经济迅速恢复,军事力量日渐强大,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稳定局面。在唐太宗、武则天以及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百年间,唐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举修水利工程,唐朝农业出现了极其繁荣的局面。 唐代的军事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即位后的太宗先后出兵打败了东突厥、吐谷浑和高昌国。高宗、武后在位时又远征西突厥,灭掉了高句丽和百济,还打败了前来援助的日本人。前几任统治者的对外战争,使得唐王朝的疆域东至大海,南抵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喀什湖,东北达黑龙江北外兴安岭,唐王朝成为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唐代手工业生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手工艺品日益精巧,生产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著名的“唐三彩”、百鸟羽毛裙是陶瓷业和丝织业的出色产品。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都会和城市车水马龙、繁花似锦,都城长安人口超过百万,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的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 唐朝实行了对外友好开放的政策,使唐朝和亚、非地区的许多国家保持着广泛和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当时的僧人玄奘曾前往印度取经,促进中印两国文化交流。 唐代文化科技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出天文学家一行,地理学家贾耽,药物学家孙思邈,史学家刘知几、杜佑,哲学家柳宗元、韩愈、刘禹锡,画家阎立本、吴道子,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等大批著名人物。唐代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风格流派之多样是前代无法比拟的。雕版印刷的发明是唐代重大技术成就之一。 一、政治上注意以史为鉴,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训,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而,他经常告诫各官员要处理好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太宗还比较重视人才选拔和发现人才。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把选拔优秀人才作为朝廷的头等大事来对待。他强调要德才兼备,不避亲仇,注重品德。此外,唐朝对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也为广选人才开辟了基本途径。 唐太宗能够虚怀博纳,从谏如流。魏征在谏臣中尤为突出,他曾对太宗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和太宗讨论问题能直言进谏,既使引起了太宗盛怒,也毫不退让。初唐时由于太宗的虚怀纳谏,避免了封建君主制度下由于皇帝的独断专行而产生的许多弊病。 二、经济上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李世民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行一系列重农业的政策,轻徭薄赋。隋末唐初战乱频繁,人口稀少,李世民一方面竭力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限制世族,豪强对土地的垄断和霸占,一方面鼓励农民迁往荒地开荒,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李世民比较注意勤俭节约,做了皇帝后,住得仍是隋朝的宫殿,大部分已经破旧。当洛阳发大水,百姓房屋被冲毁时,他还下令拆掉洛阳的一些宫殿,把木材分给百姓修房用。 三、军事上实行“寓兵于农”的兵制。 唐前期沿袭了前代的府兵制,到太宗时进一步得到改进,使之更为完善。府兵制是建立于均田制基础上,府兵战时出征,平时在籍,春、夏、秋务农,冬季习武,兵农合一。对“贞观之治”起到积极效果。到唐玄宗即位时期,由于边防危机已十分严重,也为顺应时势,改府兵为募兵,养马屯田,凭借强盛的国力和兵力,逐步恢复了失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宁,之后不久,便出现了有名的“开元盛世”。由此可见,军事制度的正确与否,也是一个国家兴盛的重要标志与保障。 四、文化方面,锐意经史,倡导儒学。 李世民深知“武以定邦、文以兴国”的道理,极其注重改革科举制度,发展学校教育,为唐朝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贞观时期崇孔尊儒,兴学重教,正是儒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开元年间,是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最为繁盛的时代,涌现了李白、杜甫等风格各异的伟大诗人。诗歌创作的繁荣与唐玄宋的提倡是分不开的,唐玄宗喜爱李白的诗,就把李白从一个平民百姓直接提升入翰林院,还多次召李白入宫,在物质生活方面给予优厚待遇,唐玄宗的行为鼓励了更多人投身于诗创作,并且精益求精,使诗歌艺术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民族关系上采取“华夷一体”等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慎征伐,重安边,以和亲代替战争. 汉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一直都是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的。唐太宗通过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对于那些被征服的以及主动来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注意不强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他们原来的首领担任各级官职,管理本地区或本部落的人民。同时,送给他们农具、耕牛等物品,帮助他们发展农牧生产。此外,唐太宗还十分注意用“和亲”的方式,来加强与少数民族间的联系和团结。他多次把宗室女儿嫁给少数民族的首领,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皇帝的战、和两手的成功运用,实现了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民族间交往的密切。 通过对唐朝盛世治国方略的探究,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的政治和经济要想出现“盛世”局面、使得国泰民安,除了适当学习古人的谋略外,还应借鉴以下几点: 一、治理国家,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大政方针,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政权的稳定性。而判断大政方针的正确与否,主要看是否符合实际和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统治者好大喜功,沽名钓誉,往往欲速则不达,甚至身败名裂。一个善于治国的统治者,应崇实务本,顺应民意,因循为用。 三、最高统治者应抓大事,切不可越俎代庖。其主要职责是,任用人才,掌握大政方针和考察官吏政绩的优劣而予以赏罚,这样才能使官吏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四、统治者要革除国家积弊,不能采取大刀阔斧的方式,而应该因势利导,采取建设性的措施。否则会引起强烈的社会震颤,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唐朝盛世距我们虽已遥远,但历史却埋没不了它的千痕万迹,历史波涛激起了人们的思绪,探索中的我们又回到现代,我们期待着中华大地再次掀起盛世繁景?? 一个朝代或国家的繁荣强盛,不仅取决其自然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其代表为农业与工业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取决于其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其代表为政治经济军事与教育制度的创新与活力。唐朝在此方面表现的比其前与后的朝代更为优秀与突出,现仅举一例说明,唐朝的科举制度是很科学与完备的,外国人称赞中国的科举文官制度为闻名世界的第五大发明创造,可见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科举使唐朝领先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清朝也有科举考试,为什么却日落西山被西方超越而备受其欺凌呢?成败在于细节,唐朝科考内容广泛,老子的《道德经》为必考内容,而清朝仅为四书五经,舍弃了老子的学说,得道者昌,逆道者亡。科举是形式,学与考的内容最关键,唐朝因道与德的增多而繁荣昌盛,清朝因道与德逐渐减少而衰败,虽然两朝都灭亡了,唐朝亡于内部,而清朝主要亡于外部,二者的历史地位是相差很大的。总之,唐朝繁荣昌盛于道与德的最有力的推行与实践。 1.几代明君,政治清明,顺应和推动生产力发展。唐代政治清明,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充分听取民心,善于纳谏,而当时魏征便是著名的进谏大臣。进行了这些一系列的措施之后,唐朝出行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这段时期也就是著名的“贞观之治”,它是唐王朝的第一个盛世。后经李治和武则天事情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接着唐玄宗李隆基创造了“开元盛世”的时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经济政治的文明与发展。 2.继承隋朝创立的优秀政治制度,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三省六部和科举取士制度。妥善的处理和改善了阶级关系。当时国家的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完善,政府利用科举制进行人才选拔,使各类人才积极的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 3.采取了开明有效的民族政策,妥善处理对外关系。唐朝采取兼容并包的对外开放政策,把握好处理民族关系的度,与各民族友好相处和平等交流,充分吸收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一方面鼓励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外国友人,尊重该国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其次唐朝充分吸纳贤才,从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也使唐王朝更加繁荣富强。 4.推动科技和文学等方面发展。唐朝时期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在唐朝中期在书中已经记载了火药的制造方法,而在唐朝末年已将火药运用于军事。火药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世界各国科技的发展,同时也结束了欧洲国家的冷兵器时代,从而促进了文艺复兴等运动的到来和兴起。唐代的文学成就也十分夺目,包括诗歌、唐传奇等种类,而唐朝作为诗文化兴盛的朝代,诗歌发展尤为突出。
简述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原因
这是简单的
唐朝盛世的表现
政治上的建树、经济繁荣的表现、友好的民族关系、开放的对外关系
政治上:
政治清明,人才辈出。
1、唐太宗李世民在隋朝基础上创建三省六部制,采用科举选拔人才;武则天增加了科举录取人数,并开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李隆基任用高官主持科举,提高科举地位,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2、唐太宗沿袭前朝府兵制;李隆基创建两税制;
经济上:
开始征收茶税,农业上水稻种植的推广,新型农业器具的发明应用,丝绸技术的进步,对外贸易繁荣,城市中的东市西市的划分等。
这是复杂一点的
唐朝盛世主要指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盛世局面是为历代人民所称颂的,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之所以能出现“盛世”的局面,其原因如下:
一、政治上注意以史为鉴,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训,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而,他经常告诫各官员要处理好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太宗还比较重视人才选拔和发现人才。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把选拔优秀人才作为朝廷的头等大事来对待。他强调要德才兼备,不避亲仇,注重品德。此外,唐朝对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也为广选人才开辟了基本途径。
唐太宗能够虚怀博纳,从谏如流。魏征在谏臣中尤为突出,他曾对太宗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和太宗讨论问题能直言进谏,既使引起了太宗盛怒,也毫不退让。初唐时由于太宗的虚怀纳谏,避免了封建君主制度下由于皇帝的独断专行而产生的许多弊病。
二、经济上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李世民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行一系列重农业的政策,轻徭薄赋。隋末唐初战乱频繁,人口稀少,李世民一方面竭力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限制世族,豪强对土地的垄断和霸占,一方面鼓励农民迁往荒地开荒,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李世民比较注意勤俭节约,做了皇帝后,住得仍是隋朝的宫殿,大部分已经破旧。当洛阳发大水,百姓房屋被冲毁时,他还下令拆掉洛阳的一些宫殿,把木材分给百姓修房用。
三、军事上实行“寓兵于农”的兵制。
唐前期沿袭了前代的府兵制,到太宗时进一步得到改进,使之更为完善。府兵制是建立于均田制基础上,府兵战时出征,平时在籍,春、夏、秋务农,冬季习武,兵农合一。对“贞观之治”起到积极效果。到唐玄宗即位时期,由于边防危机已十分严重,也为顺应时势,改府兵为募兵,养马屯田,凭借强盛的国力和兵力,逐步恢复了失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宁,之后不久,便出现了有名的“开元盛世”。由此可见,军事制度的正确与否,也是一个国家兴盛的重要标志与保障。
四、文化方面,锐意经史,倡导儒学。
李世民深知“武以定邦、文以兴国”的道理,极其注重改革科举制度,发展学校教育,为唐朝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贞观时期崇孔尊儒,兴学重教,正是儒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开元年间,是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最为繁盛的时代,涌现了李白、杜甫等风格各异的伟大诗人。诗歌创作的繁荣与唐玄宋的提倡是分不开的,唐玄宗喜爱李白的诗,就把李白从一个平民百姓直接提升入翰林院,还多次召李白入宫,在物质生活方面给予优厚待遇,唐玄宗的行为鼓励了更多人投身于诗创作,并且精益求精,使诗歌艺术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民族关系上采取 “华夷一体”等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慎征伐,重安边,以和亲代替战争.
汉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一直都是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的。唐太宗通过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对于那些被征服的以及主动来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注意不强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他们原来的首领担任各级官职,管理本地区或本部落的人民。同时,送给他们农具、耕牛等物品,帮助他们发展农牧生产。此外,唐太宗还十分注意用“和亲”的方式,来加强与少数民族间的联系和团结。他多次把宗室女儿嫁给少数民族的首领,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皇帝的战、和两手的成功运用,实现了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民族间交往的密切。
通过对唐朝盛世治国方略的探究,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的政治和经济要想出现“盛世”局面、使得国泰民安,除了适当学习古人的谋略外,还应借鉴以下几点:
一、治理国家,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大政方针,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政权的稳定性。而判断大政方针的正确与否,主要看是否符合实际和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统治者好大喜功,沽名钓誉,往往欲速则不达,甚至身败名裂。一个善于治国的统治者,应崇实务本,顺应民意,因循为用。
三、最高统治者应抓大事,切不可越俎代庖。其主要职责是,任用人才,掌握大政方针和考察官吏政绩的优劣而予以赏罚,这样才能使官吏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四、统治者要革除国家积弊,不能采取大刀阔斧的方式,而应该因势利导,采取建设性的措施。否则会引起强烈的社会震颤,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唐朝盛世距我们虽已遥远,但历史却埋没不了它的千痕万迹,历史波涛激起了人们的思绪,探索中的我们又回到现代,我们期待着中华大地再次掀起盛世繁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