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梁海战》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前言:77年前,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12月12日,韩国电影《鸣梁海战》在中国公映,今天写这个抗倭电影影评,还可能有更多的解读,但电影就是电影,今天,我们只谈电影。) 在光化门矗立李舜臣铜像 100韩币上李舜臣的头像 又看了遍《鸣梁海战》才敢写这部影评。今年,有两部电影我看了两遍,一部是韩寒的《后会无期》,一部就是这部,在中国电影院观影观众寥寥的韩国电影《鸣梁海战》。 这部韩国电影是今年引进34部海外分账大片中为数不多的韩语片,它在韩国可真的是“破纪录如麻”,《鸣梁海战》的观影人数在韩国已经接近1700万,而韩国的总人口才5000万,韩国女总统也作为一名普通观众买票观看,该片在美国上映后,也创造了韩片海外票房最高记录。 《鸣梁海战》电影内容很简单,讲述了韩国海军统帅李舜臣临危受命,面对日军,敌我力量悬殊,以12艘舢板船大破日军海军的300艘战舰的一个军事神话的故事,“今臣战船,尚存十二”,这八个字是他写给朝鲜国君李昖的请战书里的一句话。据说在今天的韩国海军军官学校宿舍墙壁上悬挂着这句标语。而也是据说,韩国的海军航徽上也有龟船的标志,是对这位海军英雄的致敬。 但韩国的高票房但在中国却水土不服,《鸣》在中国口碑和票房就很不好,中国观众并不熟悉李舜臣,大家一看是韩语海战,就自动屏蔽了观看的欲望。很多历史专家不屑于此电影韩国人意淫历史故意抹去明朝参战并决定战争成败关键的史实的呓语,更有影评人批判该片是韩国”横店“制造的类似手撕鬼子般的煽动韩国的抗日情绪的“神”片,但我老虎认为,抛却韩国人种种,除却历史纠结和民族情绪,《鸣梁海战》是一部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剧本故事叙述上,是今年难得一见的好片,甚至超越了很多我们顶礼膜拜的好莱坞大片。 首先《鸣梁海战》电影很好看,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感染人,我无意去探究电影真实历史是什么,我只关注电影艺术对人的代入感,这种感觉很像我们都知道电影的声音是从影院旁边的音响发出来的,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声音是电影屏幕发出来的一样,就算是在弘扬主旋律,电影好看就是一部优秀的艺术品。电影的情感宣泄的酣畅淋漓,能把人心紧紧抓在。整个电影前缓后急,观影过程中一直能让观众感受到电影的庄重感和紧迫感。 一个小时的海战场面,“绝无尿点”。特效点赞,长镜头和特写节奏把握很好,无论是安宅船、关船、还是朝鲜鬼船等,还原度都非常高,无论从海船造型,缆绳铁锚特写,日本军人的佩刀服饰造型,众多船只水面交错穿行,镜头都很真实,非常好的还原了海战,电影气势起来,是导演的认真和功力,几个海战的长镜头,大小场面把握的都很好,从数十个群众演员卖力演出,到水流变化,甲板的挤压,海底仰视,刀尖滴血,都能激起观众内心观影的滔天巨浪,这背后就是韩国电影强大电影制作功底的支撑。拉开了中国电影“100个非诚勿扰”的距离, 《鸣》的故事讲述的很好,虽然电影在中国公映被坑爹的删减了20多分钟,但电影的精髓还在。电影故事性很像好莱坞的电影《300,帝国的崛起》,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得波澜起伏,前面铺垫李舜臣这样一位孤臣孽子的困境,后面逐层拨开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李舜臣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壮感弥漫着整个电影。《鸣》的电影剧本是电影最优秀的表现,剧本采用了经典世界电影流行的“大情节”的设计,剧本有明显的因果关系,闭合式的结局,线性时间,外在冲突,单一和主动的主人公,和连贯的现实,,整个电影围绕着一个主动主人公李舜臣构建的故事,以及他所主导的一场以弱胜强,挽狂澜之将至,扶大厦之将倾的战争。电影里提出的问题都得到了解答,激发的情绪都得到了满足,《鸣梁海战》的高票房,并不光是韩国民族情绪的宣泄,而是剧本电影讲述故事的胜利。 非常有意思的是电影最后里的两句台词。一句是战争胜利结束,朝鲜战士在船舱里,一位战士说,不知道我现在受的苦后人能不能知道,另一句是最后李舜臣说的,这个深仇大恨,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听完这两句话,我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这和好莱坞老师学的痕迹很重,但非常讨好观影的年轻观众,笑场也罢,让观影人一直紧绷的心放松下来,感慨着,内心有已经有准备把家人拉来再看一遍的冲动。 几位主演非常精彩的表演让电影更上了一层楼,电影的后半段,几乎没有台词,就靠几位主演的眼睛的特写传递情绪。崔岷植饰演的李舜臣,眼熟坚毅,而饰演反派海贼王的柳承龙,你发现他的眼白更多一点,因为是演员一直传递着反派角色翻着眼睛鼻孔朝天看不起人的狂妄自大的情绪, 很多人觉得《鸣梁海战》电影配乐太吵,但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鸣梁海战》的电影配乐完成了对电影的非常好诠释,很好的渲染了战争紧张的气氛。我第二次观影更仔细的去听,电影前半部分舒缓的节奏,但电影音乐却丰富多彩,鬼子兵出征的大鼓和低音号,会议兵营里紧张的小鼓,和儿子聊天的钢琴,层次清楚,也没有对电影情节喧宾夺主。电影十分钟后,把握节奏的大小提琴开始激烈起来,让人慢慢呼气就快了,开始海战,就是大气磅礴的交响乐了,音乐和炮击喊杀声的音效就将观众带入到了海战情境中,观众开始共鸣,被感染,被吸引。电影的音乐偶尔会戛然而止,在硝烟中,李舜臣坚毅的目光扫过观众,慢慢,音乐开始呜咽低吟,伴随着鸣梁海峡喧嚣的海水的节拍,这和声就像“男人粗狂的哭声”,感染着观众,眼睛不由就湿润了。 《鸣梁海战》,今年引进的最好的一部国外大片,几乎能打满分,强烈推荐观影。
鸣梁海战的影片评价
影片刚柔并济,血性战争场面令人振奋,而韩国电影特有的细腻手法,又将影片情绪渲染的感人至深。(中国日报网评) 影片叙事紧凑,欲扬先抑,大战之前鼓点密集,铺排手法多样,有种山雨欲来之势;战争心理刻画细腻,日军战船较多,军力强大,朝鲜新近多败,人人自危,不少主和派甚至害怕与日本开战祸及妻儿,片中对于这些人物心态描写相当到位;主帅李舜臣力挽狂澜,利用鸣梁海峡回流地利之势来设计战略,有勇有谋的形象呼之欲出。值得一提的是,《鸣梁海战》优点在于不神化英雄人物,并未一味迎合观众的民族情感,影片花重金砸出的61分钟激烈海战毫无尿点,尤其李舜臣身先士卒,以主舰单挑倭寇数艘舰船的场景,不仅打出了水军的士气,更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楚天金报》评) 《鸣梁海战》讲述的是李舜臣率领12艘板屋船,痛击来犯日寇330艘安宅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奇迹,崔岷植与柳承龙分别担当李舜臣及日本将领的角色,二人有着激烈且精彩的对手戏。情感细腻一直是韩国电影的亮点,影片在叙事结构上张弛有度,在前半部分交代清楚战争背景和对阵双方的权谋应对之后,影片的重头戏隆重登场。李舜臣的12艘板屋船与前方黑压压一片日本水军的战船之间的强烈对比,以及两方将领一边隔空怨念,一边势如破竹地要将对方打败的气势,这种强烈的氛围都让人不自觉地屏住呼吸,并和电影主角一样去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打赢这场看似不可能赢的战争。除了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鸣梁海战》又在商业化、可看性上做出了努力,片中的情感和视效都达到了韩国电影一个新的高度。(《石家庄日报》评)