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热点资讯 > 正文
微光城市有人看过吗,感觉怎么样
微光城市有人看过吗,感觉怎么样
提示:

微光城市有人看过吗,感觉怎么样

《微光城市》是一部难以定位的电影。它其实与魔幻没有半点关系,但有不少只顾炒作的媒体因近年来魔幻题材的火爆而不负责任地将其归类为魔幻片。它其实只能算个伪科幻故事,但有不少金融危机下急需市场的媒体更是将其吹嘘成年度科幻大片。   看过哈利波特的看客自然不会认为这是一部魔幻片,而看过星球大战、独立日等经典硬科幻的科幻迷,更不会对这部“伪科幻”买账。但如果仅仅只将它看做一部少年冒险片,却又无法释怀它竟拿出Bill Murray和Tim Robbins两个老戏骨来卖弄大牌。然而即便如此,它的票房成绩也同样“微光”,首映3天仅320万刀,完全对不起它几千万的投资以及豪华的制作团队。   故事存在致命的漏洞。说到200年前人类因为浩劫而决定建立地下城市“微光之城”,然而200年后的两位少年回到地上,看见的却是一副鸟语花香风和日丽。令人对地下城市存在的意义感到迷惘。人类究竟失去了什么,需要让人们暂时避开生存的环境?那句“for the good of all mankind”读来却有股讽刺的意味。在地底生活了200年的人们变得无知、愚昧、追求安逸、不思进取。他们的确遗忘了文明带来的伤痛,却也遗忘了文明带来的开拓精神。没有人会怀疑为什么试图逃离这座城市的人要被关进监狱。甚至在城市的主发动机运转200年即将报废之时,大部分人还是处于醉生梦死的自我逃避状况,而拯救人类的任务便落在了两位少年(原著中是12岁,电影中至少十五六岁,大概是太小了不好演绎)身上。普通人因为机遇变身英雄从而拯救世界是美国人惯用的套路,这并不能吸引太多的眼球。破解密码、启动机关、逃离城市,两位主角便在巧合与必然之间莽莽撞撞地找到了微光之城的出路,人类生存的方向。最后,“Now the path was clear for all. All of us who kept the flame of the Ember buring though the darkness,so that we can live again on the earth,in the air and the light.”   抱怨许多,能让我写下这篇影评,影片还是有几处亮点让我陷入了发散性思维。   首先是那种绝望的宿命感。最后的人类,仅靠主发动机维持能源的城市,失去光明的恐惧,对未知世界的退缩,影片在这方面描绘的并不多,但只要闭上眼,便能体会到一股绝望的情绪,远比影片能够带来的多得多。这是对人性的极大考验。在黑暗、封闭的环境中,人类能够相信自己,能够相信奇迹吗?对未知的恐惧竟使得人们明知即将陷入永远的黑暗,竟也能自我催眠自我安慰,如片中收留小女孩的那位大婶还一直相信着城市建造者会如上帝一般降临人间指引他们的出路,而一再的关注小女孩在歌唱日(类似于建城纪念日)上的歌唱排练的如何。如片中小男孩的父亲明明找到了出路的线索,却因为同伴的死亡而彻底否定了自己正确的推断从而错过了许多年。如果没有主角英雄式(或者说是无知者无畏式)的探险,当最后城市彻底陷入黑暗时,人们会怎样?相信恐慌之后,这个世界便要向人类这种生物道永别了。   其次是人性。最典型是市长,在得知这个城市将要走到尽头之后,并不是考虑面对或者逃跑,甚至不愿意真正去找寻解决的办法,而是满足于偷窃了城里人们的食物,躲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醉生梦死。这便是最后的绝望吗?那个仓库管理员以及小女孩的好朋友,也是带着一股满不在乎的语气说:“反正这里就快要完蛋了,何不让自己过的更快活些?”这令我想起以前看过的某个科幻故事,说当人类知道一周后将有一颗彗星撞击地球导致人类灭亡而无法逃脱时,地球陷入了混乱之中。人类失去了一切规则、限制,所有的人为所欲为,但却只能哭着去拼命享受最后的时光。这就是最后的绝望吗?其实这种疯狂倒是相当引人入胜,只可惜电影对这部分人性探讨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深入挖掘太多。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城市名的翻译。虽然主流还是叫它微光城市,但我看过的一个翻译却将其称为“余晖之城”,我更赞成这个名字。余晖,是人类在黑暗中的苟延残喘,带有某种必然逝去而无法挽留的宿命感。如果这不是一部少年励志片,我会让结局的那块小石子止步于余晖之城的房顶,让希望凝结在城市上空,让恐慌包围整个城市,让绝望毁灭整个人类。没有如此深刻的损失,人们便不会明白,生活在空气与阳光之中,需要的决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盲目的勇气。

微光城市+影评
提示:

微光城市+影评

  前言:改编自同名名著的本片打造了一个后未来的地下世界。电影以青少年作为主角,使得本片的哲学诉求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如其称之为科幻,不如看做是童话,一次年轻主角们为探寻光明的解谜之路。
  看电影看多了,有一个好处就是对于一般的电影,从电影的开始几个镜头就能基本上判断这部电影的故事走向,于是迅速转换观影心态,变得不那么挑剔和苛责,一旦实际上电影的表现与你之前的预期产生出入的话,个人的感受就会相当主观,要不就狂赞,要不就怒骂。
  《微光城市》是一部定位准确的青少年电影,首先主角是十多岁的青少年,其次成人角色相对简单化而且都有明显的标签,最后充满还略有诚意的解谜过程并且设计了特定的障碍。另外,即使是片中坏坏市长之死也是像童话或者神话那样被怪物吃掉了。
  无功无过的制作技术
  微光城市是人类最后的保留地,有点像《黑客帝国》中的超小版锡安城。一个俯视镜头已经把整个微光城一览无余,如此小规模的城市,基本上是原比例搭建房屋的外立面。基于剧本对城市的描述,导演给了很多镜头来表现城市上空悬挂的大灯泡,这是人们唯一能够感受到的光明,甚至不是自然的太阳光。这些大灯泡其实代替了太阳的作用,有崇拜太阳的宗教,而微光城的市民则崇拜他们的祖先和祖先留给他们的大灯泡。
  另一个城市的重要部分,自然就是主角doon工作的管道系统。这里使用了更多的CG技术来打造庞大的机器系统,至于那条黑乎乎的怪物虫虫可算是本片一大亮点,片中出现的庞然大物不多,仅仅是这条大虫和一只巨型昆虫。导演并没有企图制造更多的怪物来渲染黑暗的气氛,我觉得这两个非人类角色正好代表了黑暗和光明,一个终日在管道中贪婪寻找食物,另一个则因为受伤从外面的世界掉到了地底微光城,它代表着那需要重新掌握的光明,也是人类要翻开新一页的暗示。

  黑暗与光明的对立与统一

  承接上一段的话题,片子呈现出很简单的二元对立:黑暗与光明,正直与贪婪。这与所有的奇幻童话片有着共同的议题来源,尤其是这些电影都是以青少年为主角的时候,例如《哈利波特》系列以及《纳尼亚传奇》系列等,正义和邪恶之间不眠不休的交战正是源自我们内心对自我的恐惧。这种恐惧在青少年时期更为明显和外化。坏坏市长和他的走狗们是微光城的反面形象,doon和lina是新兴的正义力量。这两种力量本来是倾向于市长一方的,导演通过童话手段(非暴力的将成人行为弱智化的)使得光明一方逐渐获得主动。
  全片的高潮在最后doon和lina人生中第一次看见太阳,很自然想到崔妮迪在《黑客帝国》中驾驶飞船冲破黑暗,飞跃云层之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见那美丽的光芒。本片的少年们比崔妮迪幸运多了,他们的遇见阳光不是一次悲壮的诀别,而是人类新生的开始。电影里,除了台词反反复复出现关于黑暗和光明,还有照明系统的多次崩毁和微光城唱诗班的热情演出作为对主题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